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肺科医院加速发展的“秘诀”

2017-08-11 10:19黄祺
新民周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肺科胸外科秘诀

黄祺

同行评论肺科医院时,常常用“太拼了”来形容,而在肺科医院内部,对学习、创新和寻求突破表现出的热情,几乎可以在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身上看到。

今年5月,上海市第十六届“银蛇奖”获奖名单公布,上海市肺科医院张鹏榜上有名。银蛇奖是上海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奖,从1991年起,银蛇奖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银蛇奖获得者中,如今有的已经成为院士或者学科带头人。

同样是在5月,2017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评选揭晓,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姜格宁教授,荣获2017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6月,2017年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公布,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病学”和“结核病学”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同样是在6月,第29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中,上海市肺科医院赵晓刚等共同研发的“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器械的临床研发”获得银奖。

最近两年,几乎每两周,上海市肺科医院就能收到一个“喜报”,真正有“拿奖拿到手软”的架势。近年来,这家医院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发展上都表现亮眼,收获了来自患者和同行的赞誉。每次与同行交流,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陈昶常被问到同一个问题:医院如此快速和良性的发展,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专业上从事肺部肿瘤研究的陈昶,以一种严谨和客观的态度来总结医院快速发展的原因。他认为,上海市肺科医院加速发展,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而各种因素中,医院前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发展规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一个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医疗机构里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的创造力,当每一个人都有了提升自己业务能力和追求创新的机会和动力,收获成果就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病患需求为导向

一家医院只诊治某个单一器官的疾病,上海市肺科医院,是全国的唯一,这家医院,只看肺部疾病。要解释这家医院为何如此特立独行,必须翻看历史。

年轻的上海人,对上海市肺科医院也许没有太特别的印象,但如果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人都知道一个叫做“结核病医院”的地方。当时,中国的很多家庭里,都有家人因患肺结核而很年轻就病逝的伤心故事。中国,曾经是结核病大国,人们对于肺结核的恐惧,甚至比今天的癌症还要严重。上世纪30年代,提起“痨病”,人们避之不及,鲁迅笔下,就有鲜活的故事。痨病,就是结核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结核病还是中国死亡率很高的一种疾病。84年前,上海市肺科医院,就是从肺结核疗养和治疗起家的一家医院。

谈起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前身,要从宁波富商叶澄衷之子叶贻铨说起。叶澄衷是清末上海滩上的宁波籍巨贾,从事五金、鋼铁、煤炭、军需等大生意。叶澄衷不仅会做生意,也有强大的号召力,是宁波商团的领袖,并且热衷教育和慈善事业,兴办了很多学校。

叶澄衷的四子叶贻铨1908年在上海购置了一处私人花园,并按照英美样式建造,1923年春初步建成对外开放。叶家花园位于原江湾跑马厅之旁,主要供赛马赌客休息游乐。这所花园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沪上社交场所,上演的全是西洋音乐、舞蹈,上海军政商界名流是花园的常客。

叶贻铨早年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师从颜福庆——当时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因为这层关系,叶家花园与上海的医疗事业有了渊源。一次师生相见时,颜福庆向叶谈及医学院亟需筹建一所专门医治肺结核病人的医院。叶贻铨听闻后深为感动,决定将叶家花园捐赠给国立上海医学院建立第二实习医院。为纪念叶氏先父,医院取名为“澄衷疗养院”,首任院长即为颜福庆。

后来,医院随着历史的跌宕几易其名,但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的业务都集中在结核病上。

“我们过去是结核病高发的国家,当时的肺科医院为解决结核病患者的病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陈昶说。结核病的防治,是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深厚的积淀,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前列,至今,医院依然是全国最重要的结核病诊治中心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结核病防治进入了新的时期,由于有效药物的出现,以及营养、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结核病基本得到控制,结核病病人大大地减少。

但是,上海市结核病医院没有因为疾病谱的变化而衰落,相反,医院在其他的肺部疾病上不断拓展和钻研,胸外科、肿瘤科、呼吸科等临床科室很快成长为国内一流的学科。而正是这一时期,中国的疾病谱上,肺部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医疗服务。”陈昶认为,正是不断跟踪疾病谱的变化,有预见性地建设学科,使得医院可以不断满足患者需求,得到患者的信任。

