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若冲:被遗忘的300年奇想(上)

2017-07-20 10:10令狐小
画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布莱斯江户京都

令狐小

伊藤若冲:被遗忘的300年奇想(上)

令狐小

左·伊藤若冲《向日葵雄鸡图》(动植彩绘),1757-1766年,现藏于日本宫内厅

右·伊藤若冲《雪中鸳鸯图》(动植彩绘),1757-1766年,现藏于日本宫内厅

一套30幅的《动植彩绘》,引发了东京的观展热潮,仅预约等待排队便达6小时以上,是谁创造了这场东京都美术馆的展览轰动?

的确,自明治时代到现在的100多年内,日本审美受到太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关注草间弥生的波点、村上隆的超扁平,却很少有人再注意到那些传统的日本画作。

但此次不仅在东京,在古都京都的各大美术馆举办的同一人的展览,均无一例外地受到热烈关注,可见当代日本人民对这位画家的喜爱与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此人便是伊藤若冲,在此之前,曾经被人遗忘了数十年的日本画家。

伊藤若冲的名声颇为传奇。在其所处的江户时代中期(其生卒年为1716-1800年)一直以一名知名画家的形象为人所熟知。江户时代作为日本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汇时期,外来文化大量涌进,资产阶级商业繁荣,庶民文化异军突起,对各种文化的吸收和包容性都逐渐增强。尽管在伊藤若冲的同时代,出现了池大雅、円山应举、与谢芜村、谷文晁、市川君圭等名人,其后又赶上浮世绘盛期,葛饰北斋、喜多川哥磨等浮世绘大家则在此时活跃着。但若冲仍在18世纪出版的京都主要文化名人录《平安人物志》中位列第三,1775年与1782年的再版当中仅次于円山应举位列第二。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菜虫谱》(局部) 伊藤若冲

可其后一段时间若冲却逐渐被人淡忘了,这是为什么呢?在二战之后,由于资料的欠缺,加上当时的日本美术史家在编辑美术史著作时以正统艺术为宗,因为无法被归入到日本的任何一个大绘画门派,自成一派,或者说是无门无派的若冲成了“野路子”,逐渐被艺术史家们遗忘,悄然沉溺了大半个世纪。一直到了大正15年(昭和元年,1926年),美术史学者秋山光夫开始重新着手研究近代日本美术史,将许多以前被遗忘的画家又找了回来;而著名美术史学者辻惟雄在1970年出版的代表作《奇想的系谱》当中对伊藤若冲的绘画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高度赞誉,将若冲称为“并不是异端而是主流中的前卫画家”[1],日本美术史界才开始重新重视若冲的地位。

若冲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接受要归功于喜爱收藏日本近代艺术作品的美国收藏家乔·布莱斯(Joe D. Price,1929-)。这位收藏家与19世纪中叶的那些贵族与艺术家一样,痴迷于神秘的有强烈装饰意味的东方画作。1953年,还在美国纽约之时,刚毕业不久的布莱斯与建筑家弗兰克·莱特在从美术馆回酒店途中(这位弗兰克·莱特恰巧也是位浮世绘爱好收集者),一起逛了麦迪逊街65号的濑尾东洋古董美术商铺。在这里布莱斯第一次见到了若冲的画作——一幅挂轴《葡萄图》。当时他还不知道若冲是谁,甚至不知道有挂轴这种绘画形式。尽管一般的收藏者在收藏过程中会注重绘画的传承、作者的流派,但乔·布莱斯却对这幅作品一见倾心,也丝毫不在意这些,用毕业庆祝刚得到的奖金购买了若冲以及同店的狩野元信、铃木其一等人的画作。这笔奖金他原本准备拿去购买一辆当时流行的德国Daimler-Benz公司制造的自行车。

到了1960年布莱斯已经收藏了大约30件日本画作了,收藏期间他逐渐明白自己青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画作,并更加专注于江户时代绘画的收集。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大正年间的目录《御物若冲动植彩绘精影》,被画家奇妙的构图和绘画中的色彩运用所吸引,才想起在濑尾古董店第一次购买的《葡萄图》恰巧是这位伊藤若冲的作品。

1956年布莱斯来到京都,为自己设计了一座豪宅。他为这座宅子取名为“心远馆” (The House of the Far Away Heart),出于对若冲的喜爱,心远馆的名称来源于若冲的堂号“心远堂”(若冲40岁以后的绘画署名),意为一座远离世俗的幽静之所。布莱斯一生一直致力于中西艺术品的交流,并且眼光和品位独特,一直收集着在当时尚不出名的若冲等人的作品。布莱斯后来斥资500万美金,建立了美国西部最大的美术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的日本馆,并在其中放置了自己收藏的200件日本艺术精品,成为美国少有的日本江户艺术精品藏馆,这才使若冲这位被埋没多年的画家在大众当中名声大噪起来[2]。

为何若冲会被盛誉?

