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真能促进环保吗?
——基于行业视角的统计检验

2017-08-02 01:41徐心莹孟晓华朱云丽
关键词:国际贸易程度制造业

徐心莹,孟晓华,朱云丽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国际贸易真能促进环保吗?
——基于行业视角的统计检验

徐心莹,孟晓华,朱云丽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响应“贸易是否促环保”的争论,从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视角,研究行业的进口、出口贸易程度是否能推助行业的环保水平,以29个制造业子行业3年共2335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行业-年度两维群聚稳健标准误计量回归方法,实证结果表明没有强烈的证据支持“贸易促环保”的命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政策启示。

国际贸易;环保;行业

国际贸易规模的壮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使得贸易与环保问题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国际贸易是改善还是恶化了环境质量?这一问题已引起学界和产业界诸多争论,而争论的结果将会影响国家的环境与贸易政策。Daly和Goodland (1994)[1]提出贸易增长将加剧生态环境污染,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贸易的破坏性更为突出,将使环境规制严格的发达国家的污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污染避难所效应(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这一假说一度在国际经济学中成为主流认识。此外,Dua与Esty(1997)[2]亦认为全球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各国降低其环保标准,并实施较宽松的环境管制,加强与维护本国产品的竞争优势,于是发生“生态倾销”和“底线赛跑”的现象。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如Potoski和Prakash (2006)[3]提出国际贸易能促进环保的观点(Trade-Up Hypothesis),认为较发达国家的企业会将明显处于优势的环境管理和技术通过国际贸易溢出扩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改善。

当前,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污染问题、责任划分问题都是极为敏感的国际问题,因此如何看待国际贸易与环保关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文将从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这一独特的视角,考察行业的国际进口、出口贸易程度如何影响行业的环保表现。

1 理论分析与检验假设

根据国际贸易能促环保的观点,一般是从三种效应来分析,即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是指贸易带来的经济规模的增加,有可能使生产者获利,国民收入水平上升,环保意愿更高,政府有资金治理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规模效应对环境保护是有利的。结构效应对环境的作用取决于贸易过程中新、旧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若一国将生产要素投向污染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中,则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反之,生产要素若流向清洁行业,则对环境有正效应。一般来说,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多向清洁行业演进。技术效应是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对环保的积极作用。贸易全球化的推进,国外清洁生产技术的溢出有益于资源利用;[4]同时,对外出口要满足发达国家环保标准,而不得不降低污染物,这亦有助于节能减排与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5-6]

我国依靠大量的生产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产业转移以及国际分工导致大量制造型企业在我国发展的同时,但并未有相应的精力和资源来保护环境。由此造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近些年来,我国进入了环境污染高发期,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政府已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环保义务。发布透明的环保信息正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定要求。

一个行业内企业环境实践活动及相应的信息披露,正日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环保表现好的行业中企业将会更多披露具体量化的环境信息,但是环境表现差的则较少有环境举措,会披露较少的环保信息,或对其环保业绩保持沉默。[7]一些行业中企业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倾向于披露更多环保信息显示社会责任的承担,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如股东、供应商、客户、债权人等,便于评估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决定资源的支持。因此,行业内企业披露的环境方针与政策、环保技术与投资、污染控制与法律遵守、实际的环保效果等内容和水平反映了该行业的环保表现和环境责任履行程度。[8]

对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来说,行业市场竞争来自国内和国外市场。对于国外市场,由于西方国家较早地建立了与环境有关的责任制度,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企业要想更好地“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产品必须要达到国际环保标准的认同。因此,这可能促使出口贸易程度较高的行业内企业,有较好的环境披露表现。同样根据贸易促环保的思路,进口贸易程度高的行业,相应的环保技术与管理会扩散到下游生产商,从而会带动国内该行业的整体环保水平。

由此逻辑,我们将证伪如下两个命题:

假设1:出口贸易程度较大的行业,有较好的行业环保披露水平;

假设2:进口贸易程度较大的行业,有较好的行业环保披露水平。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与样本

