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翠石的收藏

2017-08-16 20:40杨瑞庆
寻根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安玉山赏石

杨瑞庆

昆山曾经有块闻名遐迩的寒翠石,那是从扬州引入又在昆山的多个园林中矗立过的名石,曾有苏轼觞咏、丹邱拜石、御史题名、顾瑛作诗的记载,但最后却像“人间蒸发”一样彻底消失,令人扼腕叹息。为寻找寒翠石的动荡身世,昆山文人曾在有限的史料中拼接起寒翠石的收藏轨迹,但还有许多不明不白的疑问值得继续去探讨,盼能理清枝蔓,顺藤摸瓜,使寒翠石能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赏石历来是文人的雅趣。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经风雨造化,岁月打磨,鬼斧神工般的奇石数不胜数。一块造型生动、质地精致的秀石,往往会吸引崇拜者的目光,并为之吟诗作画,题咏歌唱,使赏石更富神奇色彩,被人珍爱、被人收藏,成为一地引人瞩目的观赏亮点。

收藏奇石既要有文化底蕴,又要有经济实力。大赏石常置于庭院,小赏石常置于案头,都能获得美的享受。尤其是置于野外的秀石更会引来围观,为之喝彩。大型赏石由于难以开采而鲜为人见。由于常年置于户外,就有被风化被损毁的危险,所以传至今日的昆山古石唯有保存在昆石馆中的“春云出岫”和“秋水横波”,但其知名度还不能与寒翠石相比。

1937年出版的《昆山景物志略》一书中就有一段对寒翠石的精辟评语:

石本维扬王忠玉家快哉亭物,有东坡题识觞咏之语。至元戊寅顾仲瑛得之,于通阌桥新安尼寺。明年,丹邱柯敬仲见而奇之,再拜而去。御史白野达兼善来观,复为作古篆“拜石”,又题“寒翠”以美之,遂砌石为坛。仲瑛自为记,至清嘉庆八年移置半茧园。

这段简略文字基本将寒翠石的千年身世全部勾勒出来,这是官方的推介信息,又经昆山著名文人王沂仲先生所校阅,而且当时寒翠石还近在眼前,所介绍的内容十分可信。但此文又与其他相关文章中的所涉史料有所出入,孰是孰非,还需透过文字找出事实真相。

首立快哉亭

从这段文字中得知,寒翠石原籍江苏扬州(别称维扬),首先拥有此石的主人是王忠玉,但经过反复搜索,查无此人。想来王忠玉应是北宋时代的扬州大户,他有条件建造私家园林,并在快哉亭旁置放了名胜寒翠石。

这个王家快哉亭并非是后来扬州平山堂里,由太守欧阳修所建北宋大文豪苏轼所命名的快哉亭。苏轼曾经去过的王忠玉家快哉亭,可能早已废弃,由于他对“快哉”两字情有独钟,所以又为平山堂里的新亭复命。

这段文字披露了一件事:东坡先生(苏轼)去王忠玉家做客,在对酒当歌时,对快哉亭旁的赏石赞叹不已,知其还未有雅名,涌动起触景生情的才思,看到其伟岸的身躯、空灵的造型、深沉的色泽、幽静的姿态后,瞬间进出了“寒翠石”的名称。在座者拍案叫绝,主人也颔首认可,這就有了“东坡题识觞咏之语”的说法。

王氏快哉亭赏石起了个富有诗意的美名以后,观者如潮,都被美不胜收的寒翠石所陶醉。其中必定也有昆山人慕名前往,知道了那里存有名石的信息,才有了后来将寒翠石移置昆山的可能。

到了元末,或因王忠玉家业败落,快哉亭萧条了,唯有那块人见人爱的寒翠石还亭亭玉立在园林中。或是王家生活拮据而变卖,或是外人羡慕名石而求购,寒翠石结缘昆山已成事实。

寄存新安寺

关于寒翠石的身世转折,《昆山景物志略》中也有清晰记载:“至元戊寅顾仲瑛得之,于通阅桥新安尼寺。”事实确是如此。

顾仲瑛即昆山名士顾阿瑛(1310-1369),号金栗道人。他精通书画诗文,又擅长音律。他经商发财后,为了吸引名家大师前来家中雅集,就投入了大量资金,建造了具有三十六景规模的私家园林——玉山佳处。为了营造出更加浓郁的艺术氛围,他还注重收罗文物,装点美景,那块赫赫有名的扬州寒翠石早已纳入他的视线,经过努力,终于收入囊中,运回昆山。至元戊寅为1338年,而顾阿瑛建成玉山佳处为至正八年(1348年),即他购石在先,因为生怕名石被别人捷足先登,就急不可待地将寒翠石先期购为己有,暂且“借宿”在通阅桥堍的新安寺内,待等玉山佳处落成后再移置过去。

关于寒翠石落户昆山的史料还另有一则,说是寒翠石最先由昆山周太尉家购得,周家衰落后,由周宅改建成新安寺,然后寒翠石就立于寺中,到了元末,顾仲瑛以栗易石,喜得寒翠,才成为玉山佳处中的重要一景。

