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绛州建置考

2017-07-19 13:08刘保民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绛州新绛县太和

刘保民

(新绛县李毓秀夫子研究中心, 山西 新绛 043100)

三晋人文

名城绛州建置考

刘保民

(新绛县李毓秀夫子研究中心, 山西 新绛 043100)

新绛,古称绛州,其州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但由于明正德《绛州志》主编王珂为永济人,系临时替代,主观臆断为“隋开皇时建”;这种说法,随着其后历代州、县志的强化而成为官方说法。澄清是非,对于解开新绛诸多国宝单位不知建于何时的谜底、理顺同周边地区关系及重新认识新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正平郡;绛州;建置;变迁

关于新绛县城的建置,1997年版《新绛县志》记载:“县城,旧称州城。始建于隋代开皇三年(583),历有修葺。”但光绪《山西通志》记载:“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复置临汾县(即今州治),在故城南。”哪种记载准确呢?

一、绛州的沿革与治所地变化

虞夏时为畿内地,西周为绛国、荀国①。按照清康熙《平阳府志》、清光绪《太平县志》和光绪《直隶绛州志》,晋穆侯徙绛之地与献公城绛之地均在古晋城(今襄汾县赵康镇,照片附后),称故绛;战国称汾城,为“长平之战”时秦国设置的“第一个河东郡所在地”;秦仍属河东郡,北部为临汾县,西部为长修县。长修故城在今县城西北15公里处泉掌镇,汉为临汾县,一直到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分临汾县为南太平县之前,治所未变。

1.临汾县

与今临汾市尧都区不是同一个概念。尧都区,原称平阳县,隋后期改为临汾县。“临汾(二汉属河东,晋属。真君七年并泰平县,太和十一年复)。泰平(真君七年置,有泰平县,齐城),真君四年(443)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②按照光绪《太平县志》:“太平真君七年(446),置太平县关南,析临汾县地为南泰平、西泰平,西泰平属龙门郡,南泰平改为正平属正平郡。太和十八年,复置临汾县,罢东雍州,改置平阳郡,隶晋州邑属之。泰平县省临汾入焉。北周,泰平县,太宗宇文泰讳,易为太平。”③隋开皇十三年(593)梁轨以内将军为临汾(县)令,隋开皇十六年(596)离任。开发古堆泉,灌地500顷,余水入城蓄为池沼,兴建了绛州居园池。岑参、卢伦、刘禹锡、欧阳修、范仲淹、李垂、司马光以及在此为官的文彦博、富弼、苏澈、宋敏求等吟诗赋词,成为唐诗宋词的海洋。宋代正平人薛仲孺在《梁令祠记》中记:“正平,本汉临汾,隋开皇十八年改正平,唐武德元年移于今治。”④从名称到治所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作为县城的标志比今治的时间要长,作为绛州的部分延续的时间更多,还是五千年文明源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古晋城之地,太和十八年才罢东雍州。既称东雍州,何又能称临汾县?这是光绪《山西通志》误把正平记载为“临汾”的原因。地方方志的时间远比依据“秽书”《魏志》前后自相矛盾的时间要准确得多。“即今州治,在故城南。”两个层次的意思及太和十一年时间概念,都是对的。因为有误把正平当成临汾这个前提,所以“复置正平郡为正平郡,仍治柏壁”的错误就在情理之中了。

柏壁关

2.东雍州

“后魏明帝元年(409)置柏壁”⑤太武帝始光四年(427)于柏壁置东雍州⑥。元代陈《柏壁记略》,“绛附郭邑曰正平,地多崇冈峻岭。西南迤逦二十里有巨坂,尤高峻,古柏壁关也,上有秦王堡,深沟巨壑,绝崖陡险,南北断壁,截然千仞”。“置东雍州于临汾故城,置泰平关于京陵镇。……太和十八年复置临汾县,罢东雍州。”“平阳郡(晋分河东置)。真君四年(443)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⑦民国《闻喜县志》与光绪《太平县志》同,当为是,也说明太和十一年复置的正平郡不可能叫临汾。这就说明,东雍州在地望上有两处。太武帝始光四年(427)至太平真君四年(443)这16年时间在柏壁,从太平真君四年(443)到太和十八年(494)这51年在临汾故城。