在若冲的《群鱼图》中检测出了日本首例史上最昂贵颜料——青金色的使用。若冲一直使用当时最好的画绢纸张及颜料作画,昂贵的颜料所留下的鲜艳如初的图案带来一种装饰主义的视觉愉悦感,即使过去几百年依然保存完好。

相比于当时如葛饰北斋这样贫穷、为生活所迫而进行作画的画家不同,若冲家境优渥,在日本京都锦小路的一间名为“青物问屋”的蔬果批发店出生。这条锦小路自300年前起就是京都最具烟火气的菜市场。虽然在现代人眼中蔬果批发店的地位并不高,但在当时市民阶层发达的江户,“问屋”这样的零售批发店总是为商人及流动商贩提供聚集地,交流和调节各种信息,并从中获取相当利益。“青物问屋”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店,管辖着京都四条一带商贩,这概念好比掌管着王府井半条街。

伊藤若冲《群鱼图》(动植彩绘),完成于1765-1766年间

沈南萍《丹凤朝阳图》,雍正13年(1735年)作,见《古美术》季刊,第93号,1990年,三彩社。

若冲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衣食无忧,绘画是他喜爱的事情,尽管当时不少画家作画是为了温饱,但对于若冲来讲,这个喜好是相当纯粹的事情。若冲到了23岁,家主父亲去世,作为长子的他本该继承丰厚家业,继续过着优厚的生活。但他一门心思沉醉于绘画当中,甚至为了专心绘画想要去过僧侣一般的隐居生活。与他交好的诸如京都相国寺的大典显常以及黄 宗的僧侣月海元照(卖茶翁)、天龙寺住持桂州道伦、黄 宗无染善净、真言宗泉南寂照、法藏寺住持月船净潭等人也多为僧侣,僧侣们远离尘俗,将人生至理融入日常诵经及茶道的清修生活影响了若冲,使得他不仅对浩大的家业毫无兴趣,终身不嗜酒、未娶妻,连原本的名字第四代“伊藤源左卫门”也改成了“伊藤若冲居士”,据说是大典显常所取,源自《道德经》中“大盈若冲”之意。

若冲一生中曾有两次归隐,其一是在刚继承家业时去丹波山中归隐了两年,其二是及至40岁(1755年),若冲正式将家业让与年幼3岁的弟弟宗严,彻底抛下俗事,开始了在相国寺的漫长而正式的隐居画师生活。根据大典显常所著的《藤景和画记》中的记载,若冲对画事以外一概无兴趣,除了绘画,所有的家用供给全交给弟弟打理,及至其最小的弟弟宗寂去世之前,生活都由自家供给,可以毫无顾忌地潜心作画。这种状态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但对于有家业继承的人来讲却是不负责任的。平贺焦斋的《焦斋笔记》中曾记录一起关于有人觊觎“青物问屋”的浩大家产密谋掠夺,致使“青物”管辖的三千商户陷入困境的轶事,以及泽田瞳子的小说《若冲》中所构建的亲族叛逆者若冲的形象,都是基于若冲生平的写照。这种优渥无虑的生活一直持续到若冲72岁,1788年著名的天明大火烧毁了京都八成建筑,导致6.5万人流离失所。画室被烧毁,“青物问屋”也损失惨重,若冲不得不出世打理家业。虽然根据学者宇佐美英机的研究,若冲在这段时间为“问屋”以及其下的商户出了不少心力[3],但伊藤家也就此没落,光辉不再,若冲隐居在离京城不远的伏见深草的石峰寺,在穷困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间。他的家人根据他的遗言,将墓碑修建成画笔形状,称为“笔冢”,代表了他对绘画的挚爱[4]。(未完待续)

注释:

[1]辻惟雄《奇想の系谱》,美术出版社,1970年,序言。

[2]见《日本经济新闻》,2017年3月24日。

[3]宇佐美英机《近世后期の京都锦高仓青物市场の动向》,收录于《东北学院大学经济学论集》第177号,2011年。

[4]岡田秀之《伊藤若冲 生涯と画业》,收录于《日本美术全集第14卷江户时代3 若冲·応挙、みやこの奇想》,小学馆,2013年。

《菜虫谱》(局部) 伊藤若冲

猜你喜欢
布莱斯江户京都
乐游布莱斯峡谷
从《怦然心动》看青春期恋爱和成长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怦然心动
京都好咖啡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
京都访古记
“微”生活 发现·秋韵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