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one为例看多义词语义网络

2017-07-19 10:16
关键词:多义词多义义项

傅 瑛

(安徽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41)

·语言研究·

以Cone为例看多义词语义网络

傅 瑛

(安徽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41)

多义词一直处于词汇语义研究的中心地位。原则性多义分析法是目前认知语言学最具解释力的多义研究模式。形状名词cone的词典释义相对简单,但实际使用中,语义层出不穷。我们以cone的语义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则性多义分析法,建构其语义网络,通过分析义项的语义距离、语义关系、语义延伸,探讨了原则性多义分析法的利弊。语义网络分析法产生的是一维语义原型图,没能采用多变量统计模式来捕捉语义关系的复杂性,没有建构基于使用频率的复杂的语义关系多维度网络。语义网络对语义理论和语义应用意义重大,诸如词典编纂和翻译。

圆锥;多义词;原则性多义分析法;语义网络;义项

一、引言

多义词是任何语言的共同特征,通过语言单位展示复杂的、不同的且相互联系的语义。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语言词汇某种程度上都是多义的。多义词的讨论一直处于词汇语义研究的中心地位。传统分析法将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一起讨论。认知分析法不局限于词汇,多义性被认为是一个认知组织准则,可用于其他语言领域的研究,如词法学、音系学及句法学。

原则性多义分析法(Principled Polysemy),亦称规则多义模式,是目前认知语言学最具解释力的一种多义研究模式[1]。原则性多义分析法试图解决语义变体和词形的内在联系。词汇网络的原则性多义模式非常清楚地阐释了多义差别。[2]原则性多义分析法最初用于分析介词“over”的多义性,以义项划分和义项派生为经纬建构语义网络,这种分析法对“over”的语义网络所作的解释是所有相关研究中最为合理的。自此,语义网络越来越多地用于介词的多义阐释。

Cone,名词,表形状。词典释义相对简单,但在实际使用中,语义层出不穷。Cone的语义网络如何?如何阐释cone的语义网络建构?Cone的语义网络建构和以往的研究有何异同?如何看待原则性多义分析法?原则性多义分析法有何利弊?我们以cone的语义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则性多义分析法,建构其语义网络,通过分析义项的语义距离、语义关系、语义延伸,探讨了原则性多义分析法的利弊。

二、理论框架

(一)国外先期研究

结构主义阶段,多义词作用微小,引不起多大重视。

传统多义词的研究[3-7]仅限于词汇意义,普遍认为众多的词汇意义源自基本意义,仅此而已。研究围绕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的区分。区分标准总结为三:形式身份认同(Formal Identity)、词源学(Etymology)、语义相关性(Semantic Relatedness)。然而,语言学家指出,以上任何一个标准都不能令人满意地区分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

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给多义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80年代早期,Dirven[8]、Lindner[9]、Brugman[10]开启了方位介词的认知研究。随后的二十年,Lakoff[11]、Tyler & Evans[12]、Nerlich,et al.[13]、Croft & Cruse[14]、Evans & Green[15]、Evans[16]将研究中心转移至意义的作用、人类心智的概念过程和体验经验及二者的交叉方式。这二十年关注的焦点是语言范畴化,倡导的语义网络分析法使得多义词再次处于中心舞台。尽管语义网络分析法很独特,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方法,但近十年鲜有重量级的研究。

(二)原则性多义分析法

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分析是有原则的。语义表征、认知机制和情境语言使用都用于多义词的解释。由此得出的模式被称为原则性多义分析法[2]。

首先,义项不是编码意义(Encoding Meaning),而是被看作丰富的百科语义网络的接入点(Points of Access)。其次,词素构成详尽的形式意义关联网络[17-25],其中每个形式与语义网络配对[11]。事实上,更确切地说,是把与义项相关的不同意义看成意义连续体的组成部分,词汇意义由两方面构成——稳定性和灵活性[14][23-25]。第三,受认知心理学对人类范畴化和原型理论本质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家称义项可被认为是意义的自然范畴。因此,与个别词汇形式相关的语义网络构成由中心或原型意义组成的意义辐射范畴。

