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杰 军中绿花科研报国

2017-08-16 21:49王碧清
中华儿女 2017年15期
关键词:军事俄罗斯国家

王碧清

“爱国主义是公民的第一人格”,搞军事科研必须从本国的利益出发,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你以为的现世安稳,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不论你身在何方,祖国永远是你强大的后盾!”……无论是在遥远的维和战场,还是守护美好家园,军人们总是用实际行动赢得公众的尊重和景仰。在中国,这个群体无论身着何色军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军人”。

而在一颗颗闪亮的红星当中,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低调到近乎神秘,但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他们正是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军人们。

夏日的天狂热多变,一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来自外国军事研究部欧洲军事研究室的资深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于淑杰接受了本刊的独家专访。作为军事科学院学术带头人,多年来,于淑杰主攻俄罗斯军事问题研究,出版或参与出版的著作本本掷地有声,贡献非凡。

在她的办公室内,一侧是一台电脑和一张短小陈旧的沙发,另一侧则是摆满军事书籍的书柜,很多军事科研成果正是在这方寸之地诞生的。她谦和至极,笑语盈盈,仿佛邻家姐姐般娓娓谈起她在军事科研路途中的点滴蜕变。

严谨忠诚 锐意创新

于淑杰脚步匆匆,嘴角总是微笑上扬。她手头有课题、有译作,还要准备学术研讨会的发言。她每天夜里12点半入睡,早上5点半起床工作。面对高强度的科研工作,她笑着说,“太忙了,没办法”,言谈间却尽是对军事研究的热爱。55载寒暑倏忽而过,但聊起研究的课题和当下的中俄关系,那骨子里透出来的青春劲儿却亮眼夺目。

对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学界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俄罗斯不再是世界大国,甚至还有人将俄罗斯定位为“地区大国”。于淑杰认真地说道:“俄罗斯是一个拥有超常的世界大国因素的国家,不能只看经济方面。比如,它拥有世界上22%左右的丰富资源,仅贝加尔湖的淡水就占世界四分之一;经济上虽然GDP仅是中国的十分之一,但人口也是中国的十分之一。此外,俄罗斯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核武器方面可以与美国势均力敌的核大国。所以,看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不能只看经济,还要看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综合因素。综合来看,我认为俄罗斯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国。”

2012年起,中俄两国轮流在自己国家及附近海域举行联合军演。于淑杰认为,中俄国家关系发展势头强劲且日趋成熟,为中俄军事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双方海上联合演习选择的地点都是双方的敏感地区和热点地区,这反映了双方军事关系发展的最高水平,也反映出双方在战略上相互支持与协作的一面在不断加强。”

于淑杰的研究课题均围绕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需要。“我们研究俄罗斯的目的,是‘以俄为师、以俄为鉴,跟踪研究俄罗斯军事改革,可为我军改革提供借鉴和参照。比如有一项我们完成的关于俄军指挥管理两条线的研究课题,就总结性地提出了俄军指挥体制有‘军区主建,战区主战的特点。”

于淑杰这种立场鲜明、甘于奉献的研究思维并非一日之功,这离不开解放军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李际均中将。他既是于淑杰的学术导师,也是她的人生导师。“李将军为人特别低调,他的思想、理念对我影响很深。作为军事战略思维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的著作在军内外、国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他著书不为稿酬,他经常说,只要他的观点能影响到中国军队的精英,改变整个军队建设的面貌,就是他最大的安慰。”

于淑杰在阅读李际均将军经典著作《军事战略思维》后深受启发,她在读后感中写道,她非常赞成李将军的观点,“爱国主义是公民的第一人格”、“对于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的态度,是战略家乃至普通公民政治品质的底线”。她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搞军事科研必须从本国的利益出发,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之后,这篇读后感作为序被收录到李将军新版《军事战略思维》中。在李际均的指导下,于淑杰在军事科研的道路上严谨、忠诚,不断锐意创新。

潜心学术 著书立说

于淑杰研究俄罗斯军事问题20余载,一份份沉甸甸的报告多次为中国的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军队建设与改革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2014年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于淑杰承担了国家安全体制机制相关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译介和评析世界主要国家安全战略文本的想法,并自主展开研究工作。她在课题未立项的情况下成立课题组集智攻关,仅用三个月时间就主编完成了40余萬字的《世界主要国家国家安全战略及评析》一书,内容涵盖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文本,还组织专家对其逐一进行了解读。

于淑杰坦言,“当时很累,经常统稿到凌晨两三点,诱发带状疱疹”,但她依然坚持完成书稿。最令她感动的是,撰稿期间,课题组成员当中没有一个人提出报酬问题,“大家都很支持这项具有填补国内空白意义的课题,每个人的境界都很高,只要对国家有益,都愿意去做”。后来,该成果获得了院领导的一致认可,不到半年便印刷出版,成为军科院精品图书展示窗里的成果之一,并获得2016年度军事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时代在变,军事科研的精神未变,在努力填补科研空白方面,于淑杰从来都迎难而上。

早在苏联解体前,军科老一代研究员就曾立项并着手撰写过“苏联军事战略研究”,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这项研究也中途夭折。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和收集资料方面的困难,“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于淑杰勇敢地挑起了这份重担。她说,“当时也有一些俄罗斯战略研究方面的成果、专著,但都属于国家战略层面、从古代到现代的全景式描述,而非纯军事层面的和当代的战略,可读性很强,但不是我想要的那种学术味很浓的专著。我们希望构建的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理论体系,挖掘影响俄军事战略的深层次原因,考虑的是对我军的战略研究会有哪些启迪。”她牵头这项课题后,提出的主导思想是,着眼于当代俄罗斯军事战略,构建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选定了目标和方向,但依然面临资料匮乏的问题。

