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及防治措施

2017-08-10 06:08高磊文钦辉
科学种养 2017年8期
关键词:出血点毒株猪群

高磊+文钦辉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型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常伴随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小出血点、脾脏出血性梗死等症状。目前,猪瘟除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少数国家不再流行外,在我国仍然是养猪业的一大威胁。国际兽疫局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

1955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该疫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优良的免疫原性。接种后1周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持续1年以上。1956年该疫苗在我国广泛使用,为我国控制和消灭猪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疫苗在国外使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少国家使用后消灭了猪瘟。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猪瘟弱毒疫苗,即细胞苗和兔体组织苗。

一、流行病学及发病原因

1. 流行病学

猪和野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其流行范围广。感染猪从潜伏期即开始排毒,并持续整个病程。康复猪在产生特异抗体后停止排毒。强毒株感染在2~3周内从口、鼻、眼分泌物大量排毒,而低毒株感染后排毒时间相对较短。强毒株在猪群中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高。慢性感染猪可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低毒力猪瘟病毒感染妊娠母猪,可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死产或产下弱仔,并在分娩时大量排毒,污染环境。有些产出外观正常的先天性感染仔猪,这些仔猪可以在几个月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也可持续排毒。

近年来,我国的猪瘟流行性发生了变化,无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但都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同时或先后发病。典型性猪瘟較为少见,多呈现非典型性猪瘟、温和型猪瘟。

2. 发病原因

实际生产中,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的常见原因,甚至外购猪的发病率高于自繁自养的猪。病猪和健康猪的直接接触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或健康猪食入感染猪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污染的饲料经口传播,病毒也可通过皮肤外伤传播。

另外,用含猪瘟病毒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也能在不同猪群之间传播本病。含毒的猪肉、肉制品及养殖场废弃物是本病传播的重要媒介。被病毒污染的工具、人员也可以传播病毒。在防疫过程中疫苗使用不当或质量不合格等因素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空气传播也是可能的。因此,高密度饲养、圈舍间距小的养殖场也应对本病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猪瘟病毒的基本情况

猪瘟病毒(CSF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有囊膜,对脂溶剂敏感。病毒分布于病猪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内,以淋巴结、脾脏和血液中含量最高。病毒对猪的淋巴组织有嗜性,能导致免疫系统损伤。该病毒与同属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之间抗原关系密切,可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和交叉保护作用。

目前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尽管分离到不少变异毒株。但病毒毒力差异较大,强毒株一般引起急性猪瘟,死亡率较高;中等毒力毒株一般引起亚急性或慢性猪瘟;低毒力毒株感染妊娠母猪,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引起胚胎或出生猪死亡。中等毒力毒株的感染一部分取决于年龄、免疫力和营养状况等宿主因素,而强毒或低毒力毒株的感染宿主因素仅起很小的作用。猪瘟病毒有的毒株毒力不稳定,通过猪体传代可使毒力增强。

猪瘟病毒对环境抵抗力取决于病毒存在的条件。60℃作用10分钟可使细胞培养液失去传染性,而脱纤血中的病毒68℃作用30分钟仍能存活。冷冻猪肉中的病毒数年后尚有传染性。腐败能够促使其灭活,尸体腐败后2~3天病毒可灭活,因此带毒的粪便可通过堆积发酵做无害化处理。本病毒对常用的消毒药有抵抗力,对乙醚、氯仿等敏感。日常生产中2%的氢氧化钠是最合适的消毒药,冬季为了防止冻结可以在消毒液中加入5%氯化钠。

三、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 临床症状

①最急性型。多发生在流行初期,一般有两种临床表现。一种是无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只有经过剖检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为猪瘟。另一种是突然发病,体温突然升高至41℃以上,并且稽留。食欲减退,口渴,精神不振,嗜睡。腹下及四肢皮肤发绀及斑点状出血,不久因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和抽搐而死亡。病程1~2天。

②急性型。发病猪表现呆滞,弓背怕冷或低头垂尾,后肢站立不稳,食欲减退进而食欲废绝,体温升高到41~42℃,呈现稽留。病猪有结膜炎,两眼初期有黏液性分泌物,后期转为脓性分泌物,严重时黏着眼睑,双眼不能睁开。流脓性鼻液。病猪初期便秘,随后下痢,粪便恶臭,带有黏液或血液。病初皮肤充血,随即转为出血,在腹下、鼻端、耳朵、四肢内侧、外阴部等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仔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磨牙、后退、转圈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随着病情发展更多的猪发病,由步态不稳发展为后肢麻痹。

