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春节祭祀调查报告

2017-08-16 21:54潘丽凤
寻根 2016年6期
关键词:庙里神灵侗族

潘丽凤

侗族的传统民间祭祀活动是几千年来侗家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产物,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侗族民间祭祀活动的原动力是民间信仰,这种信仰是历史积淀的延续,是客观世界还未被人把握之前人们的心理安慰和精神信仰。侗族祭祀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贵州省天柱县溪口村至今还保存着春节祭祀的习俗。通过对溪口村春节祭祀活动的调查,分析侗族春节的祭祀过程,主要是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祭祀仪式,探讨侗族春节祭祀的内在含义,得出侗族春节祭祀相关问题的调查结论。

溪口村概况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和贵州省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县,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天柱县志》记载:全县总人口40.5万,其中侗族占67.8%。溪口村位于社学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267户1097人。耕地面积303亩,人均耕地面积0.28亩。百姓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溪口村因位于金井溪与鉴江汇合处而命名为溪口,村东抵白氏镇,南接远口镇,西邻高酿镇、凤城镇,北接渡马乡。溪口每月逢农历三、八赶场,勤劳的侗族村民都会在赶场这天采购所需用品。溪口村的村民,除了一些苗族地区嫁过来的妇女,本地全部是侗族,都会讲侗语。溪口村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环境良好,历史文化久远,是一个古老而典型的侗族村寨,保存了大量的侗族传统习俗和传统民间信仰,侗族春节的祭祀活动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主要表现之一。

溪口村的侗族人民和睦相处,辛勤耕作,建设自己的家园,传承着独具特色的侗族民风民俗。溪口村姓氏以朱姓为主体,其次是潘姓、杨姓,兼有其他少量姓氏。朱姓始祖聪济,字明福,三传至夫富,由龙孔迁徙湖南靖州东大门,复迁黔地天柱县白市镇,继迁渡马镇,妻岑氏生三子——孟春、孟夏、孟秋,明末清初兄弟三人由渡马迁居溪口而定居。潘姓始祖潘瀛后裔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由渡马迁居摆溪落业,溪口的潘姓是由摆溪村迁居而来的。

溪口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适宜,降水丰富,光热条件较好。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土壤肥沃,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因此溪口村的种植主要是以水稻为主,以玉米为辅。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稻作民族,天柱县溪口村侗族地区普遍种植糯稻,村民喜爱糯食,喜欢将糯米制成各种糯质食物,如糍粑、甜酒、米豆腐、甜酒粑等。按侗族人的说法“无糯米不成敬意”,侗家将糯米蒸熟晾干,制成“阴米”。“阴米”经茶油发酥,成为香气扑鼻的米花,是久负盛名的侗家“油茶”的主要原料。用糯米还可制成糯米甜酒,这是侗家常备的饮料,也是侗家珍贵的特产。

溪口村侗族春节祭祀活动

春节,侗族俗称“过年”,侗语称“da nian”。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有南侗和北侗之分,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的侗族属于南侗,南侗的大歌、鼓楼和风雨桥等侗族传统特色比较明显;天柱县、剑河县、三穗县等的侗族属于北侗,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北侗的侗族特色相对于南侗来说传统色彩渐渐淡化,但是溪口村的北侗村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春节祭祀习俗。

祭祀过程

首先是在家里的祭拜。大年三十清晨,人们要煮侗家甜酒和侗家油茶来吃,煮熟后要先烧香、烧纸钱祭祀家里的祖先,烧纸钱时默念家里的祖先(老人家)来吃油茶、保佑全家人平安,再用筷子挑碗里的油茶水洒些许在纸钱旁边,之后才开始吃油茶。吃完油茶才开始准备祭祀用品,把猪头、鸭子、鸡、猪肉(肥肉带猪皮的)切成小三角形(侗语称“dao dou”“道头”)放在大锅里煮沸,用盘子分开盛着,放在堂屋“天地君亲师位”的神龛下,在油盏(小烛台)上倒上茶油,放入草根条(一种草里面的草心,划开草中间部分就可取出,呈条状,取一小段浸泡在茶油里能燃很久,直至油尽),点燃草根条(现在有的家庭用一对大蜡烛代替),上三炷香,在神龛下各个小杯子里倒满酒,把糍粑放在盛有道头的碗里,最后烧纸钱。烧纸钱时默念祖先老人家(侗语称“根老”)保佑全家平安,无灾无难。把杯子里的酒倒在纸钱旁,再磕三个头或者作揖。之后再把祭拜的东西收了,家里的祖先祭拜结束。

