浅谈木雕在建筑装饰中的艺术性

2017-07-14 01:04杜文飞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乔家大院

摘要:对于建筑艺术而言装饰的现象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中古老、广泛、含义深刻的部分。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手法和特点有很多,其中“三雕”艺术在建筑装饰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以乔家大院的骑马雀替为例论述建筑装饰一方面给人带来生理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震撼力传递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也无时无刻不影响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骑马雀替;乔家大院;木雕艺术

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中国古代建筑以鲜明的营造方式特点自成一体,而木质的构建或者装饰形式都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地位都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然而众多的装饰手法和形式当中,木雕艺术也是群星中相当璀璨的一颗,极大的丰富和加强了古代建筑的表现力。

1.中国古建筑的装饰特点

无论是豪华的宫殿还是到普通百姓简单的农舍,装饰纹样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宗教意义都息息相关。从古建筑的屋顶、屋身到基座各部分装饰无论造型复杂的动植物雕饰还是构造简单的脚线,都出于房屋建筑各部位构建本身的需要,它们是构建的外部形势,是不能离开建筑本身独存的。这是中国早期古建筑装饰的最基本的特点。

我国古建筑的装饰形式包括:屋顶装饰;台基装饰;木柱装饰;门窗挂落装饰等等。其实虽然装饰的形式和手法各异但是所采用的内容无外乎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动植物,例如:龙、凤、虎、龟、四圣兽和狮子、麒麟、鹿、鹤朱雀等具有吉祥寓意动物。梅、兰、竹、菊、荷花等等;所有这些装饰不仅在形象上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而且古人还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诸如吉祥、富贵、高洁、长寿以表达人们的期许和希望。

2.建筑中的木雕艺术

2.1木雕在建筑中的分类

建筑伴随人类居住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历程相当久远,从建筑木雕来看,它主要包括建筑的梁架结构、外檐与室内部分的装饰装修,其中外檐部分主要包括各种各样的门窗、栏杆、挂落等;室内部分主要包括分割空间格栅和花罩,以及形式多样、雕刻精美的室内木雕陈设品。

2.2建筑木雕装饰的特点

建筑木雕装饰风格因时代与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其木雕装饰用于建筑装修的特点却有共同之处,总的来看,其装修特点主要分以下五个方面:

(1)在建筑中应用广泛,除用于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的装饰外,在建筑的梁架、柱头、斗拱、门窗的构建雕饰中也运用较广。

(2)建筑木雕装饰的雕饰题材与内容大众化,均为人们所熟悉的传说、典故等,耳熟能详贴近生活,并且情节生动、耐人寻味。

(3)建筑木雕装饰的花纹多趋向于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意味,大多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寓意的图案。

(4)建筑木雕装饰的雕刻技法逐渐趋向于立体化,雕刻的手法大多采用透雕、镂雕、玲珑雕等技法娴熟的手法。

(5)建筑木雕装饰的雕饰考虑其结构关系,雕饰中既做到不伤其结构整体还能增强其结构的牢固性能,而且雕饰的部位尽量居中,做到构图得当、图案完整。

3.乔家大院骑马雀替的装饰艺术

3.1乔家大院骑马雀替的特点

3.1.1在人物造型上注重形象刻画和体积塑造

在造型上,乔家大院的木雕骑马雀替注重形象的刻画及人物体积的塑造,通过多种雕刻技巧的灵活运用,展示独特的风格特点。人物造型无论大小、繁简都处理得当,着重刻画头部和手部,五官细节清晰可辨。人物表情丰富,神态栩栩如生。其中最独特的特点就是对于人物身份的长幼尊卑做了区分。比如主院第二门门楼上的骑马雀替中心花板上所刻的“福星、寿星、禄星”三星高照,中间为禄星,身高比例在三星中为最高,右侧围福星头微微向中心禄星靠拢,更加明确三星的主次位置。因为众所周知乔家是远近闻名的商贾世家,而“禄”象征着财富,所以在乔家禄星的位置居首位。总之乔家大院的木雕雀替在人物的呈现上做到了主次分明,神形兼备。

3.1.2动植物的选材和表现

在题材选择上,乔家大院骑马雀替的动物多为四蹄类为主,其中又以马为最多,在“颐养堂”和“敦品第”两块匾额下方的木雕骑马雀替中均出现了“八骏图”,还有“退思”和“静宜”两块匾额下方的“送子天王”里天王的坐骑也都是骏马,马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民族生命力和家族强盛富有的代表。其次以狮子数量为多,在“芷兰第”匾额下方刻有九头狮子,在多处骑马雀替的下角也出现了很多形态各异的小狮子。 还有其他一些动物也都有具体的表现比如鹿、鹤等象征长寿的动物。所有动物均雕刻的体态优美,比例结构准确,造型生动简洁,动物的头、尾、四肢部分为装饰的重点,骨节也都做了强化。由于骑马雀替在乔家大院木雕中的分量很多所以题材不可避免的有重复指出,虽然形态大同但是聪慧的工匠创作时在表情或是动作上都有不同的变化。

