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东西首先是理论的实践的东西也首先是理论的

2017-07-19 16:45叶磊
卷宗 2017年13期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理论

摘 要:“理论的东西是理论的”是指理论哲学的问题需要理论的逻辑推理,而不能通过实践的个别性的知识进行推演证明。“实践的东西也首先是理论的”是指实践哲学的问题也首先需要理论哲学的知识才能得到解决。实践的问题首先也需要理论的知识的指导,理论之于实践有三个作用,即工具作用、型塑作用以及赋予生活以意义。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避免将实践与理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性或派生性,同时也要明白某些思想性问题完全是理论的进行的,并非实践可以检验。

关键词:理论;实践;马克思;理论哲学;实践哲学

“理论的东西首先是理论的,实践的东西也首先是理论的”最初是笔者在本科学习期间,对哲学导论课程进行学习时,任课老师曾志所讲授到的观点。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文章提出此观点的目的是试图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另一角度进行探讨,不足之处请各位贤达指教。

1 何谓之“理论的东西是理论的,实践的东西也首先是理论的”

按照康德的两个二分法,哲学可以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他将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共同看作是理论哲学,将美学和伦理学归类到实践哲学的范畴,从而构成了哲学的基本形态。“理论哲学是实践哲学的思想基础,实践哲学总是在特定的方面实现理论哲学的目标设定和分析要求”[1],理论哲学的问题必须理论地来解决,而实践哲学的问题归根结底也要理论的解决,因为哲学家坚信生活离不开哲学的信念依据。

所谓“理论的东西是理论的”,是指理论哲学的问题需要理论的逻辑推理,理论的知识只能通过理论进行解决,而不能通过实践的个别性的知识进行推演证明。“理论与实践的间距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着的,这是由于理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及实践的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关系造成的”[2],理论的永远是理论的,反映出的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而这也正是近代认识论中经验论与唯理论面临的难题。实践的知识是有特殊性的,并不能代表知识的全部,我们无法藉由有限的个体推理到无限的整体,不能凭借特殊性来代替整体性。同时,理论哲学更多体现的是哲学家的思想性的探索和证明,例如研究对现实世界认识问题的形而上学和对认知过程本身进行研究的知识论,它们所体现的更多是关于知识和思想分析的问题或者是体验性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理论知识的最高形式是形而上学,一种超越经验的“近神”的知识。

所谓“实践的东西也首先是理论的”是指实践哲学的问题也首先需要理论哲学的知识才能得到解决,实践的问题首先也需要理论的知识的指导,“真正的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有效性,并且具有现实价值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就能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确定事物前进的方向,从而减少实践的盲目性,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达到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目的。”[3]当然,实践的问题并非完全依靠理论就可以得到解决,其意思所要表达的是实践的东西首先是理论的,并不是说实践的问题只是片面的理论的解决。理论哲学是实践哲学的思想基础,实践哲学总是在特定的方面实现理论哲学的目标设定和分析要求,理论哲学为实践哲学提供思考问题的范式和本身的意义,但是并未否定实践哲学的问题也需要凭借实践哲学本身的力量予以解决。理论知识的基础是生活实践,对实践的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的知识去认识描述实践的问题,而理论具有普遍性,对具有特殊性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哲学的思考方式和论证方式都影响着实践哲学,为实践哲学设定目标和要求,体现在理论知识为生活实践提供了意义。

“理论的东西是理论的,实践的东西也首先是理论的”,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对事物一般性、普遍性认识的重要,但同時也并非是贬低实践的基础性地位,如果没有实践,理论的正确是很难论证的,我们所要做的乃是正确的对待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 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理论之于实践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复杂的,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4]。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最突出的特点,在马克思这里,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任何实践都是基于某种理论而进行的,实践是理论的历史实现形态,理论是实践的头脑、灵魂和精神内核,理论的探索、理论的传播和运用属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环节”[5]。

