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别字成因刍议

2017-08-13 22:36王开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8期
关键词:别字互文典故

摘 要:成语因为其历史性、凝固性及思维对称性等特点,造成了日常使用中别字的出现。这源于成语的用字典雅与使用中求通俗的矛盾,成语结构的凝固性与历史变异性的矛盾,成语中对称思维与古汉语文法的矛盾。所以,纠正成语中的别字,首先要了解成语的特点,并了解成语中用字的特点,如通假、互文,等等。

关键词:成语 别字 典故 通假 互文 理据性 規约性

一、引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结构、意义凝固,且一般具有悠久历史,由四个字构成的固定短语。因其典雅、经济(以较少文字表达较多的信息)等特点,成语在日常交际、特别是书面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效率,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说话人的语言、文化水平,在正式、庄重的场合使用较多。

然而,成语形成毕竟年代久远,在意义内容上脱离了现代社会生活,在文字和文法上也脱离了现代汉语,所以,成语误用、成语别字时有出现,这种情况在学校语文考试中经常可以看到。可惜在课堂上,学生学习中一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此论述之。

二、成语的主要特点

要正确使用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的特点。成语作为一种现成的语言形式,其形音义的稳定性不容破坏,倪宝元认为它具有以下特点:历史的习用性、意义的完整性、结构的稳定性、形式的简洁性和应用的整体性。[1](P9-27)联系成语使用失误,纠偏主要从以下特点说起:

一是结构稳定性。成语结构稳定是指成语用字不能变动,既不能加入别的字词,也不能次序颠倒或更换同义、近义字词。如“削足适履、你死我活”不能改为“削足以适履、你死而我活”,“七下八上、摩拳擦掌”,不能改为“八下七上、擦掌摩拳”,“东张西望、从中作梗”不能改为“东张西看、从中做梗”,等等。

二是用字历史性。成语形成的历史一般较为久远,用字不是遵循现代汉语的用字规律和文法,而是古汉语的用字特点和文法,如古今字、假借字、省略、互文、活用,等等。字义也多是古汉语中基本义项、甚至本义。成语中古今字较多,如“断发文身、少安勿躁、深情厚谊”等,其中,文与纹、少与稍、谊与意是古今字。

成语中的假借字如,“堂而皇之”,皇当作隍。《说文·土部》:“堂,殿也。”段玉裁注:“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尔雅·释言》:“隍,壑也。”郭璞注:“城池空者为壑。”因此,隍有空旷、开阔义。堂隍指大殿。如:

(1)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帏褥甚丽。(汉·刘歆《西京杂记》)

(2)风雨转甚,不及扣户而入,造于堂隍,寂无生人,满室死者。(北宋《太平广记》)

(3)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汉·刘歆《二十五史·金史》)

成语“富丽堂皇、冠冕堂皇、堂哉皇哉、正大堂皇”中“堂皇”指官署的大堂,引申为气势盛大的样子。“皇”本都作“隍”。古今字、假借字,一般成语词典里统称通假字。

成语受四字节奏及骈对制约,虚词一般随音节需要而增减。减少虚词的如“救民(于)水火、投桃(以)报李、客死(于)他乡”等,增加虚词的如“向隅(而)泣;侧目(而)视;既来(之),则安(之);过屠门(而)大嚼”,等等。

三是思维对称性。对称性既表现在结构上、也表现在意义、节奏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思维的特征。如“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连篇累牍、青山绿水”,等等。这点龙青然论述较为详细。[2]

三、成语别字成因分析

绝大多数成语历史悠久,其用字、文法不合现代汉语规律的甚多;同时,成语的对称性思维,既有助于成语的理解和使用,有时又造成成语的误用。具体如下:

一是不明文法。绝大多数成语是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反映了古代汉语的文法,如词类活用、结构倒装、成分省略等,其中与别字密切相关的是互文。俞樾指出,古人之文,有参互以见义者。[3](P9)中学课文中此类例子很多,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等,都是上下文参互见义,分别指“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主人和客人都下马来到船上”“将军壮士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没战死的就回来了”。成语中互文也很多,如“开天辟地、拉家带口、惹是生非、想方设法”,等等,不明互文文法,则不明别字症结,如:

