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平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7-07-18 12:04陈伟丽李春耕王铁钢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5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

陈伟丽 李春耕 王铁钢 张 靖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健脾平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陈伟丽 李春耕 王铁钢 张 靖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目的 观察健脾平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健脾平溃汤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症状积分及结肠镜评分、黏膜组织评分、Mayo指数评分、体温、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较治疗前降低(P<0.05),IBDQ评分、Hb、Hct、IL-10及IL-13较治疗前升高 (P<0.05),治疗组体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观察指标降低和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脾平溃汤可减轻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临床症状,抑制促炎因子表达,提高抗炎因子表达,改善受损肠黏膜组织形态及机体贫血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 健脾平溃汤 柳氨磺吡啶肠溶片 炎症因子 临床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是侵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左半结肠,严重者可累及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肠外表现及全身症状,临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欠佳[1-3]。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临床可参照其辨证论治[4]。本研究采用健脾平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患者,显著降低了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了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诊断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5]及《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6]制定。泄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制定[7],脾虚湿热证诊断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8]制定。纳入标准:符合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泄泻及脾虚湿蕴证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预期对试验方案具有较好依从性。排除标准: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放射性结肠炎、结肠克罗恩病等者;合并心、脑、肾等脏器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障碍性疾病或并发肠梗阻、肠穿孔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就诊前2周内采用过相关药物治疗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4例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22~60岁,平均(45.37±9.82)岁;病程0.5~6.3年,平均(2.59±1.36)年;病位在乙状结肠12例,降结肠8例,左半横结肠5例,累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并发7例。治疗组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5~63岁,平均(46.75±10.43)岁;病程0.8~5.5年,平均(2.63± 1.29)年;病位在乙状结肠13例,降结肠7例,左半横结肠3例,累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者9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补液、补充电解质,氢化可的松400 mg/d静脉滴注7 d,柳氨磺吡啶肠溶片3 g/d应用4周,伴有感染症状者静脉应用广谱抗菌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健脾平溃汤:生黄芪25 g,茯苓20 g,炒白术15 g,炒白扁豆15 g,陈皮12 g,炒山药15 g,生薏苡仁30 g,白芍30 g,当归12 g,黄连20 g,木香6 g,槟榔6 g,海螵蛸30 g(先煎),浙贝母15 g,甘草6 g,肉桂3 g。每日1剂,水煎至400 mL,早晚分服。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参照文献[9]观察治疗前后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评分,症状按无、轻、中、重程度,主症腹泻、脓血便、腹痛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次症里急后重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参照文献[8]观察结肠镜评分、黏膜组织评分、Mayo指数评分及IBDQ生活质量评分;体温(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及白介素-13(IL-13)水平,白介素采用ELISA法试剂盒检测,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

1.5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9]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疗效指数≥3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 时间 腹泻 脓血便 腹痛 里急后重治疗组 治疗前(n=32)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5.26±0.53 5.57±0.40 4.93±0.86 2.61±0.55 0.81±0.66*△0.63±0.79*△0.60±0.47*△0.23±0.38*△5.32±0.60 5.62±0.33 5.06±0.98 2.57±0.64(n=32) 治疗后2.05±0.87*1.71±0.92*1.59±0.82*0.85±0.43*

2.2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镜、黏膜组织、Mayo指数及IBDQ评分比较 见表2。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结肠镜、黏膜组织及Mayo指数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P<0.05),IBDQ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降低和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评分、黏膜组织评分、IBDQ评分及Mayo指数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时 间 结肠镜评分 黏膜组织评分Mayo指数评分 IBDQ评分治疗组 治疗前(n=32)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2.37±0.69 4.86±1.32 11.26±2.03 86.27±22.60 0.56±0.32*△1.13±0.76*△2.19±1.65*△179.04±27.85*△2.41±0.73 4.90±1.28 11.32±2.10 89.52±20.37(n=32) 治疗后1.34±0.48*2.32±0.94*3.87±1.57*141.33±25.64*

2.3 两组治疗前后T、Hb、Hct及ESR比较 见表3。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T及ESR较治疗前降低 (P<0.05),Hb及Hct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降低和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降低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Hb、Hct及ESR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Hb、Hct及ESR比较(±s)

组 别 时间T(℃) Hb(g/L) Hct(%) ESR(mm/h)治疗组 治疗前(n=32)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38.72±1.49 83.49±9.63 28.56±6.37 49.07±8.94 36.56±0.43*139.70±12.41*△43.47±3.12*△9.62±3.37*△38.77±1.52 85.57±10.25 29.38±6.60 48.69±10.13(n=32)治疗后36.60±0.47*121.66±11.92*37.95±4.53*16.76±5.20*

