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端午节的赏赐活动

2017-08-07 09:22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紫禁城 2017年6期
关键词:龙舟竞渡节令赏赐

周 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明清皇帝端午节的赏赐活动

周 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原作「端五」,意即五月开始。因「午」与「五」同音,「端五」又被称为「端午」。此外,端午节还有天中节、天医节、龙舟节、粽子节等别称,而在清宫档案中多将端午节记为「端阳节」。

人们过端午节最早的初衷是避邪驱疫,自六朝开始又加入祭祀屈原的传统,从而大大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并使端午节成为我国民俗活动最为丰富的节日之一。端午所在的农历五月暑气上升,疾疫及毒虫(即「五毒」,一般蛇、蜈蚣、壁虎、蟾蜍以及蝎子五种毒虫)滋生,民间便有了有驱疫辟邪的习俗,门悬艾叶菖蒲、张贴天师灵符、佩带香囊艾虎、沐浴春兰汤等,后来为祭祀屈原又加入了龙舟竞渡以及吃粽子等活动。就明清两代宫廷而言,庆祝端午的内容虽与民间类似,不离避邪驱毒的主旨,但更显丰富多彩。一般而言,宫中端午的习俗

包括饮用含有菖蒲和雄黄的酒、在宫门口悬挂天师斩五毒的吊屏、佩戴避暑驱邪的香袋或香囊、赏石榴花、观龙舟竞渡、演出与驱邪避病相关的节令戏(如《五瘟魔障》、《阐道除邪》等)、射柳(将鸽子放在葫芦里,挂在柳树梢,士卒骑马射之,葫裂鸽飞,以鸽飞的高度决定胜负)以及击球等。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皇帝在端午节时期对皇亲、公侯、百官、国子监生、士兵、百姓、朝贺使节等人员的赏赐。就赏赐的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为赏布料,赏宴,赏观龙舟竞渡、乘龙舟,赏茶,赏药以及赏节令物品几项。

赏布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纺织业大国,历朝历代创织的纺织品主要包括纱、罗、绮、绫、绡、缎、锦几类,其中纱罗类织物因其轻薄透气,十分适合在端午前后炎热的天气里穿着,成为皇帝在端午节赏赐布料的主要内容。永乐十六年(一四一八年)端午节,成祖就赏赐给翰林院学士杨荣、金幼孜「二品金织罗衣各一袭」。除了纱罗一类的应季织物外,在一些宫廷里举办的竞舟、击球、射柳等端午活动中,皇帝还会依据获胜者身份、地位的不同,赏赐不同种类的布料。如《明太祖实录》记,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端午节,太祖「幸龙光山,阅公侯子弟及将校射柳,中者赏彩帛」。永乐十一年(一四一三年)的端午节,成祖「车驾幸东苑(今东华门外皇史宬附近)」,观看射柳、击球。皇太孙、诸王大臣依次击射。皇太孙击射连发皆中,成祖非常高兴,除了赐给皇太孙锦、绮罗、纱等匹料外还有称为「蕃国布」的外国布料。诸王大臣以下击射中者,则依照等级分别赐予不同数量的彩币、夏布。

清 禹之鼎 吊屈原图像卷故宫博物院藏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册之「赐枭羹」绢本设色 共八开 每开纵二〇·七厘米 横一八·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弘历 行书壬申端阳日侍皇太后观竞渡诗轴故宫博物院藏

清道光 「慎德堂」款粉彩婴戏龙舟碗故宫博物馆藏

赏宴

明清宫廷逢重大节庆都会举办筵宴,端午节作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也不例外,而且成为国家定制,据万历朝重修的《大明会典》载,端午节筵宴根据食用者的地位,分为三等,其中上桌「按酒五盘,果子,小馒头,汤三品,糕一碟,粽子一碟,菜四色,酒五盅」,中桌「按酒四盘,果子,小馒头,汤三品,糕一碟,粽子一碟,菜四色,酒五盅」,教坊司乐人「按酒一盘,汤饭,酒一盅」。在宴会期间不仅会有食品赏赐,君臣之间还会进行诗文唱和。明宣宗就有《端阳赐宴诗》传世,诗曰:「南熏殿上日华明,文武衣冠总俊英。角黍蒲醪开宴集,何如往代赐枭羹。」诗中不仅赞扬了群臣,还借「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的故事,表达了与百官一同除恶匡世的政治理想。

赏观龙舟竞渡、乘龙舟

用龙舟举办竞渡比赛是端午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同粽子一样,龙舟竞渡的由来亦与屈原有关,相传屈原投江而死,楚人思念屈原,不欲江中鱼虾食其身体,竞相划船驱散江鱼。明清宫廷在端午期间亦会举行划龙舟的活动,明代其地点一般选在西苑、太液池,即今天北海公园一带;清代则多在圆明园的福海。皇帝除了会邀请太后嫔妃外,还会赏赐王公大臣一同观赏。昭梿在其《啸亭杂录》中就记载其在圆明园福海中观看龙舟的情景:「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