“山青水秀”中别字“青”骗过多少考生!其意思是“山水清秀”,故用“清”字,与下文“秀”字互文才通顺、明白,类似有“眉清目秀”。而“青山绿水”则是对举。

“青灰冷灶”中“青”也当写作“清”,因为该成语也是用了互文文法——清冷互文,意义是久不生火的锅灶,一片清冷,表示家境贫寒。而“鼻青脸肿”则是对举。

“心绌口笨”中“绌”当写作“拙”,“笨拙”互文。

情至意尽。意不可作“义”。《说文》:“意,志也。从心音。察言而知意也。”本义为“心志,心意”。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故“情意”连用,皆从心部。

义繁体作“義”,《说文》“義。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我”是兵器,甲骨文作,又表仪仗;“羊”表祭祀用牲。“義”本义是“礼仪;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如“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义不杀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又,“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此为“坚持正义”。) (宋·苏洵《六国论》词语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等。“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故有成语“仁至义尽”。

开天辟地,辟不可作“劈”,开辟繁体作“開闢”“属于同一部首,互文,义为开创,《太平御览》卷一引《尚书中候》:“天地開闢,……日月若悬璧,五星若编珠”。[5](P5)

因此,成语前后互文见义,还是对举分别解释,需明辨才行。

二是不明本字、借字。如前所述,成语多是古汉语的语言材料,用字有着典型的文言特征,主要是,因为时间久远,成语用字也多为词语的本字、本义;因为社会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同音假借较多。所以要了解这一点,一方面要依据字形分析,由形及义方法必不可少;另一方面,要了解文字古音,从而明确同音假借。

成语中用本字、本义,给现代人理解带来困难,容易出现别字,如:童山濯濯,童不可作“僮”。《说文》部:“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解栋元有过精彩的相关论述:“奴隶何以称童?这与秦汉时期的刑法有关。秦律有黥、完、城旦、舂等刑罚。黥是额上刺字。完是髡,即剃发。城旦即罚劳役修城。舂即罚劳役舂米。……《云梦秦简·法律答问》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麋(眉),论可(何)殹(也)?当完城旦。……无发称为秃。秃与童声音相转,童之为言秃也。故光秃的东西可以称为童。如牛羊无角者称为‘童牛‘童羖。孟子把光秃秃的山叫做‘童山。[4](P76)又《庄子·徐无鬼》:“尧闻舜之贤,举之童土之地。注曰,童土,无草木地。”

《说文》人部“僮。未冠也。从人童声”。即黄发垂髫的僮子,今作童子。而“僮仆”却用“儿僮”之“僮”,故段注按,“说文僮童之训与后人所用正相反”。

景集云从,景不可作“影”。“景”,本义是日光,引申为影子。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故《说文》无“影”字。段注引车舝笺云:“景,明也。后人名阳曰光,名光中之阴曰影,别制一字”。

而不用本字,使用通假字情况也较多,如名列前旄,“旄”当作“茅”,尽管“名列前茅”中“茅”通“旄”。旄,《说文解字》:“茅,菅也。从艸矛声。”“旄,幢也。从从毛,毛亦声。”段注,“古以犛牛尾注竿首,……故诗言干旄,言建旄,言設旄。有旄則亦有羽,羽或全或析。”旄为军旗,前旄即先锋部队所搴之旗帜。前旄代先锋部队,该成语意思是名字靠前表示成绩、成就优秀或突出。“茅”在明纽幽韵,“旄”在明纽宵韵。幽宵旁转,双声叠韵,通假。

厝火积薪,意思是置火种于堆积的柴薪之下。比喻危机已伏,尚懵然未觉。“厝”本作“措”意为放置。 《说文》手部“措。置也。从手昔声”;厂部“厝。厉石也。从厂昔声。《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厝、措”皆清声铎韵,同音假借。

正俗通假。古时文化不发达,异体字较多,其中,通行为正,反之为俗字、奇字。如天方夜谭。“谭”通“谈”,皆为形声字,音义皆同。先秦文献言谈皆用“谈”,仅《庄子》“谈、谭”混用,如:“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庄子·天运》)。“夫子何不谭我于王。”(《庄子·则阳》)[6](P169,P304)故就言谈义,“谈”为正字,“谭”为俗字。根据约定俗成原理和规范化原则,该成语中不可写作“谈”。

三是不明借用。语言的发展表现之一是,同一个词语,不同时期用字不同。有音近义通;有典雅通俗;有繁有简。所以现代汉语中成语有一词两字的情况,属于临时借用,由于用字的从俗,从众,出现大量积非成是的情况。

趁热打铁,趁又作乘。[8]趁,形声字,从走部,本义为追逐;乘,古文字形从人登树,本义为登。现代汉语中“趁机”又作“乘机”。但含“登、乘坐”意义的“乘龙快婿,乘风破浪”,却不可作“趁”。

