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的要素分析

2017-08-11 19:33吴立宝康岫岩张晓初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学生

吴立宝++康岫岩++张晓初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始于准确地知道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基于所教学科内容与学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加以贯彻落实是中小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对教学目标进行要素分解,可分为主体、方式、对象、条件、程度五个要素,恰好对应五个问题,即: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做?做到什么程度?当然并非每项教学目标均须包含这五个要素,但是,在设计时一定要使教学目标是科学的、可测的,以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关键词教学目标 要素分解 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1]因此,教师需要事先确定好目标,依据目标开展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所谓目标,通常指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而且要以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如笔者曾在中学教材分析策略中,把目标化策略放在首位[3],以教学目标统领其他。然而,当下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实行拿来主义,往往不加思考照抄教案或是一味依赖网络资源,有些教师即使亲自写出了教学目标,也常存不规范之处,如目标的行为主体颠倒,目标的层次结构混乱,目标的用语表述模糊,目标的统摄范围不清等。可见,许多中小学教师还没能完全掌握教學目标的设计方法。

为了使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更好地认识并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构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就显得愈发重要。当前,学界对教学目标的要素有不同的认识。马杰认为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标准,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了ABCD法,即主体(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s)、程度(Degree)四个要素的英语单词首字母。基布勒认为针对行为目标,教学目标包括五个要素:行为的主体、实际的行为、行为的结果或内容、行为的条件、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有人认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教学目标的三个要素。还有人认为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主体、方式、对象、条件、程度等五个基本要素[4]。在此基础上,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解,对每个维度的表述主要包括目标的主体、目标的客体、达成目标的方式、实现目标的条件、目标的落实程度五个方面。换言之,就是“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在什么条件下做?做到什么程度?”的直观表述。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五要素

1.明确目标的主体——学生

中小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保证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贯彻落实“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对于教学目标行为主体的认识存在偏差,将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主体,在教学目标中常常出现“让学生……”“使学生……”等字眼,这类教学设计主导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与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本”的出发点是相违背的。基于此,很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呼吁应把“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以更好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确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设计。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明确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有效践行。如“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证明定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等等。这些教学目标描述中的主体都是学生。这里的学生,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一组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把教学目标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这不是一个被动句到主动句的转变,而是一名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这样才能促使教师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多地立足于学生,教师教学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

2.明确目标的客体——对象

教学目标的客体,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即:规定着教师教和学生学一个单元或者一个课时的基本内容。通俗来讲,就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其客体必须指向明确,不能含糊不清,相当于打靶的靶心。教师教书育人是需要以知识作为载体的,更何况教育是传递知识,这好像是天经地义,不应在这个问题上吹毛求疵[6]。教育首要的功能就是实现人类知识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担负着这一重要职能。

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主要客体就是学科知识及其所蕴含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甚至学科精神。作为一门学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并挖掘好教学目标的对象,如“能说出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中的“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就是“说出”的“对象”,“体验‘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中的“‘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就是“体验”的“对象”,“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中的“数学发现的乐趣”就是“感受”的“对象”。这里我们所描述的对象既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基本思想,还包括学科活动经验。如果一个教师编写的教学目标客体不明,就会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方向性偏差,以致教学重点无法得以凸显,教学难点无法得以有效突破,特别是对于刚刚入职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3.实现目标的策略——方式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主体和客体之后,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来寻求链接主客体的有效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就是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教师所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效果,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在每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形象说明了这一点。学生达成目标的方式有千万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应该总有一种教师认为比较高效的方式。中小学教师首先应明白方式不止一种,其次没有万能的方式,但总有一种比较合乎实际的方式。

在连接教学目标的主客体问题上,建议教师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与各自学科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并从中进行选择达成方式:认真听讲、阅读自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教师讲解等等。在教学目标的对象达成上,我们不刻意取向哪种方式方法更优,主要看哪种方式更适合。这有利于教师个人专长的有效发挥。教学目标的方式确定之后,就要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了,由“怎么教”延伸出来的就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教学流程;由“怎么学”延伸出来的就是学生课堂的学习流程。为此,教师要做好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与学习进程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怎么教”与“怎么学”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由此延伸出教师的教学流程与学生的学习流程,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4.实现目标的条件

确定教学目标实现的主体、客体与方式之后,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实施“怎么教”“怎么学”的方式方法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是教学目标表述语句中的状语,如“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归纳……”中的“利用几何画板”就是行为“归纳”的方式,教师具有熟练使用几何画板的前提;“通过游戏活动,了解……”中的“游戏活动”是“了解”的方式,我们根据需要创造游戏活动的条件。教师要清楚这些教学方式适合的土壤,即条件。

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有硬件方面的,也有软件方面的;既有教师个人的自身条件,也有学校的客观条件。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思考:一是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需要的实验材料、教具和学具等,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所需的实验素材,如语文、英语等学科学生自主学习搜集到的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作家作品知识;二是一些学科所需的特殊软件,如数学中的几何画板等;三是实施这些方式方法所需的时空条件,如教师根据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其集聚起实现教学目标的知识基础、方法基础、情感基础,甚至一些问题是否给予一些特别的提示与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况或者条件下完成这一行为,即“在什么条件下做”的问题。

5.目标实现的程度

教学目标的第五个要素就是必须指明目标落实的程度,即提出要实现目标的程度和标准,以衡量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水平与质量,即“做到什么程度”,如“能正确解答可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式不等式”,其中“能正确解答”就是目标的程度和标准。实现程度的表示既可以是定性的,如“正确的”“熟练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如“5分钟内正确解答5个一元二次方程”。

如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供了部分行为动词,以刻画对不同对象掌握程度,如知识学习的结果性目标分为三个水平:了解水平、理解水平与应用水平;技能学习的结果性目标分为三个水平: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与迁移水平;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体验性目标分为体验过程与方法学习的经历(感受)水平、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反应水平、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领悟(内化)水平。根据各个学科,针对不同学习水平,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来加以刻画,使其具有明确的可测性。

三、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几点建议

1.教学目标的表述并非五要素俱全

我们在上文中具体分析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五要素,在教师的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均包括主体、方式、对象、条件与程度这五个要素。有时为了教学目标的表述简洁,常常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省略部分要素,如主体或者行为条件等也是可以省略的,需要教师灵活掌握。由于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很多情况下,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都省略了主体。

2.教学目标的设计关键在于落实

教師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考虑达成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目标的观感上,出现大而空的场面,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如何落实,一看后面设计部分的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是否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对应;二看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教学目标只有在后面设计中呈现出来,在课堂讲授中表现出来,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才能使“设计—实施—效果”三者有机统一,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才能使学生切实得到实惠。

3.课堂教学后对教学目标的再改进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后进行反思调整。对已制定教学目标的反思调整,主要在于教师观察一下所制定教学目标的适切性问题,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如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否合适?铺设的阶梯是否恰当?学生的参与是否充分?任务是否具较高思维等等。通过反思改进,再反思再改进,为下一轮教学或下一班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从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层级分解,提出设计编写的基本要求,利于教师掌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定好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确定好了一个单元或者一个课时所教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所需的教学手段,甚至监测评价的要求程度等。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能统领整个教学,为评价个人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对教与学产生相应的导向、激励和制约的作用。教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阐释时,尽量将表意目标融入进去,使得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能相互融合,达到一个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 吴立宝,曹一鸣.中学数学教材的分析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4(1).

[4] 王新民,王富英,谭竹.数学学案及其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 吴立宝,康岫岩.学习方式的五个转变[J].教学与管理,2015(12).

[6] 陈元辉.中国教育学七十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5).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