近几年,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率提高,医院顺应新的情况,为患者提供肺部小结节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受到广泛的欢迎。

坚守与创新并重

在这家医院,我们看到了坚守与创新的和谐相处。

结核病学科的发展,是对坚守最好的解释。在上海市肺科医院的院区里,有一幢独立的大楼。结核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肖和平教授介绍说,医院成立的同一年,1933年,中国防痨协会成立,而这个协会,也是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的前身。可以说,上海市肺科医院是中国结核病防治最核心的单位,是最早开展结核病研究和诊治的机构。

几十年来,上海市肺科医院是华东地区的结核病中心,也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结核病诊治中心之一。直到今天,上海地区以及外地大型医院的医生遇到难治的结核病患者,会第一时间将病患转诊到上海市肺科医院。

最近十年,结核病在中国有回潮的趋势,这也让肖和平教授所在的科室有了更大的责任。他解释说,近几年结核病患者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耐药、难治的结核病患者比较多见,对结核病的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身为科学家的戈宝学教授加入肺科医院后,结核病学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加强,除了临床上的诊治以外,医院在新药研发上也走到了同行的前面,后来他也受聘担任医院的“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主任。戈教授凭借他在结核病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荣誉。他介绍,他的团队正在研发一种新的药物,已经进入动物实验阶段,这种新药有望在杀死结核菌的同时,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以解决结核病的耐药问题。

尽管结核病患者人数不会像30年前那么多,但如今的病人,比过去情况更加复杂。戈宝学教授解释说,第一个原因是人口流动带来的传染风险。第二个原因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发出结核病药物“利福平”后,50年来还没有其他有效的新药出现,如果患者产生耐药,就会比较难治。第三个原因是,中国是糖尿病大国,糖尿病共患结核病患者增加,给治疗带来了困难。“结核病患者的耐药情况,中国在全世界是非常嚴重的。”

“结核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结核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以酿成公共卫生事件,耐药结核病如果出现流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很大的风险。”戈宝学教授说。

在新的时期,结核病防治责任更大,但坚守并不容易。

结核病科,对于医生来说吸引力不大。医护人员在结核病科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传染性风险,如果在常规绩效考核制度的考评下,结核病科医生收入也不高。但是,由于上海市肺科医院多年来重视结核病科的发展,在各种评价制度上向结核病科倾斜,保持了结核病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

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科室,上世纪50 年代,由我国心胸外科的学科带头人黄家驷、石美鑫等一批名医大家创建,其后经历了裘德懋、曹旋生、丁嘉安、童稳圃、陈迪、王律等一大批胸外科知名专家的努力与奋进,如今胸外科已经成为全国排名前三的临床科室。

现在的科室主任姜格宁教授,是国内胸外科权威,他是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于胸外科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尤其在肺移植、肺部肿瘤、疑难气管外科、纵膈肿瘤以及胸腔镜微创治疗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在他的倡导下开办的微创胸外科国际培训班开办近10期,培训的国外医师已经累计超过400名(欧美发达国家的医生受训比例更是达到了85%以上),将代表“肺科医院”特色的先进微创技术实现国际输出。术前讨论制度是胸外科的“法宝”,已经坚持了四十年,讨论小组由胸外科、麻醉科、病理科等科室的医生组成,通常先由住院医师汇报病人情况,主治医师补充,然后由主任医生相互讨论,一般的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也可以提建议和意见,最后由科主任总结。

如此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年轻医生迅速成长。张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一位优秀医生。他说:“术前讨论打破了各种经验和学术的壁垒,是实实在在的手术经验共享盛宴,对于经验尚欠缺的医生来说是非常有效也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

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张鹏所做的胸外科疾病外科治疗研究、肺癌的诊断治疗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等,都获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银蛇奖、国家自然基金委“优青计划”、启明星计划……这些重量级的评价,是他努力的回报,也是整个学术团队培养的结果。这些年,张鹏在胸外科创新技术、支气管扩张治疗与研究和肺癌复发转移治疗与研究三个方面都取得了进步,近5年张鹏发表了多篇重量级的科研论文。