原则性多义分析法试图把意义解释成能随时间变化,而非绝对固定的。因此,意义词汇概念本质上被认为是可变的、动态的。词汇意义源自其使用方式,使用方式使新的词汇概念或意义与特殊形式关联(语义延伸)。这一过程的结果使新意义规约化,即新意义获得了独立于先前意义的心理表征。自此,新意义可长时间使用。原则性多义分析法捕捉了意义延伸的动态性。

原则性多义分析法主要原理如下。语言形式在共时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语义概念或意义,独立存储于语义记忆之中。这些词汇概念或语义来源于一个或多个历史早期语义。共时层面上来说,不同语义的相关性可凭借语义网络得以分析。这些语义的构成与认可语义(Sanctioning Sense)有关。认可语义被认为是原型的,即被问及“X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时语言使用者最可能引用的语义。不同语义是语义延伸动态过程的结果,其中可见语言使用功能和社会物理经验本质。最后,与特殊形式关联的所有语义是共时相关的。因此,语义网络成员越处于边缘位置,就越会作为一个与特殊形式关联的独立词条存储。语义间的关系模型成辐射状,即语义网络[11][12][17][22]。这一方法可识别语义相关度,成员的位置越边缘,与认可语义的相关度越低。

义项构成词汇范畴,词汇范畴由形式语义对(Form-meaning Pairing)组成。形式语义对的语义极(Semantic Pole)模型是语义网络,由与认可语义的关系组成。原则上,认可语义不必与早期的历时语义相同。历时语义亦称原始语义[22][23]。认可语义构成共时语义,是语言使用者直觉感知的、与特殊义项关联的、最具代表性的意义。

语义网络展示与词汇相关的规约意义,由与认可语义的关系构成。其一大优势在于显示了语义间的相关度,解释了范畴链现象。某些语义与认可语义关系紧密,某些语义可能与派生语义更亲近。这一语义类聚模式揭示了语义可能派生路径,产生了语义预测,与大众熟知的来自历史记录的语义历时发展不同。

语义网络分析法被证明是认知模式的最重要贡献之一。无论从理论还是方法论来看,语义变体的词汇语义网络分析法进来越来越火。[26]

三、Cone的语义网络

根据以上具体阐述,我们把原则性多义分析法的主要观点总结为:语义网络围绕基本的传统语义,即认可语义。语义网络显示了语义间的关系,也反映了语义历时发展路径。此外,语义网络显示的语义关系反映了共时层面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语义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灵活性。语义是与语境高度相关的,因此是多变的。结合以上理论及研究,我们对cone的语义分析围绕如下几个点:首先,cone有哪些不同语义?其次,cone的认可意义是什么?再次,认可语义与不同语义的关系如何?

首先,cone的词典释义如下。就词源而言,15世纪末期源自拉丁语 cōnus 和希腊语knos,16世纪中叶演变成法语cone,意即锥形、松果、顶点。前缀“ko-”意即“sharpen”,变尖的意思。现有的纸质词典,如朗文、兰登书屋韦氏字典,共三个词条:(1)a solid or hollow object with a round flat base and sides that slope up to a point圆锥;(2)anything shaped like a cone锥形物;(3)the hard dry fruit of a pine or fir tree球果。网络词典则各有千秋,如www.dictionary.com的词条有7个,除了以上3个词条外,还将ice cream cone冰淇淋蛋筒、retina cone解剖学上的视网膜锥形、traffic cone 锥形交通路标、cone nut锥形螺母另列词条(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cone)。另一电子词典www.thefreedictionary.com的词条与前一电子词典基本相同,但不同的是,分设医学词典、法律词典和经济词典。法律词典和经济词典下cone无词条,医学词典下cone有不少词条。如与视力相关的cone of light(光锥)、cone cell(视锥细胞)、twin cones(视网膜双锥体)、cone dystrophy(视锥细胞营养不良)、cone dysplasia(视锥发育不良)等;与妇科相关的cone biopsy(宫颈锥形切除术)、growth cone(生长锥)、vaginal cone(阴道锤)等;与牙科相关的cone socket(锥孔牙科器械);还有麻醉学上的ether cone(麻醉时罩面的乙醚罩)等。除了医学领域,cone还用于很多其他领域,如机械的cone bearing(锥形轴承)、cone brake(锥形制动器)、cone key(锥形键)等;气象学的wind cone(风向袋);地质学的pressure cone(压力锥)等。在特定领域内,cone的用法很多,多与其他词汇一起构成本领域的专业术语。除此以外,cone也可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名称,如cone shellfish(锥贝类)、conenose(锥鼻虫,美国南部吸血昆虫)等。