不论东雍州是否由柏壁迁移过临汾故城,其辖区是相当广泛的。“‘太平真君四年(443)置东雍州于柏壁’辖区相当于今临汾大部、运城、晋城一部分”⑧。

东魏置东雍州是在孝静帝天平元年(534),494年到534年这40年的时间里东雍州销声匿迹。这就是北魏郦道元与民国《闻喜县志》均称太和十一年(487)复置的正平郡为“东雍州”的原因。《水经注》中“汾水又西经魏正平郡南,古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西洛,罢州立郡矣”。民国《闻喜县志》:“夫正平于二汉为临汾,后魏东雍州治。”西魏大统十五年(549)“改东雍为华州,治今陕西华县”⑨。使东雍州迁离山西地。中间虽曾占领柏壁之地,但东雍之名与西魏、北周无缘。作为东雍州之地柏壁,在东、西魏之初与北周灭北齐前均为东魏、北齐占据。至577年北齐亡,东雍州历史使命结束。不但有一名两地,还有不同时期的一地同名。但绛州称东雍的历史直到民国政府改称新绛后才基本绝迹。如清初谢丕振著《东雍嗜旧传》、黄希声《东雍仕女传》等。

3.正平郡

“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于柏壁置东雍州,分临汾县为太平县和南太平县”,“神元年(428)改正平郡为征平郡”⑩。也就是说南太平县到正平郡再到征平郡,时间就是一年左右。但其地望有三说。一说与东雍州均在柏壁,二据卢龙武先生说航空测绘照片发现新绛纺织厂一带古城墙疑为征平郡,三说为横桥乡符村。“符村,南北朝时,北魏曾置南太平县,治所即设此地。隋改南太平为正平,治所遂撤。因村址为当时县衙印符存放处,故名符村。”现村南门楼上尚镶嵌着乾隆时期“古正平”牌匾。“横桥堡,原为兵寨,有堡。系南北朝时南太平县衙屯兵所在。”第三说较为可靠,与万安镇柏壁形成犄角之势。

“太和十一年(487)复置正平郡,领闻喜、曲沃二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又西经魏正平郡南,古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西洛,罢州立郡矣。又西经王泽,浍水入焉。又西过长修县南,汾水又与古水合。”⑪那么,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复置的正平郡由符村移置今县城无疑。不过,当时仍称征平郡,直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才恢复为正平郡。魏书《地形志》:“正平郡故南太平,神元年(428)改为征平,太和十八年改为正平。”据民国《新绛县志》记载,在南门楼上原刻有“古正平”三个大字,直到“明洪武,正平县与绛州合署办公”,才结束了正平县的历史。“正平坊,隋唐以来,为正平县衙所在。”“绛州,洪武初,以州治正平县省。”⑫但直至民国,正平坊仍为新绛县五坊或四坊之一(正平坊、孝义坊、桂林坊、安阜坊、省元坊,后两坊合并为安元坊)。至今正平坊村仍在,县城还有正平街,反映了新绛人民对正平郡、正平县的怀念与留恋。

4.绛州

按照新绛州志传统的说法,“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改东雍州为绛州”。“周书明帝纪二年于正平置绛州”。同治《稷山县志》(卷一·沿革):“西魏筑玉壁城移治焉,后周倚为重镇。高欢攻之,韦孝宽立勋其地升为勋州置总管,后改绛州。隋开皇初,绛州移正平。”魏荣汉、宁水龙著《农耕之祖》大事记:“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勋州又改为绛州,下辖高梁郡、龙门郡、正平郡、绛郡。”⑬