王南湜先生在《理论智慧的实践意义》[6]6一文中总结了理论之于实践的三个积极意义,即“理论具有改变世界对于人的实用关系之重大作用”,“通过型塑主体而对于诸主体之整合作用”,“理论对于实践更高层级的意义便在于其之设定与论证社会理想,亦即赋予生活以意义的作用”。在他看来,一种有效的理论必定把握住了某种实质性的因果关系,因而人们在可以借助其抓住问题的关键,更有效地从事实践,这是理论的工具性作用;其次,理论为我们的实践生活赋予意义,让人的活动区别于其它动物;最后,人类社会行动的复杂性使得作为社会构成的人必须依赖超越本能的某种东西以保持整合,而理论便是这样一个东西,理论对单个主体的型塑(类似于意识形态作用方式)使人成为社会性的行动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实践之前往往都要确定实践的目的、方法以及期待的后果等,所以人们常常订立计划,在订立计划的过程中会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去加以审视,检验计划的合理性与否,就像如今许多大的项目的立项都是需要专家论证的一样,如果不经过理论的规划直接的实践,常常会导致实践的盲目进行,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实践之前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实践的得失利弊进行权衡,对实践活动的后果进行预测,用理论去检验实践,“所谓理论检验实践,就是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用相关的理论重新审视实践前确定的目标、步骤、方法,保留其与变化了的条件仍然相符合的部分,抛弃其不符合变化了的条件的部分,对它们做出调整,使之符合变化了的条件。”[7]理论对实践具有先导作用和指导作用,在这个层面上,没有理论上的审视和检验,是无法判定实践的合理与否、正确与否的,故“实践的东西也首先是理论的”。

“对理论来说,是其从生活世界的根基中的问题生成与回归的关系,而生活世界中的问题生成并不是认识论意义域中的问题,而是与意义和价值相关的问题:对实践生活世界来说,则是一种对理论世界的意义规约与伦理统摄问题。”[8]理论哲学研究的问题具有一种绝对的普遍性,每一个特殊都是普遍的一个例证,理论是高于特殊的,理论是从实践生活中不断提升而最终形成的,同时又反过来对实践问题加以指导;实践哲学是关于具体的特殊事物的知识,往往是靠长期的经验学习获得的,理论哲学是实践哲学的思想基础,其所探讨的多是与意义和价值有关的命题,为实践哲学赋予了意义。

3 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本文题目可能会给人以摆脱实践基础地位的错觉,在这里,笔者需要说明,笔者从未对马克思哲学中实践的基础地位提出任何怀疑,笔者所强调的只是对实践与理论给予各自应有的正确认识。其实,“实践的东西也首先是理论的”与“实践的基础地位”并不矛盾,“实践的东西也首先是理论的”所强调的是在处理实践问题时理论所体现的逻辑在先,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中实践的基础地位并不冲突。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曾一度有着这样的思潮,为了反驳长期以来占据支配地位的理论哲学思维范式,实践哲学在其发展中主要地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优先性或奠基性,过度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性或派生性,这种强调有着片面性。“理论的东西是理论的,实践的东西也首先是理论的”反映出的则是对理论的强调。“哲学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涉及人类思想矛盾本性的、以否定性为特征但又以肯定性为目的的非经验性的思想陈述的问题。”[1]4思想性问题反映了人思想的一种矛盾性的探索活动,这种活动多是理论的进行,并不是能够实践的检验的,他需要我们的大脑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去认识感受事物,得出结论,而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感受,在脑袋中形成事物的形象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化的过程。

王南湜先生认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长期存在一種混淆,“人们往往把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或者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对立起来”[6]8。在他看来,理论与实践都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活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抽象的,在此意义上二者是同根的。而正是这种“同根性”“使得我们能够坚持马克思的理论统一于实践的立场”[9]。理论的抽象普遍性是从实践的“准个别”中抽象出来的,所以理论被装配在实践的复合体中,才是可理解的。

“在存在论上,理论世界是实践生活世界的派生世界,它说明理论的生活根基和意义源泉,说明理论并不像理性主义认为的那样是自足的,不是生活实践以理论为范式,而是理论以生活实践为前提和范式。”“在知识论上,它意味着具有事实意义的自然科学是没有头脑的,需要人文科学思考它的价值和意义—— (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人文科学。”[8]81理论是从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生活的根基在于实践生活世界,正是由于实践生活的存在,理论生活才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然科学需要人文科学,需要哲学赋予它以正当的价值和意义,否则自然科学就是一些简单的事实活动,难以找到自身存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志.西方哲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4.

[2]常和平.理论与实践关系探微[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6):176.

[3]李宏斌.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再深化[J].学理论,2012(27):5.

[4]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4.

[5]刘伟.实践:理论的历史实现形态——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探究[J].理论月刊,2014(03):33.

[6]王南湜.理论智慧的实践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6,8.

[7]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兼评惟实践主义倾向[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

[8]丁立群.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孰为第一哲学[J].哲学研究,2012(01):78,81.

[9]王南湜.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J].浙江学刊,2005(6):6.

作者简介

叶磊(1994-),男,汉族,四川绵竹人,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事行政法。

猜你喜欢
马克思实践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