③亚急性型。此种类型与急性型症状相似,但过程比较缓和。病程3~4周。皮肤有明显出血点,耳、腹下、四肢等处可见新旧交替的出血点。病猪日渐消瘦,行走摇摆,后肢无力。

④慢性型。此种类型猪瘟病程可分为3期。第一期即急性期,病猪表现厌食、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白细胞数量减少。第二期表现为病猪在几周后食欲和外观表现明显好转,体温正常或略高,好转是本周期的明显特征。第三期病猪再次表现厌食、沉郁、体温升高持续到临死之前。在慢性猪瘟期间,病猪成为僵猪,常有皮肤病灶。病程可长达3个月以上。

⑤迟发型。是先天感染猪瘟病毒的结果。妊娠猪感染低毒力病毒,可出现流产、死胎或者产出有颤抖症状的仔猪,表现为明显的繁殖障碍。外观正常的感染母猪可产下外观正常的仔猪,仔猪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但不能对猪瘟病毒产生抗体。感染仔猪出生后几个月内表现正常,随后出现轻度厌食、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腹泻和运动失调等症状。病猪体温多正常,多数可存活6个月以上,最终死亡。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散发“温和型猪瘟”,症状不典型,体温在40~41℃,皮肤常无出血点,但可见腹下瘀血,耳、尾等末端皮肤有时坏死。发育停滞,后期行走不稳。从这类病猪可分离到低毒力的猪瘟病毒,但经易感猪传后代,毒力可增强。

2. 病理变化

①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往往因感染病毒的毒力过强突然死亡,常看不到明显的病理变化。偶尔可在肾脏及心脏的包膜或外膜,或膀胱黏膜看到1~2个细小出血点。

②急性型和亚急性型。实际生产中亚急性病例较多,可见皮下及全身浆膜、黏膜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此外,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病变常见于淋巴结和肾脏。淋巴结肿大、多汁、充血,常出现周边或弥漫性出血,外观深红色至黑红色,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外观。肾脏颜色变淡,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出血点散在或密集,外观似麻雀卵样。肾脏切面皮质和髓质均可见出血点。此外,出血点或出血斑还可见于心脏、喉头、膀胱黏膜、胆囊黏膜等。剖检脾脏不肿大,有出血性梗死灶,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梗死灶多见于边缘,呈紫黑色,稍突出于脾脏表面,大小不一,单独或连续出现。这是猪瘟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此外,口腔黏膜、齿龈有坏死灶,脑软膜有点状出血。

③慢性型。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出血变化不明显,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黏膜,特别是回盲瓣出现周边隆起,中央凹陷的溃疡灶即为“扣状肿”,颜色黑褐。病程较长的小猪常见肋骨病变,在肋骨末端与肋软骨交界处发生钙化,呈黄色骨化线。

3. 实验室检查

组织学变化主要是出血性淋巴结炎、肾小球肾炎和非化脓性脑炎。淋巴结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大、变圆,管壁肿胀、坏死,淋巴窦扩张、内含多量红细胞,淋巴组织萎缩、细胞坏死、崩解。肾小球肿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肿胀,毛细血管内出现透明血栓。肾小管上皮细胞呈明显的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脑组织可见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袖”形成。

四、猪瘟的诊断方法及要点

1. 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

对于典型的急性猪瘟,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驗室检查可做出准确的诊断。在开始出现病猪1~2周后,猪瘟随即迅速蔓延至全群,死亡率高;病猪白细胞减少,高热稽留,高度沉郁,先便秘后下痢,皮肤有出血点;剖检时可见全身广泛性出血,淋巴结出血性炎症,切面大理石样外观。肾颜色变淡,背膜下出血,外观呈麻雀卵样,脾脏梗死,这些都是急性猪瘟的典型特征。

2. 实验室诊断

对于亚急性、慢性或迟发性猪瘟,由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差异较大,猪群中还可能同时存在其他传染病,如猪副伤寒、猪肺疫等混合感染,使病情更加复杂化,或症状温和感染数月不被发觉,所以,实际生产中对亚急性、慢性或迟发型猪瘟做出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常常依赖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荧光抗体法。该方法快速、特异,可以用来检测扁桃体、脾脏、肾脏和回肠远端冰冻切片中的猪瘟病毒抗原。在这些样本中,扁桃体是最适合的样品,因为无论经过何种途径感染,扁桃体都是病毒最先侵袭的部位;丙酮固定后用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检查,2~3小时后即可确诊,对猪瘟病猪检出率可达90%以上。目前,国际上已有国家将该法作为执行猪瘟消灭规划的法定诊断试验。

②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此法是将猪瘟病毒致敏红细胞,待检血清稀释后与抗原进行反应,根据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判定抗体的效价。其特点是简便、快捷、易操作,目前在基层使用较为普遍,但缺点是不能区分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产生的抗体。

