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特色化构建模式探讨

2017-08-13 08:38李劲廷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特色化模式

李劲廷

摘要 以成都、雅安、绵竹为案例地,通过对案例地景观特征和建设情况的研究和分析,以乡村景观的构成为出发点,归纳了设计原则,从而提炼出4种适合四川盆地山丘区特征的乡村景观的构建模式,比较总结了不同模式下的影响因素和适用区域,为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特色化规划和构建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關键词 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特色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S7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7-0153-04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Rural Landscape Characterization in Hilly Sichuan Basin

LI Jin-ting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100)

Abstract Taking Chengdu, Ya'an and Mianzhu as exampl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were summarized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ase and starting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rural landscape. 4 kinds of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odel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chuan Basin were refin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pplication areas of different models were compared and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model for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Sichuan Basin.

Key words Hilly areas in Sichuan Basin;Rural landscape;Characterization;Pattern

在四川盆地內部,除成都平原之外,大部分地区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形起伏多样,地貌形态极具地域特色,为营造独特的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目前,省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旅游方面的设计、乡村景观的社区参与机制与保障措施,以及乡村聚落景观方面[1-6],对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的建设模式、特色化挖掘以及不同构建模式间的比较并没有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根据任平等[7]在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综合评价研究中的总结,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龙泉驿(盆周山区)、雅安(盆周山区)、绵竹(坡丘区)3地的乡村景观构建模式作为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的典型,研究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特色的构建问题。

1 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的构成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聚落形态分散的农舍和乡村集镇所代表的区域[8]。从景观构成来看,乡村景观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组成,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体[9]。四川盆地山丘区内的自然景观包括山川、森林、河流、湖泊、湿地、野生动物、乡土植物等;人文景观包括农田、林地、菜园、果园、茶园、鱼塘、沟渠、养殖场、风景区、乡村旅游观光区、农业休闲园区、温室大棚、民居建筑、院落、街道、广场、小品、公共基础设施、古建(寺庙、碑、牌坊、戏台、塔、亭、桥等)、民风民俗和纪念活动等。

2 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特色化模式构建原则

2.1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原则

四川盆地山丘区因其地形地貌特点,各类乡村景观要素随地形起伏自然分布。规划时应严格遵循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尽量保留能够体现四川盆地山丘区地域环境的元素,因地制宜地调整乡村景观的结构和功能,综合区域优势和优化资源配置,从中找到最适合本地自然条件并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乡村景观模式。

2.2 传统性与特色性原则

许多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盲目模仿跟风或过度效仿城市景观,背离了传统风貌与地域特色,出现了“千村一貌”的现象。遵循景观传统性与特色性原则,应根据现有的资源特征,最大限度地为旅游者创造时空差异、文化差异的感受[10],充分挖掘研究区域特有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

2.3 经济性与观赏性原则

乡村景观风貌的呈现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遵循经济性与观赏性原则,就是要求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立足于本区域的经济特色,将景观作为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并反哺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的收入水平,形成产业和景观的和谐综合体[11],实现经济与观赏价值共存。

2.4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要求任何模式都以四川盆地山丘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与最佳结合为基本出发点和构建目标,使整个研究区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景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3 案例地概况

3.1 成都龙泉驿区山泉镇概况

成都龙泉驿区位于四川盆地东侧,全区地貌主要以山地、丘陵、平坝为主,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山泉镇属于龙泉山山地丘陵区中西部,区域内地形多样,以低山为主,丘陵次之,平均海拔900 m[12]。

3.2 雅安名山区蒙顶山镇、中锋乡概况

雅安名山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缘,川西平原与盆周山区接壤处,海拔577~1 456 m,地貌类型以台状丘陵和缓丘平坝为主,仅在县境边缘有低山分布,全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水丰富[13-14]。蒙顶山镇自然资源丰富,境內有名山河、名雅河贯流,地形由平坝、浅丘、山区组成。中锋乡位于名山县境北部,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为中丘坪岗,海拔平均高度730 m。