以上分析可见,cone的语义相对简单,但语义表现形式很复杂,甚至可以无限延伸下去。如何绘制语义网络图?这就得先找出cone的认可语义。当被问及“cone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时”答案使“圆锥”成为认可语义。其他语义都与认可语义相关,构成语义网络。

按照纸质词典词条,认可语义(圆锥)衍生为语义1(锥状物)和语义2(球果)。语义1可再衍生,甚至无限衍生,如食品锥状物、医学锥状物、机械锥状物、光学锥状物、地质锥状物等。如图1所示:

图1

笔者不禁要提出异议。有些词典对于球果的释义为the more or less conical multiple fruit of the pine,fir,etc.,非常明确地表明了球果也是锥状物,即把球果语义衍生纳入锥状物下。如此的语义网络如图2所示:

图2

此外,网络词条把ice cream cone,traffic cone,retina cone等常用词汇列入与pine cone同级衍生语义。据此,语义网络可绘制为图3:

图3

仔细观察以上三幅语义网络图的异同,不难发现这三幅图的相同之处在于:认可语义和语义1的语义距离相同,语义关系类型相同,语义可预测,语义关系稳定。不同之处在于:语义2或者语义n与认可语义及语义1之间的语义距离不同,语义关系类型不同;但语义灵活,需在具体语境中预测。

四、讨论

一个很简单的表示形状的单词,怎么能够绘制出三幅语义网络图?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如何构建和解释多义词的语义网络是认知语义学的研究重点。[27]13以上的症结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多义词语义网络。我们不禁要问:不同语义派生的先后顺序如何确定?义项之间的语义距离孰近孰远?义项之间的语义距离如何衡量?义项之间的语义关系如何?语义延伸方式如何?意义可否预测?原则性语义网络分析法能否解释以上问题?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这些讨论揭示了语义网络分析法的利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构和解释多义词语义网络。

(一)义项的语义距离

根据语义网络,认可语义有且仅有一个,其他不同语义都是语义网络的接入点,围绕认可语义构成语义辐射范畴。义项距离认可语义距离越近,与认可语义的相关度越大;距离越远,相关度越小。这告诉我们义项之间是有距离的。问题是语义距离是如何确定的?不同义项的语义距离有多大?具体而言,语义1与语义2之间的语义距离是多少?为什么图1和图3中语义1和语义2并列,语义距离近;而在图2中则表现为衍生关系?

首先,从广义上讲,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表明语义发展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人类经验是范畴和概念的基础。其次,从狭义上讲,原则性多义分析法运用Grady[28][29]提出的经验相关原则(Experiential Correlation Principle),并结合Hopper & Traugott[30]针对词义变化所提出的语用加强机制(Pragmatic Strengthening Principle)从经验基础和语用推理两方面来解释义项派生的动因[1]。人类经验仍是目前解释语义距离的首选工具。

人类经验是感性的主观的,这就使得多义词的语义理据显得笼统且主观。语义网络不仅显示了多义词的历时发展,也表明了其共时发展。无论历时还是共时,我们很难区分ice cream cone、traffic cone、retina cone及其他相关表达式孰先孰后,即它们与认可语义的距离模糊。我们不能回答cone的哪个语义是语义2,语义2与语义1的语义距离是多少,语义2和语义1的关系是并列还是派生。不仅笔者有此疑问,林正军、杨忠[31]亦在《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一文中表达了同样的疑惑:“一般说来,多义词词义范畴中的典型只有一个,但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我们有时很难判断词义间的主次关系,所有成员似乎以同等的地位共存于同一个词义范畴之中。”