其次是在大树下、庙里的祭拜。家里的祖先祭拜结束后,就是土地公、猪圈、牛圈等的祭拜。祭拜土地公是祭拜土地公菩萨,祈祷土地公保佑来年庄稼和地里的农作物收成好。祭拜猪圈是祭拜猪王菩萨,祈祷猪长得肥大。祭拜牛圈是祭拜牛王菩萨,感谢牛为人耕地。接着就是去祭大树,祭大树是祭拜树神,保佑孩子像树一样有根、百年长寿。庙里的祭拜和家里的祭拜一样隆重,因为庙里有多种菩萨,可供人们各种的祈愿,求福、求平安等等,所以一些有心的人会把在家里的祭祀用品放在大锅里再一次煮沸拿到庙里祭拜各种菩萨和神灵,以表示他们求福虔诚的心理和对菩薩的尊重与崇拜。在油盏中倒上茶油,放入草根条,点燃草根条,再上香,一位菩萨前面上三炷香和一根蜡烛,剩下的香留在庙里(备用,为庙里香火供应自家的部分),不用带回家;供上从家里带来的东西,包括肉、糍粑、豆腐、水果、糖果等,摆放好之后在各种菩萨前的杯子里倒满酒水;烧纸钱,默念各种求福,在各个菩萨面前作揖或者磕头,在纸钱旁边倒掉杯子里的酒水。收东西,放鞭炮。庙里的祭拜结束。

最后是在庵里的祭拜。庵里的祭拜一般是正月初一,主要是祭拜观音老母、太阳菩萨、玉皇大帝等各路神仙或者菩萨,其中最主要的是祭拜观音老母,观音老母是保平安、救苦救难的神仙,被称为“活菩萨”。庵里的祭拜和庙里的祭拜最大的区别是:庵里祭素,庙里祭荤。庵里的祭拜,清晨会有专门的人在庵里念经、卜卦等,他们还会在庵里吃斋;过后每个月都会到庵里集会念经、吃斋等。

庵里的祭拜与庙里神灵的祭拜除去祭素与祭荤的区别,在其他祭品选取、祭拜流程上基本一致,同样是油盏、上香、摆供品、烧纸钱、祈福,最后也同样是收东西,鸣炮。

调查结论

祭祀活动是民间的自发性活动。溪口村侗族对牲畜之神灵的祭祀,在于祈求神灵保佑牲畜健康。侗族多居住于山区,牛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主要用于耕地劳作,因此牲畜的健康则意味着一年劳作的顺利进行,体现出了侗族的生产生活情况。祭拜祖先、祭拜土地公公、猪王菩萨、牛王菩萨、树神以及各路菩萨或神灵,都是为了求福、求丰收、求平安等。溪口村侗族这种民间信仰主要来源于对祖先和自然神灵极高的崇拜,也体现了溪口村侗族信仰“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溪口村正月初一的祭祀用品包括水豆腐、发豆腐、糍粑、茶水、水果、糖果、香、纸钱、鞭炮等,以祭素为主,不光祭祀不沾荤,人们当天吃的食物也是菜油或茶油做的,人们也会吃斋,以表示对祖先和菩萨、神灵的尊重和敬畏,以期祖先或菩萨保佑家人健康万福。

自然崇拜是人类信仰文化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源于对大自然力量无法抗拒以及对自然现象的不可理解,从而产生了种种依赖、敬畏和期待的虔诚心理。侗族先民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自身心智发展水平的限制,将各种不可制服或不能理解的自然力量以及其产生的现象加以人格化,并冠以神灵之名加以祭拜。

从侗族崇拜的原因来分析,各种自然崇拜要么出于自然的恩泽,要么出于自然的不可抗拒,要么出于自然的威力。侗族没有固定单一的宗教信仰,而是多神信仰,这种信仰的多神性表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宗教活动中,贯穿着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观念,对自然神、祖先神和社会生活中的多神都有普遍的信仰,从而构成了一个庞杂而开放的多神信仰体系。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们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制约,导致侗族先民在对生存环境、自然及社会现象做出解释时,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溪口村侗族这种民间信仰、民间祭祀也是如此,他们春节祭祀的主要意义是祭拜祖先和各种神灵、菩萨,体现出其对于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之心,也体现了溪口村侗族“万物有灵”的世界观。

猜你喜欢
庙里神灵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祈祷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瞎编
草莽皇帝朱元璋
神灵迷宫
神灵冰龙呈现物魔双免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