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8-10 19:16蒋舜媛孙辉王红兰马小军秦纪洪
中国中药杂志 2017年14期
关键词:羌活

蒋舜媛 孙辉 王红兰 马小军 秦纪洪 邢军 孙洪兵 杜玖珍 尹莉

[摘要]羌活作为一种重要传统中药品种,目前为694个药厂生产的262种中成药原料,在整个中医药产业中具有显著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其野生资源濒危且尚未完全实现人工产业化栽培。该文在系统总结羌活药材的用药历史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羌活药材资源分布、羌活生态适宜性、羌活种子生产、种苗繁育、规模化栽培等产业化栽培的相关内容,并提出实施羌活产业化过程中需关注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羌活药材; 羌活; 产业化种植; 中药材生产; 中药材经济

[Abstract]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the underground part of Notopterygium incisum and N franchetii, is used as a class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s raw materials for 262 Chinese patent drugs production in 694 pharmaceutical factories currentl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with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s However, wild resource of was abruptly depleted, and largescal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has been inapplicable In this study, Utilization 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status of 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were summarized Resource distribution, ecological suitability of 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and core technologies for seeds production, seedling breeding, largescale cultivation has been reported by current studies, and basic conditions are already available for industrialization production of 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However, there still som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some policy dimensions need to be focused on in the coming industrialization cultivation of 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Key words]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um incisum; industrialization cultivation;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conomy

羌活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来源于我国特有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和寬叶羌活N franchetii Boiss的干燥根茎及根,为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羌活作为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产羌地而得名,在我国有数千年应用历史,是中医药常用药材,也是藏、羌、维吾尔、蒙古等民族医药的重要药材。羌活商品药材历来依赖采挖野生资源,近几十年随着栖息地环境破坏、需求量增加等问题导致基源植物野生资源日益枯竭,尤其是高海拔分布羌活,1987年已被国务院《中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列为三级保护植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1]、《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均收录为近危(NT)物种[2]。本文在系统总结羌活用药历史与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系统阐述羌活资源生态研究、环境生态研究、种子种苗繁育及产业化栽培等相关内容,并提出实施羌活产业化过程中需关注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1羌活用药历史及现状

11羌活用药历史及产地

羌活用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言独活又名“羌活,羌青,护羌使者”[3]。唐朝以前,羌活作为异名置于独活项下,对“二活”未做区分,隋唐之际,甄权始在《药性论》中将羌活单独列出“羌活,君,味苦、辛,无毒。能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4]。《新修本草》载“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将羌活与独活的临床应用进行区分[5]。后《千金翼方》、《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崇原》等诸多本草都对羌活产地、性状、归经、主治功用等进行了详细记载。

不同时期有关羌活产区的历史记载区域大体一致,从地理分布看,以四川、甘肃、青海最为集中,陕西、山西以及云南等地有零星分布,与当前羌活属植物的实际分布区域基本相符。汉《名医别录》、南梁《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曰“生雍州或陇西南安……此州郡县并是羌活。……出益州北部、西川为独活”,记载的羌活主要产在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强调其“羌地”来源的缘由,而四川西北部及陕西汉中等地(西川)所产为独活[57]。唐代开始羌活道地产区向南移向四川,《千金翼方·药出州土》记载羌活药材产在剑南道茂州,即四川省的茂汶、北川,而甘肃宕州(宕昌、舟曲等地)所产为独活[8]。至宋代《本草图经》“出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今蜀汉出者佳”,甘肃、陕西较为繁荣,出现文州羌活、宁化军羌活,而川、陕被认为是羌活优质药材产地中心[9]。尤其到了明代,四川已成为羌活的主要道地产区,明代《本草蒙筌》称羌活:“多出川蜀,亦产陇西” [10],明《本草原始》“亦省雍州川谷及陇西南安、益州北郡。此州县并是羌地,故此草以羌名。……以羌中来者为良”、明《本草乘雅半偈》称独活、羌活“出蜀汉、西羌者良……在羌名羌活” [11]。近代《药物出产辨》指出“羌活产四川打箭炉、灌县、龙安府、江油为佳,陕西次之,云南又次之” [12],这表明川西和川西北是历史上羌活主要道地产区,陕西、甘肃和云南是次产区。