改东雍为绛州,意为北周攻占北齐东雍州后改称绛州。于正平置绛州,官方为予避讳。绛州之名,从北周560年始,这没有争议,至于开始设于柏壁还是玉壁,柏壁之说较为客观。稷山两部史书都认为是“改勋州为绛州”,与新绛州县志移玉壁仅一字之差,但其性质截然不同。绛州之称,至1912年(民国元年)5月,废州改县,取于维新之义,又兼与邻近的绛县相区别,始改称新绛县,存在了1352年。新绛古称绛州,有《走绛州》民歌入选音乐教材,“绛州鼓乐”、“绛州澄泥砚”成为世界级符号和驰名商标,在新绛人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传承古文明,建设新绛州”已成为新绛人民的心声,撤县设市也提上县人大常委会议事日程。

二、州、县志的讹传与事实真相

现存最早的明《正德绛州志》前吏科都给事中九川吕经在序中写道:“蒲之举人王生文鸣相与成子,不越月即彬彬然可观。”前序中:“河中王珂志中采摘,末当考阅,末精事理,缺谬文例讹舛者补而正之,尚赖后之君子。”并在《建置志》中明确写道:“不知始自何年,意即开皇建。”明《万历绛州志》在《建置》中写道:“元魏太武置正平郡兼治东雍州于西南柏壁,孝文废东雍州静帝复之。周明帝改绛州徙闻喜龙头城复徙柏壁,建德中徙稷山之玉壁兼治正平郡。”认为正平郡是一直存在的。清《康熙绛州志》与此同。清《乾隆直隶绛州志》沿革:“后魏置东雍州,析临汾县地为南太平。神元年为正平,太和十一年复置正平郡,领闻喜、曲沃二县。隋开皇初,废正平郡,自玉壁始徙今至。”强调了太和十一年复置太平郡,清光绪《直隶绛州志》与此同。

民国《新绛县志》营建考:“县城即州城自隋开皇三年由玉壁徙此始建(小字注:通志府州厅释考云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临汾县即今州治)。”保留了第二说。

1997年版《新绛县志》建置沿革:“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于柏壁镇置东雍州。分临汾县为太平县和南太平县。太和十一年(487)置正平郡,领闻喜、曲沃二县。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改东雍为绛州,徙闻喜县龙头城(今礼元镇龙头堡)。武帝时复移于柏壁。建德六年(577)再徙稷山县玉壁。”因行文省略,使太和十一年复置正平郡成为置正平郡,省去了民国《新绛县志》营建考第二说和沿革中的解释,恢复了明《万历绛州志》建置记载。使王珂的县城隋开皇时建讹传而强化,成为沿用至今的官方说法。

地名的变化和地望的变迁背后是时代王朝的政治晴雨表。北魏结束了十六国的混乱局面,遏制了割据势力前冲的态势,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重新扭转到统一轨道上来,推动中国社会向隋唐大统一方向前进。

如果说北魏明元帝永兴元年(409)置柏壁镇是因边境军事重镇而设,那么,公元428年随着北魏攻占山西南部地区、故南太平到正平郡又称征平郡就含有庆祝胜利之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京师大旱,六月天依然‘野无青草’”,州、郡、县大面积的迁徙、改名当与此相关;太和十八年,国都迁洛阳,征平改称正平也与此息息相联。

东西魏分设之初,东雍州、正平郡先归西魏很快被东魏夺回,《光绪直隶绛州志》职官中众多的东雍州刺史就是明证;537年东魏高欢进攻西魏陕西长安失败后,同年八月西魏杨袭取东雍州和正平郡,又为西魏占领。546年东魏高欢两次欲攻占汾河南岸地区,正平郡与东雍州分归两国。“西魏沿河防线由东而西有横桥堡、柏壁和武城……东魏则以南阳堡(高欢城)为中心,沿河防线由东而西有辛堡里、下堡、武平……”⑭