2.4 两组治疗前后hs-CRP、IL-6、IL-10及IL-13水平比较 见表4。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hs-CRP和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IL-10及IL-13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降低和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hs-CRP、IL-6、IL-10及IL-13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hs-CRP、IL-6、IL-10及IL-13水平比较(±s)

组 别 时 间hs-CRP(mg/L)IL-6(pg/mL) IL-10(pg/mL)IL-13(pg/mL)治疗组 治疗前(n=32)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179.65±32.38 167.27±26.44 137.65±12.23 44.53±9.47 24.70±6.24*△96.03±12.36*△189.42±10.94*△79.90±16.61*△175.91±34.57 173.64±28.32 140.17±11.86 45.28±8.35(n=32)治疗后67.43±11.02*138.49±14.80*165.52±9.77*62.67±14.94

2.5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率逐渐增加,而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免疫调节异常是本病发生的关键环节[10]。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存在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机体受到外部刺激后可释放多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如IL-1、IL-6及TNF等,当促炎症细胞因子与抗炎症细胞因子IL-4、IL-10、IL-13等失去平衡时,可致溃疡性结肠炎发生或加重[11-12]。目前临床治疗内科多采用柳氨磺吡啶肠溶片或联合激素治疗,但效果欠佳,急性期因过度腹泻,易导致脱水和贫血,必要时需补液和输注红细胞,结肠镜评分、黏膜组织评分、Mayo指数评分及IBDQ评分是有效评价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指标[8]。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热,病位在肠,与脾、肝、肾等脏腑相关。有研究表明[13],脾胃虚弱,失于运化,湿邪内盛,蕴久化热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沈洪[14]教授指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根本是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急性期尤为显著。因此,临床治疗当祛邪为主,兼顾扶正,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方中生黄芪、炒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配伍炒山药、炒白扁豆、生薏苡仁增强炒白术、茯苓健脾渗湿之功。黄连清热燥湿解毒,以除致病之实邪。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行血则便脓自愈”,且可补益湿热熏灼肠络损耗之阴血,4药相配以调和气血。海螵蛸制酸止痛,收敛止血;浙贝母化痰散结消痈;陈皮醒脾和胃,行气化滞,3药相合以收敛止痛止血。少量肉桂辛热温通,既温补阳气,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又能增强芍药缓急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具有抗炎、抗菌、镇痛及抗氧化作用[15]。当归可改善血液微循环,促进机体造血和止血,同时具有抗氧化及镇痛作用[16]。黄连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内毒素作用,对伤寒杆菌、白色念珠菌、柯萨奇病毒、大肠杆菌内毒素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及结肠黏膜病损程度[17-18]。木香能够抑制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炎因子,促进生长抑素分泌,松弛肠道平滑肌,发挥抗炎、抗溃疡及解痉镇痛作用[19]。黄连配木香能够协同增效,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指数及致炎因子水平,促进受损肠道黏膜的修复[20]。诸药合用,益气健脾,清热化湿,调和气血,协同增效,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健脾平溃汤可减轻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临床症状,降低促炎因子水平,提高抗炎因子水平,恢复促炎与抗炎因子平衡状态,降低疾病严重程度指数,改善病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纠正机体贫血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临床疗效。

[1] 魏江山,杜位良.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6):64-65.

[2] 侯江涛,李海文,陈斌,等.加味白头翁汤内服联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2):2258-2260.

[3] 赵翠丽,张丽雯,杨以超.葛根芩连汤加白及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30例[J].中医药导报,2012,18(7):31-33.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6):416-419.

[5] 江学良,权启镇,王志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3):332-342.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2,17(12):763-781.

[7]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2-249.

[8]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5.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60.

[10]陆红,陈永安,尹秋芳.平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及对相关因子水平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1,42(2):11-12.

[11]黄海蕾,顾勤.清热化湿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6):682-684.

[12]解春静,庄彦华,栾雨茏.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免疫因素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9(8):889-892.

[13]武春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0):32-33.

[14]刘又前,顾培青,张露,等.沈洪教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证治思想撷英[J].中国中医急症,2015,12(24):2127-2129.

[15]金英善,陈曼丽,陶俊.芍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27(4):745-750.

[16]董晴,陈明苍.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32-34.

[17]王利红,唐文照,辛义周.黄连中生物碱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4):389-392.

[18]武涛,相芳,刘静.黄连水煎液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6,34(1):28-31.

[19]魏华,彭勇,马国需,等.木香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2,43(3):613-620.

[20]李骏豪.黄连木香配伍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R574.62

B

1004-745X(2017)05-0857-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5.032

2016-06-23)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慢结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0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