12羌活产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羌活药材产业可分为3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95年以前,羌活野生药材供销平衡,处于价格平稳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前全国年销售量仅300~500 t,主要用于传统饮片配方。20世纪60—80年代,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发挥,购销量迅速增长,年销售量上升至1 000~1 500 t(期间波动较大,低时不足1 000 t,销量高时1978年达2 790 t),1983年3 700 t(其中四川2 940 t)。因存量充实,1995年以前羌活都处于供销平衡状态,全国羌活年产量和用量基本在1 000 t上下波动,价格相对稳定,羌活统货价格8~12元/kg。

第二个时期是1995年至2010年,羌活野生资源掠夺采挖,市场供求明显失衡,处于价格飙升时期。1996—2001年羌活药材因市场价格炒作引起两次对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挖高潮。尤其在2000—2001年,因前期库存与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市场投机行为和行业发展非理性,使羌活价格飙升至30元/kg左右,2001年野生羌活采挖量为4 000 t,大大创历史记录。这对羌活野生资源种群造成毁灭性打击,短短10余年间羌活野生分布已从海拔约2 000 m上升到了4 000 m以上,很多产地已经接近4 500 m森林分布上限,濒危状况加剧,分布区急剧萎缩和药材商品形态显著下降,四川很多传统产地此后已难有商品药材产出。在2006年以后价格达70~80元/kg。

第三个时期是2010年至今,羌活人工栽培研究取得进展,野生药材资源加剧濒危,市场价格高位运行。这期间野生资源濒危程度加深和人工采集成本升高,羌活药材价格逐步攀高,价格波动比较大,统货一般在120~160元/kg,蠶羌价格一般在250元/kg以上。而羌活与宽叶羌活的人工种植逐步发展起来,宽叶羌活种子成熟度比羌活的种子成熟度高,率先在甘肃宕昌等地实现了小面积的人工种植。羌活种子人工处理技术也逐渐成熟并达到产业化处理的水平[1315],进行实生苗的大田栽培试验,并制定了羌活生产的相关技术规范[16]。但是,羌活野生种子难以收集,只有依赖人工种源地进行种子繁育,严重制约羌活种苗生产和产业化种植。从2010年开始才逐步有少量羌活种苗产出,基本都用于人工种源基地建设。目前,四川阿坝州有关基地已具备羌活种子苗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13羌活药材产品现状

通过对羌活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20卷)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标准(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部分)中所收载方剂的统计分析结果,羌活单味药及复方制剂涉及28种剂型,262个成方,280个品种(313个条目),各剂型的品种数见表1。

在剂型中以传统剂型为主,占全部品种的6464%;服用方法以口服为主,占全部品种的7571%,其中口服212个品种,口服/外用3个品种,外用64个品种,注射剂1个品种。羌活在以上组方中最大处方量4412 g,最小处方量055 g;服用剂量方面,口服每次最小剂量为013 g,最大每次剂量为30 g。

据2017年最新统计,全国以羌活药材为原料的药品生产厂家共694家,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见图1。其中吉林省以羌活为原料的生产厂家最多,达到119家,其次是广东省和四川省,分别为56家和40家。由此可见,羌活经过数千年的传统医学积淀,已经成为传统中医药和现代中药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

2羌活资源生态与繁育研究

21羌活药材资源生态研究

近10年来,课题组持续对羌活和宽叶羌活野生资源、环境生态、流通途径与环节等进行全方位调查和采样。总体来看,羌活局域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北、青海、甘南、藏东、滇西北等高海拔山地。目前,羌活商品药材出产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和横断山脉地区、甘肃和青海的青藏高原部分区域以及北部祁连山山地(零星分布)、西藏自治区东部和东北部边缘地带。