事关绛州地名变化的争议主要在北齐、北周这段时间,先说“北周武成二年改东雍州为绛州,徙闻喜县龙头城”,前半句对,后半句错。“武成初(559-560),齐将斛律敦侵汾绛(达奚)武以万骑御之。敦退,武筑柏壁城守之。”“裴文举,字道路,闻喜人也。父邃性方严,卒于正平太守,保定三年(563)绛州刺史。邃之任正平也,廉约有守,每行春省俗,单车而已。及文举临州,一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为绛州刺吏,遵父政务,以德化民。……天和初(566-567)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寻为孝宽柱国府司马。”⑮

上述两个资料说明,一是达奚武守住了柏壁,二是保定三年(563)直至天和初(566-567),正平郡仍为北周管辖,柏壁城肯定也在北周手里,完全没有徙闻喜龙头堡(城)的必要。

民国《闻喜县志》是这样说的:“北魏仍为闻喜县,属东雍州为正平郡首县。……《山西志辑要》云:‘闻喜正平郡治,非也。夫正平于二汉为临汾,后魏东雍州治。’周改曰绛州,隋改曰绛郡,唐改曰绛州、绛郡。是即今之绛州也。若谓即在闻喜,何以隋唐于闻喜之外又别有正平县乎?司马彪于县名先书郡所治也,魏收则无此例也。”《光绪闻喜县志》更直截了当:“后魏属正平郡(即今绛州)。”纯粹不予承认。

既无迁徙之说,何来“武帝时复移于柏壁”?北齐武平二年(571)正月,名将段韵、斛律光大败北周杨敷、韦孝宽,北周汾北除郭荣城外皆为北齐所占有。因段韵病死,北齐主动退军;斛律光南救宜阳,汾北诸城又被北周攻占。汾北北齐往东,汾南北周往西,各自收缩防线,形成了以稷山、新绛天然分界的两国境域,“武平关在州西三十里,北齐屯兵以防周寇”⑯。而且,武平之村名也为北齐年号。北侯有刘毅将军庙,乡人自动祭祀;刘毅爵封北平侯,北侯之名,由此而来。而闫壁由闫姓将军设防,村名缘此而来。傅伏为东雍州刺史当在此时之后。

闫壁村现存祭祀庙

尽管斛律光于572年六月遇害,但这种状况保持到北周伐北齐前。576年八月屯兵汾曲(新绛),十一月占平阳,十二月占晋阳;577年正月北齐亡。此时,周武帝宇文邕下诏说:“斛律光若在,我怎么能灭掉北齐?”这时候还有必要把正平郡迁徙到稷山之玉壁城吗?

“傅伏,武平六年(575)为东雍州刺史。七年(576)为行台右仆射。齐败,惟伏不下。先是周主之擒尉柏贵也,招之不从。即克并州,复遣韦孝宽招之,令其子以上大将军,武卿公告身及金玛瑙二酒钟赐伏为信,伏不受。谓孝宽曰:‘事君无二,此儿为臣不能竭忠,为子不能尽孝,人所仇疾,愿速斩以令天下。’及闻高纬被擒及降,引使宿卫授上仪同大将军。”⑰

不仅稷山两部志书均以为是勋州改绛州,而且《山西通史》北周山西政区中也认为“绛州州治玉壁城”。至于改勋州为绛州的时间,当在571年韦孝宽被斛律光打败,勋州之名已不符实,而且初称绛州之柏壁地又丢失的情况下,改勋州为绛州就符合客观实际了。

稷山县之有名为太和十一年分龙门、闻喜置高梁县。其实,它的前身汾北西部归龙门,东部归临汾县,南部归闻喜县。真君四年(443)分临汾县为西泰平属龙门郡时,与1997年《新绛县志》“秦仍属河东郡,北部为临汾县,西部为长修县”相吻合,至今稷山县城北之东部风俗习惯仍与新绛相同就说明了这一点。

