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学走向教育

2017-07-24 07:04王芬杨晚云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思品学科素养

王芬+杨晚云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生命教育即人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是润泽生命的圣地,是师生生命智慧涌动的乐土。只有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作用,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让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将核心素养和生命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上,意义非凡。核心素养可以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让“教学”升华为“教育”,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质。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生命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不仅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笔者研究的学校位于雨花区雅塘村社区。从生源看,该校大多数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弟,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少能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提升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孩子有所帮助。家长依赖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教育环境。近年来,笔者与团队成员以课堂研讨、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进行尝试,努力探讨适合雅塘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特色课程,并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学校特色课程的内涵,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努力让课程助力孩子们的生命成长,让课堂成为生命创造的乐园。

一、让多彩的社团课程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为了落实学校全面育人的目标,我们通过问卷、谈话、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摸底,了解孩子想学的特长或感兴趣的课程与活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对社团课程的开发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然后针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自由选择,在学校开设各种活动社团,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时间,让孩子们在学校参加生命课程社团活动。

目前,学校已经开设十二门社团课程。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上课、辅导,让每个社团的孩子乐在其中,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凡是有兴趣却没有参加社团的孩子由相关老师统一登记并进行梯队培训。此外,学校将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完美融合,开发各社团课程的校本教材,目前已经开发了写字校本教材、足球校本教材等。学校计划用三年时间努力实现“人人有教材、一人一课表”,努力实现让每个孩子可以在学校学到自己想学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特长,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我自己”。

二、让蕴含爱心的善美课程提升孩子的生命价值

学校针对目前思品学科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够强,没有专职教师上课的现状,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对思品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培训。要求每个年段的思品教师进行教材分析及解读,以表格形式总结每一册思品课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活动改变传统的思品课的教学模式。学校策划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将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活动的主题分为“自爱篇”“爱国篇”“爱人篇”“环境篇”等,将这些活动课与思想品德教学、少队活动课有效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思品教学方式。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师进行培训,每周上一节“美心课”。学校正积极开发美心课教材,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为载体,努力让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与“仁、民、信、义、和、同”六德思想成为学校孩子的共同价值观,让思品课程呈阶梯式发展,每个年级侧重一个主题,注重学生孝、礼、勤、诚、信、耻等品德习惯的养成,为孩子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三、让经典的传统文化课程丰润孩子的生命底蕴

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别于其他民族,这些传统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学校营造浓厚的氛围,进行物化环境与人文环境建设,让传统文化的氛围丰润儿童的生命底蕴。积极开发各学科的传统文化资源,如语文学科的“雅轩文学之书香”,数学学科的“故事文化”,美术学科的“剪纸”“国画”“手工”“青花瓷”,音乐学科的“民舞”“民乐”,品德学科的“礼仪”,体育学科的“传统游戏”,校本课的“写字”等。学校以“青年雅校”為平台,开展“雅校”全员参与的“基于传统文化丰润孩子生命底蕴”的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竞赛,让经典的传统文化在各学科中生根发芽。

四、让富有爱心的“爸妈”课程助力孩子的生命成长

家长是孩子们走向成功人生的引领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进行“如何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挖掘家长的资源”的研究,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和家长交流,建立家长资源库,定期举行活动和培训。如在进行传统文化课程的研究时,汇聚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让好的家教成为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在每学期的家长会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中国古代家训中的核心思想在学校得到传承。围绕“传统游戏”“走进经典”“回忆童年”等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授课或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学校得到弘扬,推动落实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组建家长义工,帮助孩子们设计特色课程并参与社团课程。此外,还积极探索家长课程内容的最优化,对家长定期培训,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成功助力。

五、让富有特色的“雅”“塘”生态课程激活师生潜质

核心素养包括创造力、社会实践技能等关键素养。要抓好课程建设,就要研究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就要让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校是以农民工子弟为主的学校,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开发“雅”“塘”生态课程。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参与,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充分挖掘每个学科的文化内涵,以“雅”为着力点,打造各学科的“雅漾”课程,如“语雅”语文课程、“雅思”科学课程、“雅美”艺术课程、“礼雅”德育课程等一系列“雅”文化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发与“雅”文化相得益彰的“悠”“塘”课程(悠即动态的、美感的),包括养殖课程、种植课程、环保课程,希望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给教师和学生创设展示和成长的平台。

教育是朴素的,也是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关注生命成长,探索课程建设,打造生命课堂,提高核心素养,我们一直在努力。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我们尚在摸索中前行。我们期待着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涓涓细流中,师生的生命内涵能迸发出更加激情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以课程为载体和依托,超越教学,由教学走向教育。

(作者单位:长沙市雨花区雅塘村小学洞口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思品学科素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班里那点事儿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