因制造业比其他行业产生更多的空气、土壤、水污染等,本文选择2006-2008年深、沪两市制造业“A”股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行业环保表现由该行业中企业层面数据计算汇总获得,其中企业层面的环境活动数据人工采集自2006-2008年各个上市公司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行业财务数据、公司特征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行业进出口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数据库(制造业)。剔除其中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后,共获得2335个有效企业数据,分布于29个制造业子行业中①,其中2006年784家公司,2007年776家公司,2008年775家公司。

2.2 变量测量

2.2.1 因变量

(1)

(2)

其中,IEPki为第k行业里面第i企业的环保信息披露水平;IEPkij为第k行业第i企业的第j指标得分,j=1,2,…,10,每个指标的打分为0-3。IEPk为第k行业的行业环保披露水平,i从1到n表示第k行业里面有n家公司。

表1 企业环保披露观测的内容分析法指标

2.2.2 自变量

国际贸易程度。国际贸易程度分别用行业进口、出口额占行业总资产比重来反映。其中行业出口额比重(Export)反映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进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和面临国际竞争压力;行业进口额比重(Import)反映行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面对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时所带来的对本行业的冲击。

2.2.3 控制变量

需要考虑控制一系列其他的自变量,这些变量会对行业环保表现产生影响,具体包括行业竞争程度、行业环境敏感度、行业成长性、行业规模、行业风险性。

(1)行业竞争程度。商品生产者在国内市场进行的竞争活动,本研究使用三个行业竞争程度的代理指标,一是赫芬达尔指数(HHI),某一特定行业中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HI与行业竞争程度负相关,越高表示国内行业竞争力越低,反之越高。二是用一个行业中前四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按销售额)来反映国内竞争程度,即CR4,行业中前四大企业市场份额越高,行业竞争程度越低;反之,则越高。三是用一个行业中企业数量的自然对数来反映国内竞争程度,即Ln(N)。Ln(N)与行业竞争程度正相关,行业内企业越多时竞争程度越高。样本数据显示HHI与CR4高度正相关(r=0.8192),而Ln(N)与HHI、CR4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547, -0.6925),尽管三个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去反映行业竞争程度,但与经济理论预期一致。

(2)行业环境敏感度(Sensitivity)。行业产品生产对环境污染的轻重程度,根据国家环保部对重污染行业的划分,本研究中将行业环境敏感度分为重污染和轻污染。引入0-1虚拟变量,其中重污染行业取值为1。

(3)行业成长性(Growth)。整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占前一年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其成长性,比重越大,行业成长性越好。

(4)行业规模(Size)用行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测量。

(5)行业风险性(Leverage)用资产负债率反映,即行业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此外,因样本来自三个年度,故引入2个年度虚拟变量以控制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

2.3 计量模型

本文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验证研究假设,即行业环保表现是否受到国际贸易程度的影响。同时,为了控制同一年份不同行业残差的相依性,以及同一行业不同年份残差的相依性,我们运用Petersen(2009)[10]提出的行业-年度两维群聚稳健标准误的估计方法,判断两种效应是否存在和计量模型的稳健性。

3 实证结果分析

表2报告了2006-2008年29个制造行业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行业环保披露总体水平均值为1.022,标准差为0.611,说明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较低,且不同行业之间也有较明显的差异。行业国际贸易出口、进口占行业总资产平均比例分别为21.96%、9.69%,样本期整体出口比例大于进口比例。从表3的变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行业环保披露水平和行业环境敏感性、行业规模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出口贸易呈显著负相关,与进口贸易正相关性较弱。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

注:**表明两个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两个变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4显示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根据Petersen(2009)[10]检验方法,因为“行业-年度”二维群聚标准误没有比Eicker-Huber-White稳健标准误大2-4倍,说明模型不存在上述提及的两类残差相依性,表明回归结果稳健。表4中模型1、2和3分别用HHI、CR4、Ln(N)变量反映国内行业竞争程度,三个回归模型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出口贸易程度的系数在0.01水平下显著小于0,表明出口贸易程度较大的行业,其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反而较低。进口贸易程度对其基本没有影响,在0.05水平下系数不显著。行业环境披露水平还与行业的环境敏感性紧密相关,重污染行业的环境披露水平要显著高于轻污染行业,此外还与外部规制环境有关,表现在2006-2008行业环保披露水平逐渐增加,但总体各行业的披露水平仍然非常低。行业成长性、竞争性和资产负债率对行业环保披露水平影响不显著。

