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关注”入手教小数除法

2017-07-24 16:40吴琳
湖南教育·C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格林童话小数点竖式

吴琳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应重点培养的基本能力。如何落实计算教学,促进运算能力的培养?笔者以小数除法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关注问题情境,暗置解题策略。

学习的发生离不开问题,小数除法的教学当然也离不开问题情境。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笔者认为,情境创设要具有数学味,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出示主题图:买4本《格林童话》,交100元,找回3元。

师:一本《格林童话》多少钱?你们想自己试试吗?

学生尝试解决后交流:100-3=97(元),97÷4=24(元)……1(元)。

师:一本《格林童话》是24元余1元,一本《格林童话》到底是多少钱呀?

学生认识到:如果不把这个余数平均分就解决不了问题。于是,1元能不能继续分?究竟该怎么分?剩余的2角又不够分了,怎么办?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达?由买书这一情境生长出一个问题链,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探究。最后,学生不仅算出了97÷4的结果,也会算像51÷2这样的问题了,还弄清楚了计算51÷0.2的关键就在于“0.2变成2就好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新的需求,进而运用转化策略顺利解决新问题。这就是有效的问题情境带给我们的妙处,其中暗置了解题策略的提示。

二、关注计算本质,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运算能力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关注小数除法的本质,突破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小数除法的本质,突破教学难点呢?现实生活中,一本《格林童话》的价格为“24元余1元”说不通,余数1元必须继续分;1元化成10角,分了还有剩余,必须继续分。在不断细分的过程中,孩子们感悟到:整数除法除不尽时,为了能继续分下去,就要把1个1当成10个0.1,以保持运算的可持续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小数除法产生的原因。

学生解决了一本书多少钱的问题后,产生了写除法竖式的新需求。

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试着记录分的过程。(生1记录,其余同学思考,随时提问。完成记录后,开始新的交流)

生2:好像有点不对,商是2425。

生1:我的结果不是2425元,是24元2角5分。

生2:可是你写的商是2425。

师:是呀,怎么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呢?

生3走到黑板前,在2425的中间点上了小数点,即24.25。

生4: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

生3:小数点左边是24元,右边是2角5分。点上小数点,就不会弄混了。

师:小数点真厉害,往那儿一站,(以自己为参照物)这边是元,那边就是角和分,一目了然。小数点就像定海神针,往这儿一站,左边和右边的区别就清清楚楚了。

小数点这样具有仪式感地呈现出来,孩子们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得出了一個清晰的结论。商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就是要点在商中将商的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隔开来的那个地方。体会到了小数除法中小数点“定海神针”的作用,孩子们在进行小数除法竖式计算时就多了一份审慎与肯定,少了一份茫然与踌躇。

三、关注算理教学,筑牢算法基础。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基本要求。而理解算理又是掌握算法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理。

师:51÷2你会用竖式算吗?(学生尝试练习)你能解释一下这个竖式的意思吗?

生1:我用51元买了2个皮球,每个皮球是25元,余1元。1元换成10角,每个皮球再分5角,结果每个皮球是25.5元。

生2:我把51米绳子平均分给2个伐木工人……

师:现在不许分东西了,只能分51这个数。

生3:把51个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5个1,余1个1。不够分了,就把1个1换成10个0.1,每份是5个0.1,结果就是25.5。

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最终落到了分“计数单位”这个“理”上,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在这里,孩子们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商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的“理”就是“要点在商中将商的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隔开来的那个地方”。

理想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计算教学也应如此。我们应关注问题情境、关注数学本质、关注算理教学,把运算从操作层面转向思维层面,从而真正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作者单位:长沙市天心区铜铺街小学)

猜你喜欢
格林童话小数点竖式
人工智能写童话
“过期”的《格林童话》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弄脏的竖式
假如我能穿越到书中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超级小数点
小数点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