药材市场的商品根据产区分为“川羌”、“西羌”两大类。

“川羌”主产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植物来源为羌活;四川省阿坝和甘孜所有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毗邻甘孜州几个县(木里、冕宁等)、绵阳紧邻阿坝州的北川、平武等县,羌活与宽叶羌活均有分布,但是这2个种在海拔分布上有分化[17]。“西羌”主产西北地区青海、甘肃等,植物来源多为较低海拔分布的宽叶羌活。甘肃省羌活药材主要产出自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陇南、定西、张掖、天祝等海拔较高植被较好区域;青海省羌活药材主产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与四川甘孜阿坝及甘肃接壤区域,及海西州以外高海拔山地林丛和灌丛草地,2个种均有野生分布,但以宽叶羌活为主,商品药材也以宽叶羌活为主。有意思的是,在四川产区多年调查发现,宽叶羌活野生状态下没有蚕羌形成,而在青海甘肃等地发现宽叶羌活也可以形成蚕羌,但是直径和规格比川产羌活小得多。

西藏昌都、江达等邻近四川、青海区域也分布有少量羌活与宽叶羌活,但是西藏分布区海拔高、降水少、气候更加严酷,羌活与宽叶羌活野生植株长势明显低于四川和甘肃,基本上没有商品药材产出。据报道,云南有药材产出,经产地考证及样品收集鉴定实为棱子芹属或当归属之一种至几种,看来历史记载的云南产区羌活野生资源已经绝迹。

根据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等省区多年野外调查数据及20年产销调查数据,采用模型进行拟合计算发现,羌活药材全国野生资源总有效蕴藏量在1 825~2 231 t,仅为20年前的1/10[18]。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992~1 121 t,甘孜藏族自治州为561~686 t,青海省为117~143 t,甘肃省为155~190 t。由此看来,全国范围内羌活野生资源濒危程度已非常严重。

22羌活环境生态研究

本课题组前期对羌活野生分布种群在植被、土壤、海拔、光和生理、野生植株移栽、民族植物等方面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环境因子方面,3 700 m以上亚高山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灌丛及灌丛草地,主要是羌活分布占优势;3 800 m以上没有发现宽叶羌活分布(3 800 m可能是宽叶羌活分布上限);3 400~36 00 m 2种羌活混合分布;3 400 m以下主要是宽叶羌活分布占优势,羌活低海拔主要产在高纬度地区(青海、甘肃)[17]。羌活多生长在有机质含量极高、养分和水分条件较为稳定的土壤中。其生长土壤中的钙、镁、钼含量明显高于宽叶羌活分布土壤[1920]。分析结果显示,凋落物性质与厚度对羌活与宽叶羌活的生长发育、药材形态及有效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比较厚的凋落物层和腐殖质层有助于蚕羌的形成。重金属分析表明,除个别样品的铜(Cu)超标外,羌活野生药材重金属含量均达到《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行业标准WM22001),羌活药材无重金属富集特性。这些结果为羌活产业化栽培的环境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羌活野生植株根茎移栽是一种传统的栽培方法。但是药材在移栽后第一年基本上没有生物量增长。为扩大繁殖系数,可对野生羌活植株根茎分割处理后进行田间栽培,但是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种茎萌发成活率20%~60%,且荫蔽度对成活率的影响不大;栽培密度对成活率有较大影响,其中以30 cm×30 cm和35 cm×35 cm较高,而且地下部分第二年的增重也高。根茎繁殖方式在第二年部分植株可开花结实,根茎繁殖的植株开花率逐年增加[17,21]。野生根茎移栽和切段繁殖可用于羌活种源基地初期建设,因这种方式繁殖系数低在规模化栽培中意义不大。

在野生植株光合生理方面,强光会抑制羌活生长,在遮光度达到60%~ 80%以上时羌活长势良好,在高遮蔭度条件下羌活在9月初呈现出快速生长的趋势。羌活光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呈单峰型曲线,即随着温度增加净光合速率增加,到达峰值后光合作用反而受到温度抑制。野外研究显示羌活净光合作用最高时的温度是16 ℃,光强为696 μmol·m-2·s-1[21],这表明羌活在光合生理方面对高寒地带林下荫蔽环境的高度适应。

