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棘球蚴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2017-08-07 11:46王春英
中国动物保健 2017年7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王春英

摘要:棘球蚴病是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的一种寄生虫病,在牛上较为常见,同时感染人类,危害较大。本文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主要症状与病理变化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诊断要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为本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棘球蚴病;诊断;防治

引言

棘球蚴病是由带科、棘球属绦虫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于牛等动物及人的肝、肺及其他器官中而引起的绦虫蚴病,又称包虫病。棘球拗体积大,生长力强,不仅压迫周围组织使之萎缩和功能障碍,还易造成继发感染,如果蚴体包囊破裂,可引起过敏反应。同时,人也可感染,是一类非常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1病原

棘球绦虫有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福氏棘球绦虫和少节棘球绦虫四种,我国有前两种,其中以细粒棘球绦虫多见。

细粒棘球蚴为一独立包囊状构造,内含液体。形状常因寄生部位不同而有变化,一般为球形,大小常从豌豆大到人头大,直径约5~10 cm,有的直径可达20 cm以上。棘球蚴囊包内含有液体,囊壁是由三层构成,外层为较厚的角质层,较坚实,呈灰白色不透明,有吸收营养、保持囊液和保护胚层的功能;中层是肌肉层,含有肌纤维;内层很薄,叫做生发层。在生发层上可长出生发囊,在生发囊内壁上又可长出数量不等的原头蚴,有些生发囊脱离生发层,或有些头节脱离生发囊,游离在囊液中称“棘球砂”。在囊壁的生发囊上还可生长出第二代包囊称作子囊。子囊可向原有囊包(又称母囊)腔中生长,称内生性子囊,也可向母囊脏外生长,称外生性子囊。在子囊的生发层上还可长出孙囊,子囊和孙囊具有和母囊相同的构造,在它们的生发层上长出生发囊,并形成头节。这样可能在一个棘球蚴囊内包含着很多子囊和孙囊。

2流行病学

棘球蚴呈世界性分布,以牧区最多,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该病的流行。犬、狼和狐等肉食兽为其终末宿主,成虫寄生在其小肠中,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节片破裂,虫卵逸出,污染草料和饮水,牛吞食虫卵后而感染。在消化道的六钩蚴钻入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散布到体内各处,以肝、肺最多。经6~12个月生长为具感染性的棘球蚴,它的生长可持续数年。犬等终宿主食人了含有棘球蚴的肝或肺等而获感染,棘球蚴在肠内经2.5~3个月发育为成虫,在犬体内寿命为5~6个月。一条犬的小肠内有时可寄生数百条,甚至数千条绦虫。人可因食入虫卵而感染。

犬在本病的流行上有重要的意义。其流行可以有以下几种循环方式:家畜之间的循环流行最普遍,即主要在犬及牛、羊之间循环;野生动物之间的循环,即在野生的肉食兽和野生反刍兽之间的循环;犬与野生反刍兽之间的循环;其他混合的循环方式。

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可以长期生存,在0℃时能生存116天,高温50℃时1小时死亡;对化学物质也有相当的抵抗力;直射日光易使之致死。

3主要症状与病理变化

寄生数量较少或囊体较小时,症状轻微甚至無症状,当严重感染时,表现消瘦,被毛粗糙,衰弱、呼吸困难或轻度咳嗽,剧烈运动时症状加重,乳牛产奶量下降。有时可因囊泡破裂而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突然死亡。

成虫对犬的致病作用不明显,寄生数千条亦无临床表现。剖检可见,受感染的肝、肺脏等器官有粟粒大到足球大,甚至更大的棘球蚴寄生。

4诊断要点

由于牛感染本病的症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生前诊断困难,大多剖检时才被发现,结合症状及免疫学方法可初步诊断。国内已研制出10多种免疫诊断方法,主要有皮内变态反应、补体结合试验、IHA,ELISA等方法,效果较好。

5综合防治措施

预防是防止本病发生的最主要对策,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①对犬进行定期驱虫(每月投喂吡喹酮咀嚼片),驱虫后特别应注意犬粪的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烧毁),防止病原的扩散;同时要捕杀野犬。②在流行区内对牛、羊等中间宿主要定期检疫,检出棘球蚴病畜可用药进行治疗。羊只可以进行羊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免疫。对于屠宰的牲畜,要严格遵守检疫制度,发现棘球蚴应销毁,病畜的脏器不得随意喂犬,以免造成本病的传播。③加强饲养管理,经常保持畜舍、饲草料和饮水卫生,防止犬粪的污染,同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同时,一定要加强广大养牛从业人员和地方畜牧管理人员对棘球蚴病防控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注意加强地方上对于病死牛羊的无害化处理,以及与其他部门联合控制地方犬的数量,防止因为野犬泛滥而造成本病进一步扩散。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犬的问题,本病的消除也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对容易发病的区域进行划分,然后分包到单位或个人,制定统一的控制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各自的职责,从而确保工作到职到人到位。加强对屠宰场(点)的管理也是控制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所有家畜脏器应该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监管,防止私自流出,更不得公开销售。

目前对牛棘球蚴治疗药物研究的较少,可试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前者剂量为90mg/kg·bw,口服1次/d,连服2d,后者25~30mg/kg·bw,1次/d,连用5 d。

6诊疗注意事项

诊断时,牛棘球蚴病生前诊断十分困难,可采用ELISA、IHA等血清学诊断方法,对于流行广泛的地区,可剖检进行确诊,以防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治疗时,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时,要注意用药安全。endprint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