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精准发力决战决胜深度贫困

2017-08-16 08:02黄承伟
中国扶贫 2017年16期
关键词:硬仗发力贫困地区

黄承伟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强调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近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学习贯彻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的通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意深远、主题鲜明,是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我们统筹做好脱贫攻坚全局工作和重点破解深度贫困问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提高政治站位、凝聚共识,是决战决胜深度贫困的基本前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事关新形势下党的宗旨践行和政治承诺兑现。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解决不彻底,脱贫攻坚战就难以说取得全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就难以实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会受到影响。当前,我们在看到脱贫攻坚进展顺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全国仍然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经济薄弱、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多种致贫因素和区域特征交织叠加,构成了脱贫攻坚战“硬仗中的硬仗”“短板中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就是要对脱贫攻坚形势发出警醒。这就要求我们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战略自信和定力,利用成功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更加扎实有力地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坚持基本方略、聚焦精准发力,是决战决胜深度贫困的方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在脱贫攻坚进入破解深度贫困的新阶段,必须结合深度贫困地区自身特点,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办法,用绣花式功夫深化精准扶贫。一是继续强化精准识别,实施“靶向治疗”。科学识别深度贫困地区,既要注意识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也要注意识别因灾、因病、因残、年老等家庭性个体深度贫困,精准识别才能找准发力点。还要科学识别致贫原因,是属于产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事业滞后,还是由于资源匮乏、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强化精准识别,是聚焦深度贫困精准发力的基础。二是继续推进精准施策,下好“绣花功夫”。必须从深度贫困地区的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每个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按照“五个一批”的路径,下好“绣花”的细功夫。尤其是在脱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新增脱贫举措要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各类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也要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发力,要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交通建设项目要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水利工程项目要向贫困村和小型农业生产倾斜,生态保护项目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三是继续加强精准管理,做到“精准滴灌”。要集中资金、项目、政策等脱贫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各级按照自身事权推进工作,确保人员、责任、工作、效果到位。要实行阳光操作,对脱贫资源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坚决防止“跑冒滴漏”,确保资金资源使用成效。

多元主体参与、凝聚强大合力,是决战决胜深度贫困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构建多方合作的大扶贫格局,凝聚起攻坚深度贫困的强大合力,这既是我们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更是新阶段新形势下,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重要保障。一是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实行党委领导、政府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使脱贫攻坚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完善多级督导考核机制,把脱贫成效作为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强化和落实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扶贫资金规模,各部门安排的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财政资金尤其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二是继续创新机制聚焦精准,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强宣传动员,在全社会形成帮扶贫困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舆论氛围。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对象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要在资金、项目、人员方面增加力度。东部经济发达县结对帮扶西部贫困县“攜手奔小康行动”和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都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于参与扶贫的机构组织和个人,要在政策、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加强支持,为他们拓展扶贫空间,创设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三是继续发挥好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扶贫产品供给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向深度贫困地区延伸金融服务,同时大力发展地区性的农村互助合作金融;适度给予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贷款利差补贴、财政优惠、信用担保和专项支持以及倾斜的货币政策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四是继续整合扶贫资源,形成协调一致的长效大扶贫机制。结合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特点和需要,以脱贫攻坚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将各类涉农扶贫资金整合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

扶贫扶志扶智结合、培育内生动力,是决战决胜深度贫困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深度贫困地区要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出了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上,必须解决好志气的贫困、思想的贫困、知识的贫困等问题,这是实现扶贫从“输血”向“造血”根本转变必要条件,是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及行为的重要保障,对于激发和培育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继续坚持“扶贫先扶志”,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信心和意愿。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不思进取、“人穷志短”,可怕的是信心和志气的缺乏。“弱鸟有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真正做到“先飞”“先富”,还要看贫困群众脑子里有无“人穷志不穷”的意识。在脱贫攻坚战中,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自我发展的决心、苦干实干的恒心。二是继续坚持“扶贫必扶智”,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水平。深度贫困地区,往往是社会文化封闭、教育落后的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又造成这些地区发展滞后,由此形成了物质贫困和知识匮乏的恶性循环怪圈。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最长久、最根本的动力在教育,教育是拔除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决战决胜深度贫困,必须加强智力扶贫,加大教育支持力度,让深度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不让他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加大对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知识视野、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继续完善创新贫困地区脱贫激励机制,不断激发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多采用公益岗位、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对贫困群众进行扶持,在扶贫的过程中激发出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及时总结各地在激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避免甚至消除“等靠要”消极思想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深入总结其中行之有效的好思路、好方法、好机制,采取多种方式交流推广。通过有效的激勵机制等手段,激发出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战决胜关键时期,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特别是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不断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不断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苦干实干精神和发展内生动力,就一定能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硬仗发力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医废处理”也是一场硬仗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看屯留如何打好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