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媒体主体责任意识缺失与对策研究

2017-07-15 08:04
海峡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道德主体

黄 菁



大学生自媒体主体责任意识缺失与对策研究

黄 菁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年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中的角色不再仅仅是媒体信息的受众,还是传播者,但他们对自媒体和自身在自媒体环境中的角色和责任缺乏清醒的认识,因此急需加强大学生在自媒体传播中的主体责任意识教育,积极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达到责任意识的内化与自觉。

自媒体 大学生 主体责任意识

1 概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许多网络平台的崛起,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在虚拟世界中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一块天地,即所谓的“自媒体”。根据美国作家丹•吉尔默的专著《自媒体》,可以看出自媒体是一种“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也为了大众,平民化是它的根本特点。这一根本特点使得每位平民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新闻媒体,如时下最流行的微博和微信。它们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发表言论的共享平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的一项研究报告,大学生平均每天约花费5个小时在智能手机上,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共享性赋予自媒体很强的“参与式媒体”性质,这与青年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契合,他们通过自媒体平台关注社会议题、了解娱乐八卦、抒发个人情感和发表自由评论。自媒体成为大学生接收资讯、发表言论的主渠道,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方面面。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使得个人成为了传播主体,由此传播活动变成了一种个人行为。同时,它的传播内容以低成本、小规模的微内容为主。在青年大学生中,人人手头都有的手机是自媒体传播的第一工具,这助长了自媒体传播的即时性,无需群体协作和机构过滤,它的传播速度就远快于大众媒体。加上自媒体缺少新闻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是一种没有严格约束机制的自发传播,大学生在使用它的时候往往缺乏责任意识。

2 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

2.1 主体道德意识薄弱

自媒体作为一种没有严格约束机制的自发传播工具,在为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在缺乏约束和监督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可以探索现实世界无法达到的领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释放自我、寻找乐趣,而网络自媒体的自由度容易促使大学生产生不负责任的心理,这种缺乏责任的心理助长了网络暴力、肆意侮辱、散布谣言等等不当的行为。

现如今,无线网络在高校的覆盖促使大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使用自媒体与他人分享信息。自媒体自身的简单、快捷等特性也增大了大学生自我展现的热情,各大视频网站的弹幕中就经常出现一些神回复,这些神回复是展现大学生个性思想的一种体现。其中一些语言的调侃性可以帮助大学生采用比较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对某种现象的不满,以此引起更多人的重视甚至是追捧,然而,自媒体的匿名性功能也使得不少不符事实的讽刺和不负责任的人身攻击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在自媒体网络中,部分大学生忘记了遵从基本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意识,认为在不实名和隐身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发挥和发表任何看法和观点,忽略了现实人际关系中的谦逊、尊重、平等等道德品质。比如QQ等腾讯工具的匿名功能使得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借助自媒体发泄、谩骂他人,在QQ群或空间里出言不逊,进行语言攻击,或者发布一些不良信息,这不仅对相关同学造成了心理和生活等层面的伤害,也激发群里更多的同学用匿名功能对身边贴切的事件发表不合实际的偏见,引发群体性思想动乱。

从这种没有遵守应遵循的道德准则、言辞恶意的现象中可以看到,一些青年学生所受的高等教育在自媒体世界中不再体现。这种肆意伤害他人的网络行为带来的危害不仅容易损害他人的利益,还可能惹祸伤到自身,严重的话,甚至威胁社会的稳定。

2.2 主体自觉意识薄弱

对自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不强。网络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对自媒体产生一种依赖性,沉溺于虚拟世界而成为低头族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很普遍,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独自走在路上的学生面对掌中的手机发笑的画面变得不再陌生和奇怪。自媒体的“草根”特性使得使用者成为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的中心。大学生作为自媒体的主体之一,在自媒体平台中穿梭成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一:无论是宿舍、食堂,还是交通工具上,甚至是教学课堂都成为他们上网浏览信息的场所。而大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利用自媒体平台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自觉意识却不足。

自媒体主体意识,是指“自媒体参与者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以及行为后果的理性自觉”[1]。只有在这种自觉自律的思想高度下,大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评判标准,当好自媒体时代的主体角色。而大学生在主体自觉意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学生对自媒体认识还比较模糊。现在的大学生处于自媒体发展的高速时期,虽然每天通过自媒体获取和传播信息,但是对于“自媒体是什么”缺乏一个清醒和准确的认识。大家对自媒体的使用率高,但能真正了解其实质的人却不多。

其次,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还比较淡薄。根据前人的一项问卷调查,大学生对于自己在自媒体网络中的位置缺乏思考。当问及“您觉得您在自媒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时,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未认识到自身在自媒体当中所起的作用或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当他们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发声时,大多数人仍然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没有做到话语权的主人、社会的发声者和真正的参与者,更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身作为主体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的主体自觉意识淡薄[2]。