因此,笔者认为,人类经验已经不足以解释语义距离,需要有新的标准细化语义网络中的语义接入点。新标准需从主观感知向客观转化,如语义在不同的时间段的使用频率可以考虑作为一个新的标准。现代科技、电子化使得语料库成为语言研究的得力助手。基于语料库的多义词研究不失为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二)语义关系类型

田兵[32]将语义关系类型认定为派生关系、源生关系、层级关系、原型关系、认知优先关系和梯级关系等六类。李安[33]仅将语义关系归为跨义类、同义类和近义三种关系类型。Cone的语义相对简单,我们采纳后者来分析其语义关系类型。

无论是图1、图2还是图3,cone的语义网络症结都是认可语义和语义2或语义n之间的语义距离,不变的是认可语义和语义1的语义关系类型。图2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cone的语义关系类型属于同义类。也就是说语义网络能非常清楚地绘制出众多复杂语义的关系,语义演变的进程一目了然。这确实是语义网络最突出的优点。

(三)语义延伸

语义网路中的语义n表示的是语义延伸。这些语义是如何延伸的?语义延伸是同域或异域延伸?语义是否相关?语义可否预测?我们通过cone在具体语境来看其语义延伸。此处所列所有例子均取自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

我们知道ice cream cone的释义为a pointed holder for ice cream。Cone不仅用于盛装ice cream,还可以用于很多实物,除了我们熟知的waffle cone,cake cone,我们还可以根据具体语境识别很多其他食物,如下例:

例1:Between the cone and the ice cream itself.

例2:Ketchup is meant to accompany the cone of nicely done French fries.

例3:A delicate but sturdy lamb sausage on one plate,a paper cone of fried chickpeas on the next.

例4:Eat your cone,cup or sundae after having a foot-long chili dog.

以上4例的语义相同,即a pointed holder for food。除了盛装熟知的糕点,谁也不能保证以后不用于盛装其他食物。就是因为以上语义已经规约化,无论cone盛装何种食物,我们都能识别其语义。这就告诉我们至少这一语义延伸属同域延伸。

就以上的4例而言,尽管看不见实物,但读者脑海里很快就能浮现出一幅幅锥形食物画面。

但这些画面的产生方式是有区别的。先来看例4。根据语境,此处的cone和cup都是用盛装冰淇淋的容器来指代冰淇淋,即转喻。而前面的3例属于非常明确的形状隐喻。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例5:They surely must have immobilized the head,much like the cone apparatus that dogs with eczema have to wear to keep them from biting their sores.

例6:The famous Madonna cone bra.

例7:By stabbing his amplifier's speaker cone with a pencil,Wray created the distorted,overdriven sound that would reverberate through.

例8:McCain may not have been in the cone of silence and may have had some ability to overhear what the questions were.

例9:“Oh,God,"the nurse said,her voice a cone of hysteria.“Was that a break?Did I do that?"

这5例分属不同领域,是不是语义相近?且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呢?例5非常清楚地解释了cone of shame的意思。试想,如果单独面对cone of shame,是不是一头雾水?语义能预测吗?例6会让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当年麦当娜穿着招牌锥形胸罩演出的经典形象,尽管时隔多年,形象仍然不可磨灭。例7也会让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锥形扩音器。这3例都是实物转喻,属意象图式转换。例8让读者有些摸不着头脑,从介词in可初步判断cone of silence为地点,即锥形的静音屏蔽区。例9就是非常典型的隐喻了,我们可以感觉到护士歇斯底里的声音就像圆锥形一样,从宽阔的底部一直延伸至锥顶,这一隐喻比简单表述声音的变化要形象生动得多。

这5例告诉我们异域语义延伸亦存在,且覆盖面广。语义可预测,需在具体语境中才行。不同语义是通过认可语义相关联的。语义延伸的方式有隐喻、意象图式转换等。

以上的例子展示的语义延伸与原则性多义分析法不谋而合。词义不是任意不相关词素的集合,相反,显示出很重要的系统性和生产性[11][12][17][19][21-23][34][35]。如何在原型和家族相似性的基础上确立范畴有助于认识语言学研究角度的变化。词汇本身及其语义网络被认为是一个范畴。通过一般认知准则,如隐喻、转喻、一般化、特殊化及意象图式转换,词汇意义互相关联。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词的语义相互关联,以自然系统的方式形成辐射范畴,一个或多个意义更原型化或处于中心地位,其他意义原型化较弱或处于边缘地位。多义词的比喻意义源自原型化的空间意义。[11]418-439隐喻被理解成为具体的源域和抽象的目标域之间的经验映射。[36]5

