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城”何可观?

2017-07-20 10:10郭延容
画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画院水墨都市

郭延容

“观城”何可观?

郭延容

展览现场

伴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自上世纪中后期开始,城市题材逐渐成为了水墨画现代转型中的重要课题。深圳画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水墨的关系,并在过去20多年里通过“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港两地水墨交流展”、“深圳画家画深圳”、“深圳画院院展”、“深圳水墨论坛”等展览和学术活动,延续和深化这一课题。在这些活动中,深圳画院始终关注着青年水墨的发展,并将其视为水墨走向当代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曾在双年展中开辟“水墨新人”、“青年墨语”等主题展览。

2017年6月6日深圳画院举办的“水墨观城——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是深圳画院推出的“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系列的第一个主题展,也是对深圳画院主要学术课题——“都市水墨”的延续。该展览为《2016年全国美术馆优秀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入选项目之一,也是深圳唯一入选该计划的项目,并获得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和赞助。这个展览虽属小型展,但通过这个展览,可以进一步思考展览与城市文化、与艺术家、与艺术载体的关系。

城际:城市文化与都市通感

“水墨观城”首先考虑的是“城”,在哪里观“城”?观什么“城”?

选择在深圳举办“水墨观城”是一个顺势的行为,因为1979年在中国地图上首次出现深圳这个地标时,深圳就是一个“城”的概念。这座城市自诞生之日开始,她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等策略都直指现代化国际都市而去。在这样一座城市谈论“城”,必然具有当下意义。

于是,展览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邀请了10位青年水墨艺术家参展。这些城市都是中国的一线城市,而这群青年艺术家们大多也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其成长经历一直伴随着都市建设和都市水墨的变革。从他们的作品中能清晰地感受到对都市人文及生活的认知和诠释。

他们的作品可以借空空如也的城市建筑或设施,表达都市里人与人的隔膜;可以用支离破碎的笔墨痕迹构建都市场景,隐喻都市与人既近且远的关系;可以通过对城市生活中的物品或人的片段记录,凸显都市喧嚣背后茫然、孤寂的人生;可以通过对水墨的抽象实验、或对传统绘画方式的变异,来实现都市情绪的表达;可以利用数码技术或设计手段营造水墨假象,映射都市人群对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反思。城市带给了艺术家的不同感受,同时艺术家又借助画面展现了一座座属于自己的“城”。

“水墨观城”的“城”,便是站在深圳这一座具有象征性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寻求现代城市的共同经验,以艺术的方式映射城市的心象。

经验:水墨学统与个体体验

“水墨观城”其次是“观”。宋代大儒邵雍有“观物”论:“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观城”是观物、观画,更是观“道”。观之以目,知其形;观之以心,知其性;观之以理,知其道。“观”是一种经验,是从物象到心象,再到析理的过程。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经验的存在。他们的经验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统经验,即师承影响;二是艺术家的个体经验,即生活体验。

从学统而言,参展的10位艺术家不是毕业于专业艺术学院,便是跟随名师,在他们作品中可以看到“新文人画”、“实验水墨”、“卡通一代”等现代水墨形式的传承。这种学统所赋予的经验,可以让这些青年艺术家在表现都市时找到笔墨依据和画理支撑。如曲巍巍的没骨人物承袭了刘庆和先生的笔墨方式;梁雨作品中显露的随性的线条和反讽的图像,得益于周京新先生的熏陶;陈文苑画面中白粉、朱砂和水墨的关系,可以反映周湧和黄一瀚两位先生的绘画习惯;陈洪波的对宣纸和水墨的大胆实验,受启于刘子建先生的创作思路。青年艺术家在作品的处理中,呈现出学统经验,这对现当代水墨而言是乐观的,因为这个学统不是传统意义的学统,而是在都市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新的水墨学统。

当然,学统经验并不是这些青年艺术家的全部,因为个体经验的不同,使他们的作品有别于他们的老师,而更贴近生命和内心的波动。刘永涛生活在上海,上海的城市在他的世界里更像是支离破碎的线条搭建的混沌形象;阎盈汐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原因,总是来往于城市间高铁站,那些承载着时间和生命的站台成为记忆里斑驳的影像;叶帆对空间的喜爱,使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看似理性的非逻辑关系;林 和苗瀚文从山水和生活物件两种完全不同的题材入手,传达生存世界的本质;任四四的作品带入设计感,他将宏大的城市景象进行分解,从而呈现一种微观的视觉体验。

10位艺术家呈现了10种不同经验,他们的作品虽然表现了具体的物象,但并非是现实的物象,而是心中的物象,这是他们的所观之城。

空间:呈现载体与阅读距离

“水墨观城”再次是“水墨”。“水墨”可以说成画种,可以说成材质,也可以说成表现手法,其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载体。

谈水墨,必谈传统,便是因为它的确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载体。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这一载体在笔、墨、纸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表现方式和观赏方式。但是在现代美术馆展示系统中,水墨至今尚未找到完美契合的呈现方式。“水墨观城”所展示的作品大部分是平面绘画,但这些作品并不适合卷轴装裱,因为作品融合了西方架上艺术的阅读方式。所以“水墨”遇到的问题已非水墨本身,而是如何呈现水墨的问题。

《醉酒老大》 梁雨 纸本设色 33cm×44cm 2016年

《谜一样的寓言》 陈洪波 水墨 138cm×69cm 2016年

《站台》 阎盈汐 绢本水墨 101.5cm×34cm

《能够感觉到的风景系列——大上海NO.58》 刘永涛 宣纸、墨汁 132cm×70cm 2010年

“水墨观城”尝试着寻找水墨艺术的呈现载体。水墨虽然是一种视觉上相对薄透的绘画,但是墨色的堆积依然有其厚度。为了直观地呈现这种厚度,在装裱上采用了裸画装裱,而非玻璃夹片装裱。在展陈设计上,选用了五种颜色。一方面希望暗合“五色”的概念,“五色”包含“五行相生”的含义,也是中国传统色彩的概念;另一方面则体现现代都市五光十色、流光溢彩,充满活力的感觉。同时,五种颜色可以将空间独立出来,使得每位艺术家的作品能分区域呈现,暗示都市中个体的独立。

观者在经过划分的空间中,对艺术作品的阅读也随之形成个体单元。作品间距也被刻意拉大,这样观者在观赏作品时有独立赏析或三两驻足的空间,试图还原传统赏画的习惯。与此同时,展厅中尽可能营造空旷之感,希望给观者带来疏距感,以隐喻都市中人们内心的孤独与疏离。

注:

展览名称:“水墨观城”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展览时间:2017年6月6日-6月21日

展览地点:深圳画院美术馆

《城·迹 0702》 任四四 纸本水墨 85cm×165cm 2017年

《殇》 陈文苑 纸本水墨 49cm×69cm 2014年

猜你喜欢
画院水墨都市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水墨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泼尽水墨是生平
都市通勤
[记得住乡愁]首届福建省画院油画提名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