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2017-07-20 19:33徐杉
科教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扶贫

徐杉

摘要 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开展以来,我国共减少了大约六亿多的贫困人口,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即便如此,要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还有七千万贫困人口需要改善保障。本文针对当前扶贫工作的现状出发,探究扶贫工作的实施途径,通过“扶智”、“扶志”两个方面,培养贫困区群众的知识技能和文化程度;锻炼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毅力;保障自身的医疗卫生水平,让扶贫工作更加深入,开展更加有效。

关键词 扶贫 扶智 扶志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7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贫困人口的存在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如自然条件限制、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要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仅靠国家的政策扶持是不行的,还应当发挥群众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等、靠、要”的消极心态,培养群众致富的心劲与韧劲。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到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这两项工作同时开展,才能更快完成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消极心态,促进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1扶贫先扶“智”和“志”的意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久以来的扶贫工作普遍是对困难群众解决物质需求,局限在“送米、送油、捐款”的旧模式,帮助其解决物质上的燃眉之急。但是这种帮扶方式,虽是雪中送炭,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家庭面貌。长此以往,还会使落后地区过于依赖政府部门的帮扶,养成一定惰性。以某贫困村的故事为例,扶贫队员在为村民免费分发化肥,村民却以村内交通不便为由向扶贫队索要搬运费,没有搬运费则拒绝领取化肥。扶贫队员只好换种方式通知村民,通知群众一袋一元卖化肥,化肥却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被抢购一空。这则真实的故事反映出落后思想导致群众的荒唐做法,由此可见,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十分必要。扶贫必扶智,旨在增强群众的知识技术能力,树立起自力更生的思想理念,增强对劳动财富的可再生能力。扶贫先扶志,旨在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惰性,增强群众的自我创造力,为贫困地区的发展进行长远谋划。

2扶“智”的途径

2.1强化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和创业

实施符合贫困区群众特点的技能培训模式,并根据群众特点进行培训课程的专业调整,与市场需求进行结合,设置短期培训和长期学习教育互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短期培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合文化程度不高、迫切需要就业的贫困区群众。技能培训要有计划、有目标,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培训和就业之间的对接,形成培训有质量、就业有保证的良性发展局面。对不同能力的农民培训,还需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培训的调整;做好因材施教的培训机构建设,以满足不同培训人员的学习需要。把培训结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相结合,搭建好就业创业实施平台,通过“扶贫专项招聘会”进行就业政策宣传。采用就业岗位信息下乡等方式,促进企业和培训人员问的供需交流,最大化地幫助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创业目标。

2.2强化政校合作

扶贫必扶智,摆脱贫困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是摆脱贫困代代传递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隔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途径,绝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政校合作,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得到良好教育,为贫困区学子提供一个学历提升、技能提升的就业平台。各省市高校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将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纳入自身的历史使命中,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贫困区的教育资源升级,对区域优势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开发。通过高校与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扶贫产业攻坚、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针对性开展扶贫项目工作,探索当地的产业发展路径。通过产业扶贫和人才扶贫双管齐下,从根本上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发展。

2.3实施“四个一批”技能扶贫活动

为打好地区的扶贫开发攻坚战,以实施“四个一批”作为计划的重要抓手,确保各地区一同进入到小康社会中来。一是通过对产业生产的扶持进行就业发展,加快优势产业的帮扶推进。对有资源条件的农户,可以鼓励其开展农、林、牧等特色的地区产业;通过加入农民合作社进行一帮一的互助形式,使产品产量增收增高;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使得贫困户收入更加多元化;对扶贫项目进行转变,将贫困户入社和按股分红形成有效机制,为贫困户增加资产性收入;以市场发展作为产业导向,进行优势产业的特色打造。

二是通过搬迁移民安置一批,建设贫困群众的良好居住环境。在搬迁过程中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保证搬迁群众的住房、搬迁、就业、保障等环节都能够适应。对于山区、易灾区等地区的环境脆弱地区,扶贫搬迁应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做到搬得出、留得住,群众就业顺利,社会生活有保障。

三是通过低保政策保底一批,平稳推进贫困线和低保线双线合一,对暂时没有能力脱贫的人口实行精准低保,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最低保障。确保推行地区的“两无人口”能够全面纳入到低保户的保障范围,力争平均保障水平与全国的农村低收入水平相一致。同时,也要重视残疾人的低保扶贫工作,对一些生活能力困难、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可与社会福利机构合作进行扶贫工作。

四是通过医疗保障扶持救助一批,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摆脱看病难,因病致贫的困境。依照“方式不变、性质不变、结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扶贫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的部门资源,通过医疗救助、基础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三重医疗保证,对贫困人口施行特殊的医疗救助保障,减少贫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3扶“志”的途径

3.1“滴水石穿”,培育坚韧意志

“滴水石穿”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对于扶贫工作的改善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滴水穿石的过程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规律,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需要长期积累进行的,不能一蹴而就。扶贫工作也是如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贫困地区的落后发展不是一日造就的,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也是如此,需要一代代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朝着同一个目标不断奋进。对干部考评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鼓励其踏实工作,将心完全放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多做基础工程、惠民工程,做实事,做好事。争取经过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将贫困开发县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环境质量建设迈上新台阶。共同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3.2“弱鸟先飞”,主动脱贫

“弱鸟先飞”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的,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弱鸟先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自身现状有一个正确认识,能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二是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事物的产生发展是内外因的共同作用结果,内因给事物发展提供内在依据,外因通过内因发挥其作用。贫困地区的落后既有地区发展基础、自然条件等外因影响,也有传统观念举措的内在因素。因此,要想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现状,要加大对帮扶地区的扶持力度,调动“弱鸟先飞”的主动性,通过外力扶持发挥贫困地区的“先飞”作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扩展胸襟,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尊重客观发展规律。把优势做足,把特色做强,立足资源和区位特点,寻找自我差異。贫困地区多是位于山区和水源保护地,生态环境优美、资源较为丰富,是生态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创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发展新道路,带领贫困地区走向新路。

3.3技能培训,助力脱贫

近年来扶贫政策的推行,“造血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等举措逐渐在全国上下推行。尤其在“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打响以来,各地都签订了军令状,对扶贫进行时间路线的具体规划,对贫困户的普惠、务实措施目不暇接:贫困户搬迁进城安置、先看病后收费等等。但在这些举措的实施下,一些地区仍处在扶而不起、帮而不富的消极状态,可以说与群众的依赖性思想密切相关。尤其在一些偏远乡村,部分贫困户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只想着依靠国家的扶助政策获取生活收入,从根本上失去了脱贫的勇气和改变贫困生活的信心。因此,扶贫必先扶志,只有志气树立起来了,才能更新生活观念,学习新的技能知识,对生活才能有更好的干劲和希望,扶贫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4结束语

扶贫工作的开发工作艰巨而责任重大,绝不能漏掉一个地区、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盲目实施政策而忽视效益,这意味着要想撬起贫困大山的支点,就要正确利用精准这个杠杆。励精图治,将中华之繁荣昌盛作为己任,尽最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才能使中国逐渐崛起于发达国家之林。每一个扶贫工作者都要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用志气消除贫困区的思想枷锁,用恰当的措施解决物质上的匮乏,用智慧消除贫困区的代际相传。最终打倒贫困这座大山,使其在中华大地上绝迹。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扶贫
扶贫·扶志·扶智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智力扶贫,让扶贫更高效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