(四)原则性语义网络分析法的不足

以上分析进一步阐释了语义网络的优点,但也有缺陷。

首先,人类经验是多义性的语义理据,语言多义性反射心理表征的复杂性。这一复杂性是指人类体验方式和体验内容引起并刺激人类拥有的概念结构及概念组织的系统性。体验方式是人类生理形态学和神经解剖学结构的本质,体验内容是人类外在主体间社会物理环境与内在主观感觉状态的本质。语义网络亦具有主观感知性。

其次,语义网络将语义从语境中独立出来,没能更好地解释语义建构的过程。正如Tyler and Evans[21]726强调,多义词的标准词汇网络分析法“未能区分词汇表达式的编码内容和从语境中派生的信息,未能重视意义建构的过程”,我们应该把对多义词的描述及语境意义组织结构建立在使用的基础上,即语言使用的例子。

再次,语义网络揭示的是语义变体的平面结构,没能动态考虑语言的发展变化。词汇的意义与语境高度相关,因此也是多变的[2]71。面对如此不稳定的研究对象,语言学家考虑的问题不是如何使语义变体更加稳定,而是如何揭示变体的结构。Zelinksy-Wibbelt[37]144这样阐释多义词研究的基本问题:“一词多义是词汇表征案例,还是语境差异案例?”这也是语义网络的一个不足。

最后,尚无语义稳定性和灵活性确立标准。语义网络中的语义n该如何确定,如何由语义灵活性演变为稳定性。即不仅必须有标准确定语义稳定性,包括名词,亦或其他词性;而且亦需有标准确定稳定语义如何融入语境产生新奇语义,甚至稳定性如何和灵活性结合。

综上,语义网络分析法把语义关系的研究从意义观念和脱离语境的语义学中解放出来。语义网络分析法从理论和分析上第一次实现了语义关系研究的解放。但语义网络具有主观感知性,不能更好地解释语义建构的过程,不能动态考虑语言的发展变化,缺乏语义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确立标准。语义网络分析法产生的是一维语义原型图,没能采用多变量统计模式和关联测量来捕捉语义关系的复杂性,没有建构基于使用频率的复杂的语义关系多维度网络。语料库语义学多因子特征分析法弥补了它的不足,这一新的分析法笔者将另撰文。

五、结语

多义词是自然语言研究和描述的兴趣所在,在语义理论和语义应用上作用重大。多义词的研究为词典编纂和语言翻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多义词的词条成为词汇编纂的一个挑战。不同词典对不同单词的定义及语义划分各不相同。词典编纂学家对多义词及其语义构成的认知很难达成共识。本文的讨论期待着给词典编撰和翻译一些借鉴。

原则性多义分析法是目前认知语言学最具解释力的一种多义研究模式,在义项划分和义项派生的解释两方面提出了比较合理的方法。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绘制了cone的语义网络,并分析了语义网络分析法的利弊。据此,提出了新的基于使用频率的复杂的语义关系多维度网络分析法。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新的分析法,也离不开语义网络。

[1]黄月华,潘卫民.认知语言学中的多义研究模式及其评价[J].外语研究,2012(4):24-29.

[2]Evans,Vyvyan.The Meaning of time:Polysemy,the Lexicon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J].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5(41):33-75.

[3]Lipka,Leonard.An Outline of English Lexicology[M].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1992.

[4]Lyons,John.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5]Lyons,John.Language,Meaning and Context[M].Bungay:Fontana Paperbacks,1981.

[6]Lyons,John.Linguistic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7]Jackson,Howard and Etienne Zé Amwela.Words,Meaning and Vocabulary(2nd edition)[M].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7.

[8]Dirven,Renee.Metaphors of Spatial Relations[C]//J Hasler(ed.) Anglistentag Trier.Frankfurt:Lang,1981:63-91.