再者,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还比较模糊。自媒体世界像一个观点的大熔炉,各式各样的文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在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或否定。身处这个大熔炉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大学生对虚假消息的危害认识不足,较少的学生能够主动求证其真伪。他们通常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评价标准,要么以置之不理的态度来应对在自媒体的信息传播中遇到的问题,要么在诸多价值冲突中不小心迷失方向或者失去自我。比如,当面对喜爱的偶像时,有一些大学生会为了捍卫偶像的名誉而忽视道德的底线,缺乏责任意识、主体意识、道德修养与原则。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自媒体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对他们价值评判和是非辨别能力的引导变得越来越重要。

3 增强大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方法

大学生自媒体主体责任意识的薄弱与大学生的自媒体相关知识匮乏、网络媒介素养、自我监督和自制力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有意识地进行自媒体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强化大学生的自媒体责任教育,有助于他们对自媒体有一个基本的理性认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助于他们明辨是非,正确对待轰炸式的网络信息;培养大学生的慎独精神,有助于他们内化道德规范,在自律的心境中主动地承担网络道德责任。

3.1 加强自媒体相关知识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自媒体相关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的基础。虽然大学生每天暴露在自媒体环境中,但多数大学生对自媒体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许多人对于自媒体的涵义、特点、发展规律和带来的影响缺乏了解和思考;另一方面,他们对于自身在自媒体环境中的角色和自媒体的游戏规则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向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介绍和普及,使他们对自媒体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尤其是要认清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不再仅仅是各种网络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各种信息传播的主体,这就决定每个人作为自媒体的主体,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各种消息的时候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强化大学生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体人责任的教育,让他们了解作为一个媒体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即:不颠倒是非、真实报道、保持价值中立、力求客观和不恶意伤人。在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声时,要意识到自己作为自媒体传播者这种身份的责任感,抑恶扬善、传播正能量。

3.2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自媒体主体责任意识的薄弱与他们的媒介素养有着很大关系。媒介素养是指人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大学生既是自媒体信息内容的接受对象,也可能转而变为信息内容的创造者或传递者,他们媒介素养的高低影响着自媒体的主体责任意识强弱。如果大学生只是单纯地接收和发布信息,而不对信息的内容进行辨别,那么他们容易随意相信网络信息并散布一些错误信息,引起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心理恐慌。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媒体主体责任意识。高校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和主体责任意识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引导,还需要学校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首先,可以借助自媒体等网络媒介平台,加强主流媒体引导与宣传,传播主流价值观念,激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网络观;其次,可以设置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引导大学生在面对自媒体信息时要学会正确对待,不迷信更不盲从,要重视考证和学会批判;此外,可以结合社会教育机构的力量,发挥学校专门教育的作用,通过讲座、沙龙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有侧重、分层次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

3.3 培养大学生的慎独品质

加强大学生的自媒体网络道德教育,让大家知道在自媒体平台运用中存在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每个人既有权利又有义务。大学生在面对自媒体社会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时,迫切需要道德教育的帮助和指导,提高自身的自我监督能力和培养慎独的品质。慎独是一种理性自觉,要求“一个人通过内化道德规范以达到自我约束的理想道德境界”[4]。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尤其需要慎独精神,因为在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得到大幅度拓宽,在接受新型网络传播信息时,传统的道德教育会逐渐被弱化,致使自媒体环境下网络道德责任感缺失。这种情况下,加强网络道德责任的教育显得更加有必要,让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明白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学会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做到不违背网络社会的道德准则。一方面,通过慎独精神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学校通过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运用慎独精神提升其自我道德教育,内化道德规范,从而规范自身在自媒体环境中的网络伦理道德和加强自我行为意识约束。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和道德责任意识。加强自媒体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明白道德责任的重要性,主动承担网络道德责任,内化道德规范以达到自我约束,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理性地进行判断,进而增强在自媒体环境下的道德自律与责任意识。

4 结束语

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主渠道,手机就是自媒体传播的第一工具,无需群体协作和机构过滤,自媒体的传播速度就远远快于传统媒体。但大学生在使用自媒体时往往缺乏主体责任意识和辨析能力,所以应该通过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树立正确观念和提高是非辨别力来促进责任意识的内化与自觉,增强他们的自媒体主体责任意识。

[1] 杨晓宁,郭燕.浅析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体主体意识[J].黑河学刊, 2015(9):126-128.

[2] 李诗琪,杨晓宁.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研究[J].新西部, 2017(4月中旬刊):139-140.

[3] 臧海群.传播学教育新方向: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03(6):89-92.

[4] 杨晓宁,郭燕.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现状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 2015, 36(4):88-93.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道德主体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