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的创新能力,早已受到同行的关注。这些年,胸外科积极探索胸腔镜下胸部微创手术的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单孔(3cm)胸腔镜下复杂的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等高难度术式 。为了提升手术的精准度,这个团队优化了手术器械 ,使手术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也满足了年轻患者希望手术创口越小越好的要求,这些手术器械的创新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现在只要在肋间开一个小口就能治疗几乎所有的结节,对病人的损伤非常小。这一称之为金标准的手术案例已作为临床手术范例在全国推广。”张鹏说。

定制人才计划,

让每个人都有向上的动力

深夜1点,肺科医院附近的几所高校早已宁静,距离不远的五角场商圈也早就打烊,但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室的灯光,常常还是亮着的。由于肺科手术复杂、手术时间长,而且患者需求量大,深夜1点多才结束手术,对于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医生来说,是常有的事。不仅是一线的手术医生,医技科室的人员,也常常要加班。医护人员的付出,都是为了让手术病人等待的时间短一点,让病人拿到诊断结果早一点,病人的病痛能快一点得到治疗。

同行评论肺科医院时,常常用“太拼了”来形容,而在肺科医院内部,对学习、创新和寻求突破表现出的热情,几乎可以在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身上看到,无论是资历尚浅的年轻医生,还是已经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中坚,都在为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医护人员这种职业上的进取精神,正是医院近十年来加速发展的动力。

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艾开兴介绍说,员工们在职业追求上的激情,与医院的人才激励机制有直接的关系。医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人才激励机制,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资历的医生,“定制”了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

艾开兴向记者展示了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机制,金字塔的底层,是针对入职前优秀医学学生的“雏鹰计划”,是目前国内医疗机构中唯一一个向非本单位员工提供资助的人才培养计划。

金字塔的第二层,名为“梦想导师”优秀青年人才和新人培育计划,这个计划向35岁左右的年轻医生,提供进修和科研的经费及平台,鼓励年轻医生不断学习,深入科研。

已经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工作8年的何雅億,就入选了第一批“梦想导师”优秀青年人才和新人培训计划。项目要求受助的医生必须出国进修,何雅億到美国进修一年,并发表了科研论文;项目要求受助者申请到更高级别的人才培养项目,何雅億成功申请到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何雅億说,医院的人才计划给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资历的医生,都提供了学习和晋升的机会,这让年轻医生们备受鼓舞。金字塔上,对于40岁左右的骨干医生,设置了“学科骨干培养计划”, 张鹏医生就是“学科骨干培养计划”的受益者。

金字塔的顶端,是“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副院长陈昶解释说,这个计划的目的,是鼓励各学科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合作,进行创新研究,促进学科跨越式的发展。一项名为“胸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项目,正在这个计划的支持下不断取得进展。项目的指导教授是周彩存和姜格宁,学术带头人季红斌带领着一批青年骨干和年轻医生,共同完成这一项目。

周彩存教授是国内肺癌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多年来致力于肺癌个体化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研究。最近的二十年,肺癌的诊疗技术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认为,现在,肺癌治疗已经进入到“精确的、客观指标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阶段”,也就是“分子标记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

由学术权威提出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或课题、由一个老中青构成的学术团队从不同的角度去实现研究目标,“创新研究群体计划”集中了医院内最优质的人才资源,以合作的方式攻克科研难题,最终实现临床转化——这是上海市肺科医院整个人才和科研规划最终的目的。

金字塔人才激励机制,明确围绕着科研目标,对于医生搞科研,陈昶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作为三甲医院的医生,必须完成科研任务,搞科研并不是为了凑论文,而是梳理和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将经验变成标准、指南,最终指导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治服务。“提出前瞻性的观念,为自己的学科领域提供指南,这是我们三甲医院的责任,也是我们三甲医院医生的责任。”陈昶自己手上,就有多项重量级的科研成果,他切身的体会是,只有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的医生,才能做个好医生,而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果实,就是科研成果。

年轻医生有年轻医生的平台,资深医生有资深医生的任务——人尽其才,就是这家医院加速发展背后的“秘诀”。

猜你喜欢
肺科胸外科秘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胸外科疾病治疗应对策略
肺科护理教学中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分析
成功的秘诀
打车秘诀
写人的秘诀
欢迎订阅2020年《临床肺科杂志》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
临床路径教学法在肺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