乔家大院骑马雀替中出现的植物种类也丰富多样,多数以瓶、盆等盛放物品。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除了对现实物象进行描摹之外还注意加工提炼,对植物的形体进行概括加工。在因地施材的前提下尽量追求造型上的写实性。

3.1.3表现技巧灵活多样

装饰纹样多种多样,有几何纹样、自然纹样。这些纹样不仅起到分隔、包围的作用,也有的同被雕刻的建筑构件有机结合,有凸有凹、有张有弛、错落有序。

总的来说,乔家大院骑马雀替追求中国传统装饰题材和建筑本身的完美统一,形态各异的装饰都反映清代在建筑上的審美观念;在效果上,虚实结合、静中有动、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在造型上,讲究形态和神韵的结合;在结构上强调对称、均衡以及尺寸比例;在形式上,线面结合,注重不同元素的有机构成。

3.2乔家大院骑马雀替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有学者说:“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人类文化意识是它的一功能。”中国民居从表象到内涵,从本体到外部特征,从单栋民居到村寨群落,都是独树一帜,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endprint

明清两代,由于国事昌盛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繁荣,随着社会文化和民间文艺的发展,吉祥图案成为普及的艺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根据吉祥图案的构成要素可以把这些图案归为长寿、富贵、喜庆、安康、多子五大类。乔家大院的骑马雀替中的吉祥图案主要有“三星高照”、“三官大帝”、“天王送子”和“麒麟送子”等,这些内容都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或是当地的民俗民风,是民间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乔家大院的骑马雀替中表现最多的就是多子多福的婚姻生育观念,也是乔家人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婚姻对古人而言是头等大事,俗话说立业必先安家,而传宗接代是婚姻的目的之一。众多院落中,五院和六院的骑马雀替上各有一处“送子天王图”六院还有一处刻有“麒麟送子图”,而石榴、葡萄这些代表多子的图案更是多次出现,虽然这些题材被表现的形态各异但是在重要部位的频繁出现也足见乔家对于多子生育观的重视。

祈求幸福平安,吉祥如意乃是从古至今中华各民族的普遍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內容。当然乔家大院也不例外,无论是三官赐福又或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也都是乔家大院骑马雀替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如刻有牡丹和花瓶的是各取含义与谐音象征富贵平安;九头狮子的是因为数字“九”乃阳数最大也象征“多”而“狮”谐音“喜”子可在匾额下发意味抬头见喜。

当然作为世代经商的乔家少不了对财和禄的追求。其中表现白菜题材就是如此用意,“白”谐音“百”,即百万家财的意思。还有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中,代表位高的禄星都是属于中间位置而且身体的比例较大,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封官加爵的渴望。并且在一院头门也就是所有骑马雀替中作重要的位置中刻有三星高照,可以看做是乔家人祈福纳祥的追求核心,也是最高理想。

3.3乔家大院骑马雀替的审美价值

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氛围中“善”和“美”也是永恒的话题,成为人们审美意识的良好体现。由于建筑的长久存在,建筑的装饰也更具有时代的普遍审美特征。乔家大院因其建造时代为清代,其建筑装饰也就同样具有清代的审美特征。骑马雀替作为建筑装饰中的重要构件,也能体现这一时代审美特征。

乔家大院骑马雀替也在刚与柔、形式与内容方面不偏不废各有侧重。众多雕刻内容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衬托,在度量的把握上分寸得当。当然由于受到封建传统文化的制约,乔家大院骑马雀替的装饰的题材大多是传统题材没什么创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永久的艺术价值。这种美是属于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是古人对于建筑装饰经验形成的成果也是古人对美的表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归纳概括,将自然形态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恰到好处,将士大夫的儒雅、民间民俗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自由的创造精神。

4.总结

经历了几千年文化洗礼的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雕刻艺术,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沧桑与文化发展的见证。而木雕艺术是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用广泛、种类多样、手法各异,题材丰富多彩不仅是古人在物质上留给我们的财富更是给人们精神上带来审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荣挺进.林徽因讲建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64.

[2]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305.

[3]宋晓国.中国古建筑吉祥装饰[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3

[4]王正前.乔家大院[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21

[5]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14.

作者简介:杜文飞(1986.03)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枣庄市,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乔家大院“闭门整改”,要“触及灵魂”才能焕然一新
乔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浅谈乔家大院古建筑植物装饰纹样的艺术分析
乔家大院骑马雀替木雕研究
苦等两年乔家大院终究还是得不到商标使用权
以国画的视角看乔家大院建筑风格
论乔家大院砖雕艺术的文化意蕴
浅淡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居建筑中的石雕艺术
乔家大院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