在导师陈学惠的建议下,于淑杰详细研读了导师收集的各大院校军事战略教材和资料,并从院图书馆申请特批借阅了自1992年至2009年52套《军事思想》杂志合订本、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刊等,全部搬到办公室,逐一查阅。仅在预研上就花掉了三年时间。之后,又历经三年,终于将书稿《当代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付梓。同年,这本理论专著入选了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重点推荐的十本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之一,也是唯一一本军事学类图书。

一边是科研项目笔耕不辍,另一边则是译作连连。

1999年,是于淑杰来到军科院的第5年,她担任课题组长后翻译的第一本书,是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M.A.加列耶夫所著的《假如明天战争来临》,获得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0年,她再次出色地完成他的另一本作品《我的最后一场战争——苏联驻阿军事总顾问回忆录》,获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年,由于淑杰担任主译的俄罗斯军事理论界重量级人物科科申的《军事战略新论》,目前被摆放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本校成果展示窗内。从加列耶夫对未来战争的预测到反思亲历的阿富汗战争,再到科科申的战略理论的系统介绍,于淑杰的翻译实践向军事理论研究的新高峰不断攀登。

2008年至2010年,于淑杰担任军事科学院立项的四卷本《外国军事法律法规汇编》课题组组长,完成了《俄联邦武装力量共同条令及其相关法规(1993~2006)》《新版俄联邦武装力量共同条令(2007)》以及美日两国共同条令和队列礼仪条令的翻译任务,共计110万字。这些成果都浸透着于淑杰的心血和汗水,更是她作为军人的忠诚与骄傲。

她和记者分享着近期的译作乐趣——一位朋友带给她两本俄文书,其中一本《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往来书信:文献研究》,令她相见恨晚,当即就决定组织团队翻译。“那本书太好了,我朋友晚一周才带给我,我开玩笑说,‘你浪费了一周的翻译时间。那本书涉及5000份解密的二战期间档案文件,非常具有史料价值。”

行动力极强的她迅速组织由10人组成的翻译团队,在炎热的夏日,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将86万字的作品翻译完成,还邀请到从来不愿为他人作序的李际均将军破天荒地为该书作序。不仅如此,在于淑杰的努力下,该书中译本还获得了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和前安全会议秘书科科申的亲笔签名序。三大重量级人物同时为这本“三巨头”佳作倾力作序,也是对于淑杰选书眼光、业务能力的最佳褒奖。当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主任编辑看到这三篇重量级人物的序时,激动地抱着于淑杰说:“你太厉害了!”今年8月30日,这本书就会正式面世,这让于淑杰和团队倍感兴奋。

于淑杰一刻不闲,最近又开始组织翻译“三巨头”往来书信的姊妹篇《通往伟大胜利之路》;参与译校八卷本1200万字的《俄罗斯军事百科全书》……她笑着说“太忙了”,但声音中总流露着幸福的光彩。

不计名利 科研报国

作为中俄军事领域的专家,语言能力无疑是研究的关键因素,而于淑杰早在初中时便接触俄文,与俄文的情缘已逾40年。

1978年秋,于淑杰考入海军通信学校(后更名为“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外语系,主攻俄语。当年海军院校首次大胆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外语,于淑杰正式入伍成为一名军人,期间因为成绩优异,还荣立三等功。正是这份最初的荣耀,在于淑杰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治学的种子——“专业搞好了,也可以为国家为军队建功立业”。而此时,爱情的缘分也在不经意间降临,她和日语专业的才子、也是同乡的袁杨产生了爱情,成为学校的一段佳话。

毕业后,于淑杰和袁杨都留校作为后备人才重点培养。学校先安排他们到79级本科班插班学习两年完成本科学业,后又批准他们报考地方名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这对军中佳偶1985年分别顺利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和上海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深造。

刚刚恋爱,便要分开。于是,他们约定,彼此都要等到学成归来团聚的那一天。三年后,他们顺利毕业回到母校,却赶上院校调整,作为人才他们被学校“雪藏”6年。为了不荒废外语能力,他们寻找一切机会巩固所学知识。其间,于淑杰受邀为中国故宫博物院翻译相关展品,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教授一起为商务印书馆翻译《世界神话百科辞典》……

上帝关闭一扇门,总会在不经意间打开一扇窗。1994年,这对眷侣由于在俄语和日语方面高超的专业水平,被调入全军军事科研的最高殿堂——军事科学院,从事外军研究。那时,他们的女儿刚刚1岁多。在参加选调前的考核时,女儿不得不由考场外的同事帮忙看管。考试分两场,一场考语言知识,一场考分析研究能力。没想到,由于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和翻译,在第二场考试中,夫妻两人不约而同地洋洋洒洒用俄文、日文论述分析了中文给出的军事论述题。交卷时,考官面露惊诧神色,转而满眼肯定。最终,他们凭借精湛的外语能力双双入选。

到了新的岗位之后,于淑杰不再是单纯的翻译,而是需要成为“外军通”。夫妻二人在合住的30平米的小屋里工作、生活,累并快乐着。入职不到半年,于淑杰便因翻译能力突出,被委任负责每年100期的《外军资料》主编工作。这份工作一干就是7年,其间,她阅读了大量的外军前沿军事理论文章,为之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從军中的“学霸夫妻”一步步蜕变为军中的“科研伉俪”,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始终步履铿锵,带着军人的果毅和担当,不计名利,只求“为军队、为国家留下一笔有用的科研成果”。

夏日蝉鸣不止,而那抹绿色正闪耀着无尽的生命力,仿佛讲述着军中最动人的新故事。

责任编辑 李肖含

猜你喜欢
军事俄罗斯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军事幽默:局
欲盖弥彰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