名副其实,副又作符。副,从刀部,本义为一刀劈两半;符,本义为符契,一种一分为二、以供核对的凭证。两字同源。动词“符合”义通用;作名词时,“焚符破玺”不能换作“副”。

拔苗助长,拔又作揠。《说文》手部“揠。拔也”。但除此一例,其余如“一毛不拔,出类拔萃”等,皆不可作“揠”。

深情厚谊,谊又作意。谊、意,古今字。“情投意合”,也作“情投谊合”。但是不可换作“义”,“地主之谊”也不能换为“意”。

人多嘴杂,嘴又作口。口是人之口吻,嘴为鸟喙。现在都可指人口吻,一雅一俗。因为贬义词,“人多嘴杂”更常用。更多时候不能互换,贬义如“尖嘴猴腮、油嘴滑舌”或指动物时“牛头不对马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都用“嘴”。而无贬义或指人时,如“养家糊口、笔伐口诛、出口成章”等只用“口”。

除暴安良,“除”偶作“锄”。

四是不明典故。班门弄斧,“班”指鲁班,故不可作“搬”;而“搬弄是非”则不含典故。墨守成规,“墨”指墨子,故不可作“默”。余不赘述。

五是不辨字义。有些字音、义接近,成语都成立,但意义有差异,需认真辨析,才不致于误用,出现别字。如:

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前者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负,以背载物。《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玉篇·贝部》:“贝,担也,置之于背也。”背后货物易于散落,故引申为背弃,再引申为辜负,此为辜负。后者是不能使众人信服。孚,令人信服。《说文》:“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日信也。”徐锴系传“孚,信也。鸟之乳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鸟报恒以爪反覆其卵也。”[7](P55)

平白无故/平白无辜。前者是凭空;无缘无故。故,缘故。后者是清白无罪。辜,从辛(古时斧头类刑具)古声,本义是罪,无辜即无罪。

好行小惠/好行小慧。前者是爱用小恩小惠。惠,恩惠。后者是爱耍小聪明。慧,聪慧。

含糊其词,词又作辞。在言词(辞)上两者通用。辞,从辛,本为讼辞,有驳斥、否定意思,故“辞别”义不可用“词”,如“不辞而别、义不容辞、与世长辞”等。

生灵涂炭,涂不可作“途”。涂为泥淖,途为路途,意义迥别。

袒胸露臂,袒不可作“坦”。袒是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袒露;坦为平坦、坦率(言词不婉约曲折)。

姗姗来迟,姗不作跚。姍姗,行貌。古时女子仪容重视端庄,姗姗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蹒跚则是因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

六是不辨字形。汉字数量庞大,发展中构字部件混同时有发生,如“月”与“肉”,“口”与“囗”等。给汉字学习带来困难。但汉字毕竟是表意的,所以,弄清一点一画,乃至构字部件,在辨析字形中尤为重要。

鬼鬼崇崇,崇当作祟。崇,从山宗声,义为高峻;祟,从示从出,义为神鬼致祸。

滥芋充数,芋当作竽。芋,从艹,是芋头;竽,从竹,竹可为笙箫。

千锤百练,练当作炼。白练从纟;锻炼、锤炼从火。

抵掌而谈,抵当作扺。扺,侧击也。从手,氏声。抵,从手,氐声。本义推挤。

病入膏盲,盲当作肓。盲从目,为目盲;肓,从月(古文为肉字),为心肌。

板上走丸,板当作阪。板为木板;阪从阝(古文为阜字),为山坡。

四、结语

成语既具有历史渊源,又具有时代发展的特点,其用字突出地反映了古汉语用字与文法的特征,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包括书写、理解和表达)要明辨字形、懂得文法、识别通假、掌握变通,对于有些成语,要了解相关典故才能正确使用。另一方面,对于语文工作者,对成语中一词两字的现象,也需加以规范,废除异体,以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人们的语言交际服务。

注释:

[1]根据CCL在线语料库(http://ccl.pku.edu.cn),通用词语在前,罕用在后。

[2]倪宝元,姚鹏慈:《成语九章》,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龙青然:《汉语成语对称性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56年版。

[5]解栋元:《<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7]张采民,张石川:《庄子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8][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王开文 湖北荆门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448000)

猜你喜欢
别字互文典故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互文
纠错小医生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传统诗文中的互文
《兰亭集序》里别字多
闻鸡起舞
互文与中学语文教学
典故三则
说说“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