昆山确有通阅桥,也有新安寺,康熙《昆山县志稿》上都有记载,说是通阅桥建于宋代,新安寺建于梁代,而且未听说昆山元末还有周太尉这样的周姓大官,所以这种说法可能是以讹传讹的误说,应是顾仲瑛求得寒翠石后,暂寄新安寺内,十年后才移置到新落成的玉山佳处。

移置玉山佳处

寒翠石属太湖石质地,体量硕大,造型空灵,安置在玉山佳处后,顿使文气浓郁,引来了滚滚人流。大概是寒翠石落户在玉山佳处后的翌年,著名剧作家柯丹邱(字敬仲,曾著南戏《荆钗记》)前来雅集,他发现了曾经邂逅的寒翠石,“见而奇之”,早些时候他在扬州或已经见过这块寒翠石,如今看到寒翠石另立昆山,好生奇怪,就“再拜而去”,观之赞之,还留诗一首:“烟笼寒翠石真奇,生长灵山孰转移。当日草堂留胜迹,名流题遍锦囊诗。”意为寒翠石曾经在扬州风光一地,竟会转移到了数百里之外的昆山,不胜感叹旧主人的失落和新主人的幸运。

后来有位御史也来玉山佳处观赏寒翠石,发现原有的苏东坡题字已经模糊不清,又听说剧作大家柯丹邱不久前曾来拜石,就“复为作古篆‘拜石,又题‘寒翠以美之”,说明那时的寒翠石上已留下御史新题古篆的字迹了,使寒翠石更显文意。

随后,主人顾阿瑛有感于文人们接连的虔诚举动,就在寒翠石前建造了“拜石坛”,供人观赏、叩拜。并多次记文作诗,抒发了对寒翠石的赞美之情。文日:“石之挺拔,如东坡独立于山林丘壑间,愈见其孤标雅致。”诗日:“快哉亭下坡仙友,拜到丹邱三百年。”“雨窗云户湿寒翠,朝阑暮槛开青红。”寒翠石的前世今生和迷人风采都融进了他的诗文中,使这块寒翠石更加闪耀光华,引人入胜。

落户半茧园

到了明初,顾阿瑛离世,玉山佳处人去楼空,园林建筑逐渐损毁,但形态奇秀的寒翠石还昂立在天地之间。明清两代,寒翠石未见有史料记载,可能被有识之士收藏在别处安身,也有可能仍立在顾园的残垣断壁中。直至《昆山景物志略》中有了“清嘉庆八年移置半茧园”的记载,才知寒翠石最后在半茧园落户。

明朝中期,昆山望族叶氏开辟了一个以藏书为主的茧园(在今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内有箓竹堂、小有堂、揖山亭等景观。至清康熙年间,叶家后裔叶奕苞(1629-1686)分得一半茧园,经重新修整后取名“半茧园”。后在其子孙的接力经营下,园林景致不断得到丰满。终于在清嘉庆八年(1803年)迎来了镇园之宝——寒翠石,安置在园林中最显眼的小有堂前的高墩上。由于这块名石充满着传奇色彩,所以备受文人雅士青睐,观赏者络绎不绝,流连忘饭。

从此,半茧园成为昆山城里的一块文化高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昆山的第一所新学——樾阁学堂,就设在半茧园内。民国初期,这里又被修成公共园林,供百姓休闲。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数度游览半茧园,观赏寒翠石,曾赠“进德堂”匾一块,以表对园内美丽景色的赞赏。后来,还在园内建成广仁医院和公医院,这便是昆山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

寒翠石的失踪

清末民初引进了照相机,这才有幸留下了寒翠石的倩影。但1948年出版的《昆山游览指南》上却出现了另一款的寒翠石图像,经与上图反复比较,形态似有差别,不知何为真容?还有人将《昆山景物志略》中另一块古石也误作“寒翠石”介绍了,更使寒翠石身世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新中国成立前,寒翠石不翼而飞。没人知道失踪的原因,只能生发诸多猜想,但都被一一否定。

有可能在抗战爆发后,由于半茧园曾受到日机轰炸,寒翠石已化为灰烬,但此说在日军侵略昆山的罪行中未见记载。

也有可能在长期的风雨侵蚀下,寒翠石自然风化后已“土崩瓦解”,但未在当时的报刊中披露过,也不太可能。

有可能在新中国成立前,趁战事混乱时被识货人偷去,但这么大的赏石总要在别处亮相,但至今未见露面,想想也不可能。

最有可能的是,叶家后代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藏石而挖坑深埋,或沉潭隐匿。昆山一些文人和外地一些学者也有这种推测,认为寒翠石应该还藏在一个还未被发现的“角落”里,等待后人去撩开神秘的面纱。

今日昆山第一人民医院的庭园中,已对半茧园遗迹进行了整修,土山、古亭、老树、旧池得到了复苏,令人遗憾的是,寒翠石还是没能露脸。盼望有朝一日寒翠石能重见天日,接续起一千多年来跌宕起伏的收藏史。

猜你喜欢
新安玉山赏石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等数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板凳硬汉”溆浦木工胡玉山
昨夜星辰
局长入错行
弧度制教学课例
容身之处
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赏石悟道
玉山冲刺“新七大”令岛内兴奋
台湾真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