23羌活种子繁育关键问题研究

羌活分布于高寒、温度剧变的特殊生境下,生长期短,胚小且多发育不全,种子发芽、出苗前需经低温阶段等环境条件,这些特殊生态条件和生物学特性使引种栽培有相当难度。虽然羌活的栽培技术在文献中也有记载[22],但并未真正形成规模化种植,药材的商品来源仍完全依靠野生采挖。1970年代曾有人对羌活的种子发芽进行过初步研究,未取得满意效果。前期进行种子繁殖试验,发现野生种子发芽率不超过8%。陈瑛对羌活种子胚发育特点和休眠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羌活种子休眠期达280 d,具有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现象,需温规律属于高低温型[23]。方子森等对甘肃的野生羌活产地多次野外实地调查,发现甘肃产野生羌活自然条件下以有性繁殖为主,种子自然繁殖率仅为052%,并报道了根茎繁殖的初步方案[24]。蒋舜媛等对羌活的野生植株的栽培条件和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包括根茎切段繁殖方法、遮荫、施肥等处理效应,结果表明羌活通过野生植株进行竹节羌或大头羌切段无性繁殖系数低、周期长、成本高[17],难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产业化种植,其根本出路还是在羌活种子育苗技术的突破。

史静等研究了羌活种胚后熟过程中内源激素与种胚发育和休眠解除的关系,发现层积20 d 后Z(玉米素),IAA,ABA,GA3量的增加启动了羌活种胚的发育,Z能促进羌活种胚的发育和萌发,GA3可能对打破羌活种子休眠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能促进种胚的生长;层积中后期没有检测到ABA的量,认为ABA可能不是羌活种子萌发的主要抑制物质[14]。对打破休眠后的羌活种子发芽及实生苗生长发育研究显示羌活种子的发芽适温为15 ℃,锯末、蛭石、草炭灰、珍珠岩混合基质对羌活实生苗生长有利,覆土深度10~15 cm较好,实生苗子叶出土需要约10 d,出苗约15 d,第一片真叶展开约25 d,第二片真叶展开2个月,倒苗时间12月份,返苗时间3月份[13]。2006年马小军等在此基础上申报成功了国家发明专利[15],为种子育苗关键技术突破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研究的系统化和全面深入,对羌活种子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可实现人工繁育特别是羌活种子产业化育苗的预处理。目前可进行批量种子大田规模化育苗(100万株以上),成苗率可达到60%以上,已经具备了种苗产业化生产的基本条件。

在种苗基地建设方面,阿坝州一直在尝试进行种源生产的人工基地建设。经过近6年努力,目前阿坝州利用人工育苗,建设了面积约60亩(1亩≈667 m2)的羌活种源基地。进入产种期每年可以生产种子200 kg以上,基本上解决了当地人工规模化栽培所需种源问题。随着种源基地建设、种子破眠处理、种苗培育环节相关技术的逐步解决,羌活人工规模化栽培具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3羌活产业化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31栽培环节存在的问题

311羌活育苗成本高,成苗率低在高原药材的人工育苗与栽培中,杂草问题非常突出。刚出土的羌活种苗弱小,难以与杂草竞争,不除草基本上难以成苗,除草则会损失大量的羌活幼苗,因此导致田间育苗的成苗率非常低。前期研究显示,采用以腐殖土为主的育苗基质进行育苗,是消除杂草危害的有效途径,但在基质保水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又难以直接使用其他作物育苗基质进行育苗。因此,研究羌活专用育苗基质和实现温室育苗,在产业化育苗中降低羌活育苗成本和提高育苗效率,对于克服高寒极端环境的不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

312栽培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通过羌活种苗的春季栽培实验与大面积示范工作,显示实生苗移栽成活率很高(平均达到90%以上),但是春季栽培用苗实际上是两年生苗,移栽后还需要经过2~3个月等植株新根萌发后才能羌活恢复生长。同时,羌活人工栽培条件下病虫害及生物防治、栽培基质与杂草控制技术、有机专用配方肥研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还未系统开展,这些都对羌活药材产业化栽培至关重要。近年笔者优化了移栽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产地开展了2年的田间移栽试验,表明幼苗可在当年成苗后移栽,平均成活可达到90%以上,这为缩短羌活的栽培周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2栽培药材的形态变化