[9]Lindner,Sue.A Lexico-semantic Analysis of Verb-particle Constructions with Up and Out[D].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1983.

[10]Brugman,Claudia.The Story of Over:Polysemy,Semantics,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Lexicon[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1988.

[11]Lakoff,George.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2]Tyler,Andrea & Evans,Vyvyan.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Spatial Scenes,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3]Nerlich,Brigitte. & Zane,Todd.Polysemy:Flexible Patterns of Meaning in Mind and Language[C]//Vimala Herman & David D.Clarke(eds.).Trends in Linguistics.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3.

[14]Croft,William and D.Alan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109-140.

[15]Evans,Vyvyan and Melanie 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328-361.

[16]Evans,Vyvyan.A Glossa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7.

[17]Langacker,Ronald.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8]Langacker,Ronald.Concept,Image and Symbol[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1a.

[19]Langacker,Ronald.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I[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b.

[20]Tyler,Andrea & Evans,Vyvyan.The Relation between Experience,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Meaning:Non-temporal Uses of Tense and Language Teaching[C]//Putz,Martin.Dirven,Rene.′ & Niemeier,Susanne (eds.),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1a:63-108.

[21]Tyler,Andrea & Evans,Vyvyan.Reconsidering Prepositional Polysemy Networks:the Case of Over[J].Language,2001b(77):724-765.

[22]Evans,Vyvyan.The Structure of Time:Language,Meaning and Temporal Cogni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

[23]Evans,Vyvyan & Tyler,Andrea.Spatial Experience,Lexical Structure and Motivation:the Case of In[C]//Radden,Günter & Panther,Klaus-Uwe(eds.),Linguistic Studies in Motivation.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4:157-192.

[24]Evans,Vyvyan & Green,Melanie.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

[25]Tyler,Andrea & Evans,Vyvyan.Reconsidering Prepositional Polysemy Networks:the Case of Over[J].Language,2001b(77):724-765.

[26]Glynn,Dylan.Polysemy,Syntax,and Variation:a Usage-based Method for Cognitive Semantics[C]//V.Evans & S.Pourcel(eds.),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9:77-106.

[27]Geeraerts,D.The Definitional Practice of Dictionaries and the Cognitive Semantic Conception of Polysemy[J].Lexicographica,2001(17):6-21.

[28]Grady,Joseph.Foundations of Meaning:Primary Metaphors and Primary Scenes[D].UC Berkeley,1997.

[29]Grady,Joseph.A Typology of Motivation for Conceptual Metaphor:Correlation vs. Resemblance[C]//Gibbs,R. & Steen,G.(eds.),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79-100.

[30]Hopper,Perry.Jr. &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1]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62-367.

[32]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J].现代外语,2004(4):340-351.

[33]李安.多义词义项的语义关系及其对词义消歧的影响[J].语言文字应用,2014(1):17-29.

[34]Goldberg,Adel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5]Pustejovsky,James.The Generative Lexicon[M].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36]Lakoff,George & 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7]Zelinsky-Wibbelt,Cornelia.Discourse and the Continuity of Reference:Representing Mental Categoriz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0.

(责任编辑:刘晓红)

Cone and Its Semantic Network

FU 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

Polysemy has been central to the work on lexical semantics. Principled polysemy approach has been the most explanatory model of polysemy.Cone,a noun of form,has simple entries in dictionary,but various semantic meanings in use.This paper takes the semantic meanings of co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dopts the principled polysemy approach to construct its semantic network,analyzes the semantic distance,semantic relation,as well as sense extension,and eventually has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principled polysemy approach.The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produces prototype maps of meaning upon one semantic dimension.It neither adopts multivariate statistic model to capture the complexity of semantic relation,nor produces a frequency-based and complex multidimensional network of sense relation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in semantic theory and semantic applications,such as lexicography or translation.

cone;polysemy;principled polysemy approach;semantic network;lexical item

2016-12-10

傅 瑛(1977-),女,安徽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H313.2

A

1004-342(2017)03-84-08

猜你喜欢
多义词多义义项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中、英多义词的翻译识别劣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锦瑟》赏析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Enhanced Precision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
多义词研究的崭新视角*——Е. B. Пaдучева词义动态模式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