3.3 绵竹市九龙镇、遵道镇概况

绵竹市九龙镇、遵道镇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均属山地丘陵地貌,区域内植被资源丰富,水系发达。九龙镇山峰连绵起伏,海拔637~2 303 m,平均海拔1 470 m。遵道镇距离绵竹市9 km,距成都市约80 km,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西北为龙门山脉支脉,海拔700~1 000 m。

4 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特色化模式

4.1 乡村景观景区化模式——以景区为依托

发展乡村旅游景区既能更好地将各类乡村景观与旅游景区打造结合起来,又与时下人们接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相契合,因此以景区突出特色、以景区发展带动周边发展,不失为一种双赢的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经济特征,适合内有发展较好的景区作依托、以景区特色为突破口的区域,可形成乡村景观。例如:雅安国家4A级景区蒙顶山景区位于雅安名山区蒙顶山镇,以景区推动茶叶发展。蒙顶茶驰名中外,成片的茶园景观也造就了雅安地域性的乡村景观特色。绵竹九龙镇因地制宜,借九龙山景区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之际,以清泉村千亩生态梨园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资源基础,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态休闲农业,现己建成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农耕文化展示馆、四季花田、滑草场、生态农场、碧丰园等休闲农业项目。2013年绵竹九龙山景区联合麓棠山拓展规模并正式改名为绵竹九龙山-麓棠山旅游区,景区整体面积达140 km2,形成了一处集休闲农业、温泉养生、商务会议、健身康体和休闲避暑旅游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4.2 观光农业模式——以产业为依托

四川盆地山丘地区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小气候,为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孕育条件。这种模式既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产业资源,又能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该模式的主要影响包括科技水平、市场需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条件等,适合拥有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和规模农业园区的区域,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自然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

4.2.1 茶园景观。

茶园景观对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提高茶农收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种植环境的要求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各区域应根据自身环境的特点来塑造乡村景观特色。雅安市名山区年平均气温15.4 ℃,年降雨量1 000~1 500 mm,年日照时数1 500 h,平均相对湿度82%,对茶树生长极为有利。据调查,截至2015年8月,全区茶园面积23 333 hm2,茶叶总产量46 500 t,鲜叶总产值17.17亿元。名山区中峰乡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拥有茶树资源圃、良种母本园、品比试验园66.7 hm2,是四川省唯一的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和西南最大的茶树基因库,是名山灾后重建蒙顶山茶产业发展的代表和缩影。茶园依托良好的茶产业基础,使生态茶园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建成了茶园骑游道、游步道以及儿童游乐设施,完成了观光亭廊、超市、茶楼、茶庄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富有特色的山丘茶园景观,是茶叶生产、农业生态观光的典范(图1)。

4.2.2 果树景观。

四川龙泉驿,这个有着“中国水蜜桃之乡”称号的地方,从1987年至今,每年3月举行的桃花节已成为成都地区一大传统盛会和知名品牌。近年来,龙泉驿区大力发展并培育了以水蜜桃、葡萄、枇杷和早熟梨为代表的四大伏季水果产业,种植面积达12 000 hm2。以龙泉驿区的山泉镇为代表,其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桃、枇杷,形成了以桃花故里和枇杷沟这两个景点为主的山地果树景观。桃花故里位于山泉镇桃源村,面积约4.5 km2,该景区以桃花品种多、花期长、密度高而闻名全国。枇杷沟位于山泉镇美满村,面积约5.0 km2,沟内漫山遍野都种植绿色水果枇杷,为全省枇杷的主要产地之一。这种以水果产业为依托的乡村景观模式有效地将多种经济林与自然生态林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山地果树乡村景观,每年来踏青、赏花、品果的人络绎不绝(图2)。

4.2.3 农田景观。

四川盆地山丘区有一部分乡村景观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田景观,分为水田景观和旱地景观:冬秋季为旱地,春夏季为水田。由于不同季节的农作物不同,农田景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节的油菜花、夏季的水稻、秋冬季节的小麦和油菜都呈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别在春季,油菜花盛开,灿烂的一片金色与绿油油的麦田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形成四川盆地山丘区上色彩明度最高的乡村景观。