与很多药材类似,野生变家种之后药材形态发生变化。宽叶羌活较易繁殖,人工栽培面积较大,发现了栽培后药材形态发生改变,即须根大量形成而主根消失或者弱化;近几年羌活实生苗田间多批次多地点栽培示范也出现同样现象,主根弱化、须根大量形成。这种地下部分的形态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药材等级与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对羌活植株形态发育特别是根系发育的影响因子进行深入研究,寻求药材形态调控因子。

羌活实生苗移栽3年后药材中挥发油、羌活醇与异欧前胡素含量均可达到药典标准(一些地点的样品甚至只需要2年含量即可达到标准)。有意思的是,人工栽培的羌活药材的须根中挥发油、羌活醇与异欧前胡素含量还高于主根。按照传统商品形态来进行羌活商品药材的市场定价,须根多的羌活药材等级和价格最差,这对家种羌活药材明显不利也不合理。因此,对于羌活藥材的人工栽培,需要从2个方面来解决药材目前面临的问题才能实现产业化生产,一是通过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攻关途径,研究能否通过育种和栽培解决药材商品形态的问题;二是在保证药典标准的前提下,研究和制定羌活栽培药材的相关质量和等级标准。

33综合开发有待加强

羌活药材传统上只用主根(根茎),须根和大量地上部分生物量直接抛弃。作为高寒植物,羌活生长季短、生物量积累有限,这种使用方法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在羌活规模化栽培中,还需去花薹等,这些生物量或者废弃物可能有药用价值或其他用途(如当地牧民鲜食幼嫩的羌活花薹)。因此,需要对羌活各部部位开展综合利用的研究,如前所述,须根中挥发油和羌活醇含量甚高,这不但提高人工栽培的经济效益,且促进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

34种源基地和种苗量产易受气候影响

经过多年研究和产业化栽培工作的推进,种子生产、种苗生产、原产地人工栽培等工作,栽培的关键环节技术基本得到解决。用羌活实生苗定植或野生植物集中移栽,建设羌活种源基地,3~4年可进入产种期,四年生植株每亩产种量约6~10 kg(干重)。但是,羌活种源繁育受扬花期气候的严重影响,阴雨严重影响羌活植株的授粉、结实。另外,羌活在生长6年后会陆续出现植株老化和长势衰退现象,影响开花结实。为避免扬花期气候异常、种源地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等影响羌活的规模化人工栽培所需种子种苗,客观上要求在产地不同区域和生境建设多个备用种源基地,才能有效解决产业化栽培所需种源,避免自然风险。

4羌活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优化种源基地和育苗基地空间布局

按照目前大田规模化育苗技术水平,当年成苗数约2万株/kg种子,移栽成活率约95%。根据在田间实生苗栽培中试规模的初步实验结果,人工种植药材平均干品产量在300 kg/亩左右。按照满足目前市场需求量3 500 t 的50%计算,需要在地面积18 000亩(按3年栽培周期,每年种植面积6 000亩),每年需要种苗4 200万株(按每亩7 000株计)。照此最低规模,需要实施完善的种源基地和备用种源基地至少300亩以上(核心基地210亩,备用基地90亩),而育苗基地面积至少需要140亩(设施完善的苗圃地1亩育苗可满足30亩地栽培用苗)。产区应该从气候与环境异质性、经济效益优化、资源共享和资源安全的角度,合理安排种源基地和育苗基地空间区域布局,满足产业化栽培需要。

42加强羌活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从国家需要、行业要求、野生资源现状以及市场价值现状来看,羌活的产业化种植都是势在必行的;从技术配套来看,进行产业化栽培的关键技术基本上已经解决。前期连续3年野外海拔梯度移栽实验表明,羌活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喜荫喜湿的高寒植物,一旦移栽到低海拔区域,羌活植株遇夏季高温会死亡,且有效成分含量易随着海拔降低,因此羌活不能进行低海拔产业化栽培。其他北方降水少干旱的区域也难以引种成功,这表明羌活药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道地性的特色,药用价值也高,市场潜力巨大,是发展区域和民族特色的优质资源。同时,也要注意到,羌活主要在川青甘滇横断山区的高海拔地区适宜生长。这些区域也是藏羌等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和扶贫攻坚地区,羌活药材产业化可有效避免区域的同质性竞争,进行精准扶贫。因此,为保障羌活药材的产业化生产,种源繁育基地、种苗基地、人工栽培基地及配套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必须引起产区相关部门的重视。