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方法的特点是敏感度高,可检测抗原与抗体。在猪瘟主要是检测抗体,利用单抗ELISA可以区分强毒与疫苗弱毒感染以及混合感染产生的抗体,适用于群体监测。本法是国际贸易指定检测试验。

④琼脂扩散试验。该方法是应用已知的猪瘟抗血清检测病料中的病毒抗原。操作方便,成本低。此法检出率在发病的急性期阳性率高,发病后5天阳性率显著增高,发热6天以上的猪阳性率可达100%。濒死宰杀或死后组织的阳性率仅72%~75%。病程在3周以上很难检测出抗原。

⑤动物接种试验。主要是兔体交互试验和本动物接种试验。根据猪瘟强毒不引起家兔体温反应,但能使家兔产生免疫力,当使用猪瘟兔化弱毒时不致体温升高,如果所接种的病料不是猪瘟病毒,则用猪瘟兔化弱毒攻击后,家兔体温升高的原理,能检出被检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强毒病毒和兔化弱毒株,且能予以鉴别。此方法经济适用,特异性高。但动物接种试验所需时间相对较长,仅限于其他诊断方法难以确诊时使用。

实际生产中,急性猪瘟与链球菌病、急性猪丹毒、急性猪副伤寒、副猪嗜血杆菌病、最急性猪肺疫、弓形虫病等容易混淆。这些病在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方面虽与急性猪瘟有相似之处,但有其各自的特征,而且在病原、流行特点以及对药物治疗上与猪瘟又各不相同。日常诊断应以群体为基础,详细调查流行过程,仔细观察猪群状态,细致解剖,做到区分鉴别。

五.猪瘟的防治措施

1. 全进全出,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首先为切断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规模较小的养殖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

其次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措施。一般公猪、母猪每年注射2次猪瘟疫苗,仔猪在20日龄首免。考虑到母源抗体影响,这种干扰作用可以用提高免疫剂量来控制,每头仔猪注射4头份疫苗,60~65日龄进行二免。对于发生过猪瘟的养殖场,可在仔猪出生后立即接种猪瘟兔化弱毒苗2头份,待2小时后再让仔猪吃初乳,以后在60日龄左右进行二免,此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

在已发生猪瘟的猪群或地区,对假定未感染的猪群进行紧急接种,可使大部分猪获得保护,控制疫情。对疫区周围的猪群进行逐头免疫,形成安全带防止猪瘟蔓延,防疫过程中注意针头更换,以防人为传播。

2. 慎重引种,重视免疫监测工作

无猪瘟的地区禁止从有猪瘟的地区引进生猪及未经合理检验的猪产品,以防引入猪瘟病毒。如果出现猪瘟病例则立即扑杀,销毁感染群的全部猪只,追踪传染源及可能的接触物,彻底消毒被污染场所。

在进行疫苗免疫之前应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了解猪群抗体水平的高低及抗体分布。实验表明,间接血凝抗体滴度为1∶21~64时攻毒可获得100%保护;1∶16~32时有80%保护;1∶8时则完全不能保护。因此,依照各地区和猪群的不同抗体水平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免疫程序,才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在免疫接种之后也应监测,以了解接种效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淘汰带毒猪,逐步净化猪群,发现问题,尽快解决。

3. 开展净化,严格控制传染源

开展猪瘟净化工作,规模化养殖场的后备种猪免疫接种后,经检测猪瘟抗体合格者才能配种。对于免疫后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的可再次免疫接种,仍达不到标准的则予以淘汰,以免妊娠母猪亚临床感染,产下先天性感染仔猪,这些仔猪都是危险的传染源。为保险起见,种猪免疫合格的标准应高于育肥猪。应用猪瘟的单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区分强毒与疫苗弱毒感染产生的抗体。对强毒抗体阳性猪和经多次免疫不产生猪瘟抗体的猪进一步做猪瘟抗原检查,采取扁桃体进行荧光抗体检查,发现带毒猪立即扑杀。

平时对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应经常更换消毒液。猪瘟发生后,立即封锁疫点,禁止场内人员互相来往,对全场猪进行检查,追查传染源,对病猪进行扑杀。对假定健康猪紧急接种疫苗,也可使用抗猪瘟血清。对病猪的圈舍、垫草、粪水及用具应彻底消毒或做无害化处理,经反复净化消毒,最后1头病猪死亡并处理3周后,方可解除封锁。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畜牧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472100)

猜你喜欢
出血点毒株猪群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猪群亚健康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猪瘟强毒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的LAMP鉴别检测
猪群平稳度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