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彰显语文课程的“学科味”

2017-08-10 22:00胡培培�オ�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8期
关键词:情境导入阅读教学

胡培培�オ�

[摘要]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语言,在于生命意识的不断生长。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从学生自身生长的需要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入手,让整个教学彰显出浓郁的语文气息。教师可以从情境导入、多重诵读、丰富积累、实践表达四个维度展开教学,分别凸显语文学习的趣味、情味、韵味、“语味”,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境导入;学科味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1101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科教学要蕴含丰富的“学科味”,即要凸显每门学科独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各个基本环节和板块,彰显出语文独有的“学科味道”,从而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基。

一、情境导入有趣味

俗语有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教学中,导入环节运用得当,不仅可以聚焦学生的关注力,还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教师就模拟导游的角色,先为学生出示了中国行政地图,引领学生在地图中寻找到九寨沟的位置,相机揭示并板书课题。随后,教师以深情的语言进行熏染:“这里不仅有秀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教师相机播放关于九寨沟的美丽景色和各种珍禽异兽的视频,学生们被鲜活的视频资源所激发,一个个兴趣盎然。紧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运用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色和动物……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的导入设置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角色置换,以及教师的深情渲染和鲜活资源的支撑,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兴趣,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就将学生的认知状态调整到了最佳。

二、多重诵读有情味

语文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种综合能力上,其中“读”是历练其他三种能力的基础。而能够读出文本语言中所蕴藏的情韵,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中的5-7自然段时,教师引领学生思考:“这三个小节主要描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不少学生纷纷从课文中选择了“舒服极了”“灌满活力”“无限生机”这几个词语加以概括。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读出文本语言中蕴藏的作者感受,教师分别为学生的诵读配置了不同风格的乐曲,每一段诵读都以一段妥帖的导语引入。学生的身心浸润在作者真挚的情感中,自身的情感也随着朗诵的声调一起流淌。每个学生诵读完毕后,教师都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领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为下一个学生的诵读进行了情感的铺垫,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文字情境的浸润下,在教师多重教学手段的支撑下,朗读的情感越发浓烈,这对于学生语感的形成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丰富积累有韵味

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最好平台。教师要深入把握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以及教材文本语言的特色,将两者交融,以强化学生的积累效益。

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教师紧扣这篇课文语句形式整饬统一、语言都以四字词语的短句为主的特点,先引领学生在深入品读的过程中,反复细读,形成对词语内涵的整体感知,并在辨析涵泳中感知词语运用的表达效益。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聚焦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积累悦纳上。在具体过程中,教师先是将文本的语言转化为诗行的方式,通过形式的调整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随后,引领学生以打节拍的方式一边诵读积累,一边感受语言独有的韵律。这样,就借助多种形式促进了学生积累效益的不断提升。

四、实践表达有“语味”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用”教学理念,使得当下阅读教学都开始向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转变。但需要强调的是,阅读教学中的语用实践必须要紧扣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以品析语言、悦纳语言、运用语言为主体,真正凸显实践表达的“语言味道”。

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教师紧扣文本内容,适时拓展了相关资料,让学生深刻了解到鸦片对于中华子孙身心健康的伤害程度以及当时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更进一步使学生从侧面感受到林则徐在这样的背景中实施“虎门销烟”是一种多么勇敢、多么可敬的行为。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要求学生为林则徐撰写颁奖词,并拓展了多篇“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原稿,引领学生在深入感知中明晰了颁奖词的情感性、简洁性、深邃性的特点,从而为学生撰写颁奖词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从文本内容的体悟,到颁奖词原稿的感知,再到实践练笔,环环有语言、处处练语言,凸显了鲜明的“语味”。

总而言之,阅读教學应从学生自身生长的需求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入手,让整个教学彰显出浓郁的语文气息。

(责编刘宇帆)

猜你喜欢
情境导入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的“情境导入”艺术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运用活动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