43加强羌活野生种群及栖息地保护

羌活是一种高寒地带多年生药用草本植物,原生环境严酷、生长期短、繁殖困难和更新周期长,日益上升的经济价值,加剧野生资源种群枯竭与消亡。就前期调查和普查工作来看,羌活主要的野生种群残存于四川甘孜和阿坝州的高山峡谷针叶林林线上下、灌丛草地等地带交通极不方便的偏远区域,以及一些神山(如德格竹庆)和自然保护区(如黄龙自然保护区),应该加大这些区域的保护巡查力度,设立严格管控的禁采区域。在近几年人工栽培未实现量产的期间,对于有一定规模的资源种群,按照野生资源更新周期6年的前提条件下,分布区各县林业主管部门应严格管控每年的羌活药材采挖规模,同时保留一定量的野生种子采摘种群,严谨采挖药材。

44加强羌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野生抚育

中药种质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资源,是我国最具特色和优势的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商业开发潜力,是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产业化的首选对象。根据前期研究,羌活野生种群中有很多形态特征分化较为稳定的种质,如茎秆颜色有绿色和紫色,叶片羽列特征也有分化,这些种质特征可能是对不同生境条件的长期适应的结果。当前亟需在野生种质资源尚未消失之前,全面收集和保存各种野生种质资源,为进一步品种选育、药材品种定向培育方面进行准备遗传材料。如果不及时收集野生种质和加以保护,一旦野生种群消亡,造成的潜在损失不可估量。

同时,在实现人工栽培的量产之前,应该大力加强羌活原产地和原生境衰退种群的野生抚育,通过补栽补种、抚育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人为干扰管理等措施,促进野生种群的发展壮大,恢复资源储量和自我更新,恢复种群的抗干扰能力,特别是土地利用格局、高寒生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恢复种群的数量显得尤为关键。在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下发展野生抚育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资源型现代中药原料科技产业基地,增加农林业增值途径,实现区域产业特色化与多元化,不仅可以成为高寒地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当地种养业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R]2013:122

[2]汪松, 解焱 中国物种红色目录: 红色目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吴普神农本草经[M]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

[4]甄权药性论[M]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18

[5]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6]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7]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8]孙思邈千金翼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苏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0]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11]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2]陈仁山药物出产辨[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0

[13]史静, 蒋舜媛, 马小军, 等 羌活种子发芽及实生苗生长发育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18): 1841

[14]史静, 马小军, 蒋舜媛, 等 羌活种胚后熟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J] 中草药, 2006, 37(2): 273

[15]馬小军, 蒋舜媛, 史静,等 羌活种子的破眠及发芽方法:中国,ZL2007100490227[P]20070430

[16]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51/T 12152011羌活生产技术规程[S]2011

[17]蒋舜媛 羌活和宽叶羌活的资源生态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成都:四川大学, 2006

[18]孙辉, 蒋舜媛, 周毅, 等 野生中药材产量及储量的经验模型初步探讨[J] 海口:第九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 2010

[19]蒋舜媛, 孙辉, 黄雪菊, 等 羌活和宽叶羌活的环境土壤学研究[J] 中草药,2005, 36(6): 917

[20]蒋舜媛, 孙辉, 吴秀臣, 等 道地产区羌活药材中的重金属及砷盐含量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 31(12): 978

[21]刘琴 濒危资源植物羌活 (Notopterygium spp) 生长规律及环境影响因子研究[D] 成都:四川大学, 2006

[2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3]陈瑛 实用中药种子技术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4]方子森,陈小莉,张恩和 野生羌活的生态环境与驯化栽培[J] 中草药,2004, 35(9): 1071

[责任编辑吕冬梅]

猜你喜欢
羌活
羌活本草考证及炮制历史沿革分析
观察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腰痛临床疗效
羌活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羌活治风湿的故事
云南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应用前景探讨
羌活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羌活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野生药材羌活驯化高效育苗探析
羌独二活分治上下寒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