箫鼓,飞龙鹢首,络绎于鲸波怒浪之间。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除了王公大臣外,外国使臣也会获此殊荣。乾隆十八年端午,乾隆帝在圆明园蓬岛瑶台奉崇庆皇太后观看龙舟竞渡并作《端午日奉皇太后观竞渡》诗一首,诗曰:「宿雨初晴

霁景鲜,承欢行庆答芳年。惟欣爱日临任辇,讵擬薰风入舜眩。画鹢飞波迅于鸟,彩絙界道直如弦。远人许预天中赏,欲使重灜盛事宣。」诗中「远人」即指同行观看竞渡的博尔都噶里雅(今葡萄牙)使臣。在端午期间皇帝不仅会观

看龙舟竞渡,还会与太后嫔妃以及王公大臣等一同乘舟游湖。如清顺治十一年端午,顺治帝就赐大臣学士等同乘龙舟游西苑。

赏茶

茶是我国特有的植物饮品,具有食用、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中便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端午节时值仲夏,气温逐升,湿气增强,蚊虫多扰,疾病多发,这时候自然少不了祛晦安神、防暑解渴的茶。在端午节期间皇帝常将茶叶作为礼物馈赠给家人和大臣。如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端阳节,乾隆帝赐妃嫔等位、十公主,大普洱茶六个,女儿茶三十个。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〇年)的端午节,嘉庆帝进皇太后、诚禧皇贵妃等位大普洱茶八个,女儿茶五十个;赏王子大臣翰林等普洱茶三瓶,花茶五瓶;禄喜等普洱茶二十四瓶;如喜、陆福寿、长寿、寿喜、倪四官普洱茶十一瓶。从上到下,无一遗漏。

清 龙井茶故宫博物院藏

清 小种花香茶故宫博物院藏

清 象牙雕锦地纹嵌象牙雕石榴花团扇故宫博物院藏

赏扇

扇子因其质量轻盈而表面积大,具备扇风取凉的实用功能,为夏天必备之物。而且「扇」、「善」谐音以及扇子「善(扇)扬仁义之风」,它还是吉祥、清正的象征。如颐和园内乐寿堂旁边的扇面殿,正是利用了扇子的象征意义,起到标榜帝王仁政的作用。故宫博物院藏扇近万件,形式上大体分为折扇、团扇两种,材质有纸、绢、绸、缎、纱、缂丝等,还包括部分羽扇、象牙扇、芭蕉扇等。端午节正值仲夏来临,天气逐渐炎热,皇帝在端午赏赐臣工扇子,不仅因其能祛暑降温是表达体下臣子之情的绝佳之选;更重要的是通过扇子向臣工们传达清廉爱民的教诲。《明宪宗实录》卷十六载:「(成化元年夏四月甲辰)赐大臣扇。旧例,端阳赐扇均及百官,景泰中始命工别制扇赐经筵侍班大臣,虽不与经筵者亦与,而学士或有不得者,失初意矣。」在景泰朝之前,明代端午赐扇的规模是十分巨大的。清帝在端午节期间,亦会赏赐扇子,来联络感情,劝诫臣工,甚至还会将其作为外交礼品,如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乾隆帝便赏赐安南国国王阮光平芭蕉扇、宫扇等多柄,以示宠渥。

赏赐节令物品

端午节作为传统的节日,历代传承不少能烘托节日气氛的节令物品。民间人们有互相馈赠艾叶、艾虎、雄黄酒、菖蒲酒、粽子、香囊等节令物品的习俗。相应的,紫禁城中,皇帝亦会有节令物品的赏赐。《明实录》中记载,明神宗在端午赏赐的节令物品包括粽子、吊屏、帛屏、门神、长春酒、金书黄符、金书红符、银书黄符、绫符、金艾叶、彩织五毒艾叶、艾虎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其中粽子一项,不仅明朝皇帝经常赏赐,清代皇帝亦然。清朝端午节时,未能随同皇帝出游的皇后、妃、嫔及阿哥、公主们的饭桌上都会摆上皇帝赏赐的粽子;下人亦会得到皇帝赏赐,如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乾隆帝的膳桌上共有粽子一千三百三十二个,其中皇帝吃不完的绝大部分都赏赐给了下人。

紫禁城中居住的明清两代皇帝在端午节进行的各种赏赐活动,反映了皇帝对端午节本身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出皇帝希望通过这个节日来融洽君臣、君民及君王家族内部的关系,来稳定政权、巩固统治,而这不仅丰富了当时社会节日活动的内容,同时还传承了我国悠久的端午文化。

清 恽怀英 天中景映图扇页纸本设色 纵一七·八厘米 横五二·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陈枚 榴花图扇页纸本设色 纵一九·五厘米 横五七·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龙舟竞渡节令赏赐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龙舟竞渡的传承研究
立 秋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五月节令百草之艾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
正月节令百草之柏叶
浅谈冯铨的书画收藏
湖南汨罗江龙舟竞渡的发展研究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
国王的赏赐
北宋赐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