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的哲学

2017-08-15 00:55刘晓东
幼儿100 2017年27期
关键词:主客体客体哲学

文/刘晓东

什么是儿童的哲学

文/刘晓东

主持人朱天怡(实习):“儿童的哲学”这一概念是一个不易为人接受的概念,因为人们不会相信儿童会有自己的哲学。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如果我们承认哲学就是爱智慧,那么儿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家,因为他们是爱智慧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的意识,他们能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根本无法提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儿童也有自己的哲学。

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星辰、太阳和天空的景象”,这就驱使我们去考察宇宙,由此便产生了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惊异,认为不仅在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的推究……”很显然,儿童初临人世,精神世界还没有或者很少有先入之见,周围的一切甚至他本身都是那样的陌生、新奇、不可思议,这很容易使他对这一切产生惊异: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月亮为什么要跟我走?”

“太阳是晚上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离我们近?”

“所有的东西都是人造的吗?不是的。河水就不是人造出来的。”

“我是什么?”

“我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是妈妈生的,那么妈妈又是谁生的?……世界上第一个人是谁生的?”

“我一直想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但是我仍然是我自己。”

“书上说,穷人在旧社会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旧社会没有太阳吗?”

“好久没有见到妈妈了。看见妈妈后我真高兴,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却哭了。我明明是高兴啊,为什么却哭了呢?”

……

如果你经常与儿童接触,你会很容易听到大量类似的问题、领悟和感叹。这些问题、领悟和感叹都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它们就是儿童的哲学。儿童的哲学是活的知识,而死记硬背的那些外部灌输的知识则是死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头脑思考批判过滤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个体什么时候开始有其哲学呢?儿童出生时还不存在任何自我意识,他的内部世界跟外部世界之间还不存在任何界限;也就是说,儿童的主客体是混沌不分的,类似于原始人的那种“主体和客体完全合并”的“非二元论”状态。但是,“在儿童头18个月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或者简单地说,发生了一种普遍的‘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使儿童把自己看作是由许多永久性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客体永久性概念的获得使儿童打破了过去“非二元论”的状态,儿童已意识到周围的世界不是变动不居的,而是恒久的,而且自己也是一个确定的客体。从此,无意识中出现了意识,混沌之中生出主客体的微弱对立。儿童从主客体一体化的“非二元论状态”进入主客体一分为二的状态,产生了思维的承担者,即思维的主体,同时也使自我和周围世界成为引起思维主题困惑的对象。从此,儿童面对这个使自己困惑的新奇的宇宙,便开始了无穷无尽的探索。

儿童的哲学思想和精神生活的生动面貌是怎样的?儿童的哲学发展的规律和线索是什么?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和逐渐成熟,以及从家庭到教育机构再到社会这一系列环境的变迁,儿童的哲学是如何发生运动变化的?儿童的哲学是如何贯彻逻辑和历史相统一这一条原则的?这些问题目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对儿童的哲学的研究,但它更偏重于研究儿童精神生活的心理形式,而没有重视探查儿童精神生活的生动内容。儿童的哲学既关心儿童精神生活的形式,关心他们精神生活中一系列范畴是什么,及其如果发生、发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又关心儿童对自我和世界认识的具体内容及其演进过程和规律,等等。

儿童的哲学是儿童时代的反映,它是在儿童与周围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只有在真正触摸到儿童时代和儿童生活的脉搏,才有可能真实地把握儿童的哲学。

我认为儿童的哲学至少具有以下几种特点或规律:

1.“儿童的哲学”这一概念是“流动的”“燃烧的”,它在儿童主体那里运动者、发展着。

2.儿童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演进,即儿童主体的发育程度影响着儿童的哲学的运动变化;由于儿童主体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因此,儿童主体的哲学也服从这些规律。

3.儿童的哲学最初具有浓厚的生命色彩。随着儿童主体的成熟,儿童的哲学的这种生命色彩逐渐为越来越强大的客观性所取代。这种生命的内在的特点不应被看作日常的“主观”概念,实际上它是认识主体的发育程度的表现。因此,它自身是客观的,尤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4.教育的本性与天职是通过向主体传递文化以培养主体并使主体集成和创新文化。因此,教育对儿童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5.儿童主体的发育受外部教育、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要通过儿童主体的内部构建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儿童的哲学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6.宇宙(包括人生)是儿童的哲学所认识的对象(客体),而实际上,儿童的哲学是其环境直接激发的。因此,不同的环境对儿童哲学的具体内容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优美、健康、丰富的环境刺激对儿童的哲学的发展是有益的。

7.经过长期与儿童的接触,我认为儿童的哲学在其断面至少还具有以下几种性质:

(1)纯朴的性质。儿童的生活和观念是朴素单纯、充满稚气的,但在这种稚气里往往孕含着以后发展的各种萌芽,往往包含着许多值得成人思考的东西。

(2)浪漫幻想的性质。儿童开始哲学探究都是源于惊异,而童话、神话正是由许多令人惊异的事物构成的。儿童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部分地表现在他们爱听、爱读神话和童话故事方面,这些童话和神话易于激发他们思考和幻想。

(3)易受情绪影响的性质。儿童的身心尚未成熟,他们的生活与承认是不同的,他们求得生存所依赖的基础与承认也是不一样的。承认一般是独立地自谋生活,而儿童则要依赖成人特别是父母、教师的爱和照顾。他们在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会产生煎熬心灵的焦虑,在各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则能产生愉快和幸福感,等等。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外界刺激的性质都会使儿童处于一定性质的情绪中,这些情绪影响着儿童对周围世界和自我的看法,即影响着儿童的哲学。

(4)自由创造的性质。儿童不懂或者很少懂得社会的清规戒律,这固然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麻烦,但是对外部规范认识的缺乏,也使他们很少收到外部规范的种种束缚,使他们的心灵获得了较大的自由。他们可能问一些成人羞于启齿、难以想象甚至惧怕考虑的问题。他们会用纯真的目光来观察这个世界的一切。如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孩子,在成人装腔作势、自欺欺人、盲目从众的情况下,却一语道出了皇帝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丑态。

摘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精神哲学》

猜你喜欢
主客体客体哲学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菱的哲学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犯罪客体要件与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
浅析“物我本相因”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对不授予专利权客体认定的困扰——论患病风险度评估方法的可专利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