表4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注:***、**和* 分别表示在0.01、0.05和0.10 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Robust Std. Err.是OLS回归估计的稳健标准误(Eicker-Huber-White),SE(2D clustered)为Petersen的“行业-年度”二维(2D)群聚标准误,其中Number of clusters (industry)=29,Number of clusters (year)=3。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搜集我国深、沪两市2006-2008年3年间29个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的数据,统计检验了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行业进口、出口贸易的关系。从这一研究视角,没有发现强烈的证据支持“贸易促环保”这一结论。其一,行业出口贸易程度反而在统计上与行业环境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这一定程度上暗示我国的出口贸易仍然仅注重其经济层面,甚至行业内企业倾向较少的披露敏感环境信息,以免在竞争中带来不利影响。其二,行业进口贸易程度与环境信息披露无显著统计相关性,没有显示出环保技术与管理溢出效应的普遍性。

研究还发现,在行业环保实践和环境责任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却并不乐观,一是披露模式单一,以会计方式披露极少,泛泛说明居多;二是环境意识相对薄弱,披露信息不充分;二是披露比例不高,许多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谨慎选择低调处理环境信息,甚至不披露环境信息。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尽管企业需要考虑环保这一因素,但期望通过贸易来促进我国整个行业的环境责任水平,可能并不现实。

因此,在我国行业环境责任水平总体偏低的现实情境下,制订并严格执行相关环境法规是当务之急,否则经济贸易自由化规模日益增加,在缺少环境管制的情况下,将会消耗更多资源和产生更多的污染物、洋垃圾,增加了环境负荷(如联合国2013年报告指出70%的电子产品最终变成垃圾流向了中国,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场”[11])。本研究基于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视角,提供了一个方面的统计证据,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到底促进还是危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这一争议远没结束,希望未来研究可以从其它不同的角度,或聚焦于特定行业,或针对某类企业,或辅以案例分析等等,获得更为详尽的实证证据。

注释

①行业及对应国民经济代码:13农副食品加工业,14食品制造业,15饮料制造业,17纺织业,1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9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1家具制造业,22造纸及纸制品业,23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2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29橡胶制品业,30塑料制品业,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金属制品业,35通用设备制造业,36专用设备制造业,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4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Daly H, Goodland R. An Ecological-Economic Assessment of De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under GAT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4, 9(1).

[2]Dua A, Esty D C. Sustaining the Asia Pacific Miracle[R].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7.

[3]Prakash A, Potoski M. Racing to the Bottom? Trad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ISO 14001[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6, 50(2).

[4]许和连,邓玉萍. 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 管理世界,2012 (2).

[5]Antweiler W, Copeland B R, Taylor M S.?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 91(4).

[6]林伯强,刘泓汛. 对外贸易是否有利于提高能源环境效率—以中国工业行业为例[J]. 经济研究, 2015 (9).

[7]Clarkson P M, Li Y, Richardson G D, et al. Revisi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 Empirical Analysi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8, 33(4-5).

[8]Patten D M.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 Research Note[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2, 27(8).

[9]Zeng S X, Xu X D, Dong Z Y, et al. Towards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0, 18(12).

[10]Petersen M. Estimating Standard Errors in Finance Panel Data Sets: Comparing Approaches[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9, 22(1).

[11]Wang Z H, Zhang B, Guan D B.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Electronic-Waste Disposal[J].Nature, 2016, 536(7614).

Class No.:F423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an International Trade Really Promo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tistical Test Based on Industry Perspective

Xu Xinying, Meng Xiaohua, Zhu Yunl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debate on whether export trade promo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 not , we studied whether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can promot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With samples of 2335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in 29 manufacturing sub-sectors for three years,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 industry-annual two-dimensional clustering robust standard error measurement regression , an empirical study has been made to show that there is no strong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proposition of "trade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徐心莹,在读硕士,苏州大学。研究方向:管理科学。 孟晓华,博士,副教授,苏州大学。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环境创新管理。 朱云丽,在读硕士,苏州大学。研究方向:管理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7157318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4YJC630100);苏州大学研究生倡研基金项目(批准号:2016C19)及第十八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批准号:KY2016248B)。

1672-6758(2017)07-0066-7

F423

A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程度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