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用精、管紧扶贫资金坚决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7-08-16 23:07马青军
中国扶贫 2017年16期
关键词:青海省专项财政

马青军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班玛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气候怡人,风景独特,是三江源核心保护区。也是当年红军长征唯一走过青海的地方,山川广布是人们对班玛县的第一印象。走进马可河乡马格勒村,公示墙上醒目地贴着扶贫惠农政策的详细解读、扶贫资金项目和各家各户的资金分配情况。在办公室,能看到摆放整齐有序的扶贫政策汇编和各类扶贫资金账册。“每一笔扶贫资金都是贫困户脱贫的希望,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县扶贫局局长李秀泉说,为看好扶贫资金“钱袋子”,县委、县政府加强扶贫资金安全使用及监管教育,明确扶贫资金用途和使用管理办法,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浪费扶贫资金,牢固树立扶贫资金“高压线”意识,认真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金。

贫困户叶西正在自家夏季草场上放牧,他兴致勃勃地指着不远处10多头正在悠闲地吃着草的牦牛让笔者看,紧接着又指向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我现在日子过得心里舒服多了,这多亏了党和国家好政策的照顾,如果没有扶贫资金帮扶,哪有牛,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党和国家让我的生活慢慢变好”。

地处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通过统筹国家扶贫资金和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资金,开启了“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教育脱贫之路。杂多县隶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县域面积3.01万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为纯牧业县。笔者到访时,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的学生们正在宽敞明亮的食堂吃着午饭。“ 原来早上上学掰块馍馍带着,中午馍馍就着水吃。现在每年上学的学费和吃住都不用花钱,学校害怕我们吃不饱,每天还有一顿加餐。我在县城上学,家里人根本不用担心这些(开支)。”初二学生更松文毛说。“自从享受了教育扶贫资金后,现在我没有任何负担,最大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学生尼玛旺毛告诉笔者。

沿着古丝绸南路西行,翻过橡皮山,就是被誉为柴达木盆地东大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当笔者来到柯柯镇东村因病卧床的巨克通老人家时,正好碰上县扶贫局局长尹君和驻村第一书记带着生活用品前来探望老人,“他们隔三差五就来看我,每次还带东西来”。老人边说边从枕头下面拿出与扶贫产业园签订的协议和上面发的低保证给我们看,说:“在家呆着,每月能领到230元救助金,年底还能享受到产业园收益分红1000元和医疗救助等政策,真是太感谢政府和扶贫干部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资金使用精准,强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把资金使用与建档立卡结果紧密相衔接,与脱贫成效紧密挂钩,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发挥整体效益,切实使资金惠及贫困人口。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现了新突破,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再穷也要保证扶贫资金稳定增长

财力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关键。 2016年,青海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主体作用,着力统筹财政专项、行业扶贫、地方配套、金融信贷资金、社会帮扶和援青资金,形成了“六位一体”的投入保障机制。全年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3.4亿元,较上年增长136.8%,是“十二五”总投入的77%。去年省財政一次注资8.1亿元,162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实现全覆盖。30个贫困县开展了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整合资金119.5亿元。省财政注资29.5亿元,成立了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大力推广“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落实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35.4亿元。各地充分发挥财政投入主体作用,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市州、县级财政投入扶贫配套资金8.02亿元,较上年增长3.9倍。

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形势下,“要保证让贫困群众和扶贫企业、合作社等真正受益。同时,利用好社会投入,引导社会资源聚集精准、有效使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介绍,今年青海省积极调整省级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省委、省政府,明确再穷也要保证扶贫资金每年稳定增长。2017年已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1.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1.05亿元,增幅23.1%;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5亿元,增幅16.7%。39个试点县年度计划统筹整合资金148.8亿元,实际整合127.52亿元,已完成支出57.38亿元。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是管好扶贫资金的前提

财政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但若监管不力,扶贫资金也可能沦为“唐僧肉”。越往基层走,其监管难度也越大。

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项目管理规范、搞好扶贫项目的支撑措施,也是确保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的前提条件。青海省先后制定印发《青海省国有贫困林场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青海省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监督检查办法》《青海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10个意见办法,为全省提前实现整体脱贫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政策指导依据。省扶贫开发局对全省8个市(州)、42个县(市、区、行委)及16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所在的县(市、区)扶贫部门负责人、项目管理人员300多人进行了集中系统培训。

“为确保扶贫项目资金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青海坚持开好‘三会,即:年初项目对接会、年中片区推进会、年末绩效考评通报会,对项目设计、资金投向、资金管理、项目效益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督导服务,实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青海省扶贫开发局规划财务处处长秋立朝介绍说。

广泛参与全程监督是管好扶贫资金的保证

项目乡(镇)村(社)在扶贫项目实施前后,要将项目名称、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扶持对象、补助标准等情况,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政府门户网站和乡村“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公告。同时,设立“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以全面有效地监督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青海省扶贫开发局项目监督处处长李凌民介绍,省扶贫局与省纪委、省检察院、省财政厅等部门定期开展扶贫资金专项检查,先后联合督查6次、暗访5次。并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视察监督。念好扶贫“紧箍咒”,确保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青海省检察机关与省扶贫开发局共同部署开展为期5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建立检察机关与扶贫部门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共享机制。

把钱真正用在“刀刃上”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省干部群众同心所向,追逐梦想。

怎样才能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呢?作为地跨六盘山和四省藏区两个集中连片特贫地区的省份,去年以来,青海省坚持提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度,落实建档立卡成果运用,按照项目资金到村到户的要求,优化项目设计工作。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到贫困户。

一朵朵山花成了“聚宝盆”,一株株苗木成了“摇钱树”。

8公顷薰衣草花海,以山为梯,映紫了蓝天;白色、粉色、红色、蓝色,40公顷的各色花朵悄然铺满了山坡;一座座观光小木屋、一条条木栈道在花海中勾勒出花海农庄的韵味……

这幅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的边麻沟村美景,不仅在去年夏季成为西宁人心目中最美的小乡村,也让这个曾经外村姑娘不愿嫁入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乡村旅游的“淘金”路上,村民们将贫困的“帽子”远远地抛在了记忆中。

从河湟谷地,到青南高原,再到柴达木盆地。在全省的每一个贫困区县,处处可以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温度。

“俗话说,治病要找病根,扶贫也要找穷根。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要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不能一个方子抓药,必须因地因人制宜。”省扶贫局局长马丰胜说:“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分类施策。”

如今,依托着更好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扶贫资金、更适宜的产业项目,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在青藏高原这片方兴未艾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青海省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

“十三五”时期,青海省扶贫开发面对的是“硬骨头”,打的是“攻坚战”,全省上下将坚持定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下“绣花”功夫,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每一分扶贫资金精准用在扶贫上,加快貧困人口的增收脱贫,提升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

猜你喜欢
青海省专项财政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