“公元535年,北魏分为东魏、西魏,汾河以南属西魏,汾河以北属东魏。西魏大统四年(538),河东行台王思政在今白家庄筑起玉壁城,城池‘周八里,四面并临深谷’。高梁县、高梁郡迁往玉壁,西魏在此设南汾州。”“废帝二年(553)改雍州刺史,恭帝二年(555)命选镇玉壁,保定初(561)以孝宽立功玉壁,遂往玉壁城置勋州,仍授勋州刺史。”但魏荣汉、宁水龙著《农耕之祖》大事记却认为“北周闵帝因韦孝宽立勋玉壁,遂改南汾州为勋州。封韦孝宽为勋州刺史。北周武成二年,勋州又改为绛州”。两说谁为准?第一说比较客观。但是要把地处水旱码头、交通便利、早玉壁城51年的正平郡人全部迁到四面临沟、交通不便的玉壁完全没有可能。现在白家庄的玉壁古战场除留下玉壁之战几万尸体外拥有多少人口?与现在的新绛县城人口相比,不是明证吗?

过去修志,属临时性写作班子,交通不便,资料缺乏,难以互动,且北魏沿革最为紊乱,故附会之说难以避免。澄清是非,意在还原历史真相,绝无苛求故人之意。

毋容置疑,新绛县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直至隋开皇三年(583)作为正平郡一直存在;“隋开皇三年,置正平郡,自玉壁移绛州于东雍州城,即今州里理是也。领县八”⑱。武成二年(560)北周在柏壁设绛州,直至571年被斛律光攻占后,北周在稷山玉壁改勋州为绛州,而北齐之东雍州一直存在到北齐灭亡之后。至此玉壁之绛州,自然管辖正平郡与柏壁。隋开皇三年(583)从玉壁迁回之绛州与原存在的正平郡,合称绛郡,唐改绛州,置总管府最高辖十五州,金为晋安府,元置行元帅府,辖河、解二州各县。形成了辖河津、稷山、太平、曲沃、翼城、绛县、垣曲、闻喜、正平(襄陵、乡宁、万荣、夏县也曾为辖区),不同时期有所调整的晋南中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清改直隶,民国初期工商业收入与太原相媲美的水旱码头城市,一直存在到1912年。从这个意义上讲,绛州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更是三晋文化的源头。绛州文化灿烂夺目、名人辈出,垣曲的“世纪曙猿”、襄汾的“陶寺都城”、稷山的“后稷稼穑”、垣曲的“舜王坪”、乡宁的“云丘山景区”、翼城的“晋国源头”、曲沃的“晋国博物馆”,禹凿龙门河津的王通、王绩、王勃,闻喜裴柏的59位宰相,明末清初的韩霖、段衮及太平南高刘家、西贾仪家、师庄尉家、北柴王家四大家族则是晋商最早的杰出代表,由此形成的“绛太帮”称雄于西北。至今新绛天主教区除辖运城十三县外,还辖翼城、曲沃、侯马、襄汾县的原太平县区域、乡宁县,说明其影响之深远。金代乡贡进士孙镇在《斛律光墓记》中也认为“州置于后魏之初”,均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相吻合。

三、缘起、经过与澄清是非的意义

笔者并没有从事过专门的史志工作,2012年内退后受县人大常委会之邀从事绛州衙署景区调研、资料收集工作。当看到专家把绛州大堂的建筑时间确定为至迟建于唐代、或传说建于唐代,而衙署花园建于隋代时,我深感困惑;令人不解的是省文物局考古队发掘整理绛州衙署景区遗址时,在挖到唐代地面时便戛然而止,而《绛守居园池》考古报告说明,隋代花园至解放遗址就没有动过,为国内仅存的隋代花园,并入选“国家重点公园”;更令人不解的是州县志说县城始建于隋开皇三年(583),但衙署内还有北齐右丞相咸阳王斛律光的墓和祠堂。