4.3 休闲农业郊游模式——以郊游为依托的模式

近年来,以乡村景观为依托,以生态、度假、娱乐为主题的“农家乐”形式,以及以农事体验、科普教育、户外拓展、亲子活动为主题的参与型旅游模式正在步入规模化、规范化、高品质化的发展阶段。这类模式主要以农家度假游为主,主要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适合自然条件比较好、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

绵竹遵道镇旅游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坝,交通发达。该镇位于龙门山脉中段,东部是物华天宝的平坝,西部是上万亩茂密葱郁的森林,有18奇观、72溶洞,素以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著称。玉妃泉、玉妃湖、鸳鸯湖、鹿堂山、马跪寺、楠竹园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该镇共有“农家乐”46家、乡村酒店4家、大型的旅游观光区1处。颐心谷生态旅游观光区就是以青少年户外拓展教育基地为主,配套农业种植、养殖、科普教育、国防教育、餐饮、休闲、养老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项目,有效地整合遵道镇的旅游资源,形成可观、可赏、可育、可游、可养的综合旅游产业链(图3、4)。

4.4 乡村聚落模式 ——以文化为依托的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条件、风俗人情、居住环境等因素,适合富含文化底蕴和民风民俗的区域。以对特色民居、民风民俗、地域文化、乡土民间手工艺的挖掘和表达为主,形成独具风格、适合人居的乡村聚落景观模式。

绵竹遵道镇棚花村地处川西平原西北边缘,具有浓郁的川西农村特色及悠久的川西文化历史。棚花村以散点式的林盘聚落为发展模式,不仅能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及心理需求,而且对保护川西传统的农村聚落特色风貌及文化景观具有重要意义。震后棚花村依托川西民居建设与年画上墙相结合,形成具有浓郁绵竹年画文化气息的乡村聚落景观,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图5)。绵竹九龙镇位于绵竹市沿山乡村旅游观光带,地震后打造的绵竹九龙镇水街将街道与山泉结合,把江南文化、川西风情与生态旅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了“水-街道-群聚空间”的景观格局。水街全长约1 500 m,设有商铺96间,粉墙黛瓦。建材中融入川西民居元素,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木墙、编夹壁墙等多种方式。整个水街绿树浓阴、小桥流水,街巷空间错落有致,再现了川西地域民俗文化和江南水乡特色(图6)。

以上4种模式,可总结为下表(表1)。

5 结语

四川的乡村地区由于特定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无论从村落用地布局到乡土建筑,还是从农田到乡土植物,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该研究通过对四川3个案例地景观特征和建設情况的研究和分析,以乡村景观的构成为出发点,归纳了设计原则,提炼出4种适合四川盆地山丘区特征的乡村景观模式:景区化模式、观光农业模式、休闲农业郊游模式、乡村聚落模式,比较总结了不同模式下的影响因素和适用区域,为四川盆地山丘区乡村景观设计和构建模式提供了借鉴。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区由于实际情况不同,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加以适度借鉴。

参考文献

[1] 蔡军,文华相,潘远智.四川乡村景观灾后重建规划的社区参与机制及保障措施探析[J].北方园艺,2010(22):209-211.

[2] 许文炜,黄建云.基于乡村环境意象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四川成都“五朵金花”观光休闲农业区为例[J].规划师,2010,26(5):36-39.

[3] 陈睿智,董靓.四川盆地边缘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J].生态经济,2013(3):148-151.

[4] 韦娜,刘加平.可持续视野下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以四川大坪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0(S2):111-113.

[5] 李蓓蓓.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分析[J].南方农业,2016,10(15):87-89.

[6] 范颖.乡村旅游开发指引下的四川村镇聚落景观衍变[J].山西建筑,2014,40(24):11-13.

[7] 任平,周介铭.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综合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1):102-105.

[8]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9] 赵伟韬,陈卉.我国新型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4):93-96.

[10] 刘滨谊.自然原始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新疆喀纳斯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 李露,张玉钧.乡村景观的生与死: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景观建设模式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2):123-125.

[12] 孫婷.龙泉山西部坡丘区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龙泉山泉镇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9.

[13] 名山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名山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68-69.

[14] 名山区统计局.2014年名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特色化模式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如何编写个性与特色化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