新绛县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太和十八年(494)后它承继了东雍州的地位和功能,始自秦“其地属河东郡,辖县垣、绛二县”⑲,晋南中部中心城市得以顺序传沿。还可上溯战国时期韩都由平阳迁往新郑,魏都由安邑迁移大梁,韩、赵、魏三家最后灭晋后,晋都故绛与新田新绛之位置的回复。既可解开稷益庙、绛州大堂、白台寺、文庙四个国家级文物不知建于何时之谜底,又可排除众多历史书籍中对于古临汾、东雍州、正平郡、绛州地望互相矛盾的尴尬。

新绛作为晋南地区唯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州府政治中心的失去、交通中心的转移、水运的衰败,水旱码头经济中心不复存在。政治、经济地位的衰落,人们关注力的减弱,也使历史真相终被掩埋。

其州治在城西北隅,南北七十四丈,东西六十丈六尺。治外东南皆无民居,唯建杂署焉,中为帅正堂。绛州堂旧前五后七,绘文青绿犹好⑳。“中为帅正堂、旧前五后七”充分说明现元代遗构绛州大堂由北魏建置改建而来。其州、县城的形制与其它地方迥然不同,它不是方城对称中轴格局,而是因地制宜地把衙、塔、寺、庙观、三关五坊、两门、六十四巷犬牙交错,皆顺自然,穿插其间,就地而建,形成了图画般的布局。北魏大堂、隋园林、唐城坊、宋元文化、明民居、清书院、民国工商业,一个清晰的历史博物馆!

这里孕育诞生了被孔子誉为“晋大夫第一”的赵武、耿直大夫羊舌、乐圣师旷、先秦思想集大成者荀子、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被星云大师称为“严持戒律、博通经论”的惟俨禅师、在“宋真宗时,以才能为名臣”的薛奎与宫廷画师高克明、元代李潜夫《灰阑记》漂洋过海,《明史》有传被誉为“陶三杠”、“陶青菜”的名吏陶琰、太极宗师王宗岳,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更是热遍华夏。

政治、经济中心的失去反而使文化遗迹较少遭到破坏。两个朝代、96年历史真相的恢复,使15个国宝单位的文物、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得以提升。明正德间州守李文洁在建静观楼时发现,唐代元和九年埋在此处的从北魏至唐代的21通古碑存放于楼下,与解放初防洪时建古石碑坝,现保存于汾河坝下及20世纪50年代兴修水利时埋在地下的行云庄石坝、乔沟头村防洪渠和遗留在各村的古石碑的发掘,唐代小篆碧落碑、四大名帖之绛帖,将会用“活化石”来讲述历史。欢迎有识之士共同发掘古绛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新绛的文化旅游业,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动机之一。

注释

②《二十四史》:附清史稿,卷三,吉林摄影出版社,第466页。

③山西府县志辑,中国地方志集成,卷53,光绪《太平县志》第11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版。凡此套书后只注卷数、县名、页码。

④光绪《直隶绛州志》第254页。

⑤《光绪山西通志》第2413页。

⑥《新绛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8页。

⑦《二十四史》:附清史稿,第3卷,第466页。

⑧《北齐》魏收《魏书地形志》,第2484页。

⑨《二十四史》:附清史稿,第671页。

⑩(《光绪山西通志》,第2413页。

⑪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48页。

⑫清康基田《晋乘搜略》卷四,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981页。

⑬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268页。

⑭靳生禾、谢鸿喜,《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⑮光绪《直隶绛州志》宦绩,第91页。

⑯光绪《直隶绛州志》,第15页。

⑰《直隶绛州志》。

⑱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七,中华书局2007年。

⑲明正德《绛州志·建置》。

⑳段衍超,《宋代绛州研究》。

(责任编辑 王怡敏)

K878.3

A

1008-9012(2017)01-0071-06

2017-02-25

刘保民(1956- ),男,山西新绛县李毓秀夫子研究中心主任,新绛县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绛州新绛县太和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绛州鼓乐的流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运城新绛县首届油桃节隆重开幕
新绛县:警示教育超前防范警钟长鸣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新绛县提前五个月完成全年收入实现增幅进度质量三提升
新绛县:携手阳光纪检 共建清风绛州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