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背景下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枯竭的应对策略

2017-08-17 13:37孙丽岩阳晓艳高英举吴春祥吴心灵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理教师传统文化

孙丽岩+阳晓艳+高英举+吴春祥+吴心灵

摘要:高校心理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除了履行心理咨询本职工作外,往往同时承担教学、科研、行政等多重工作角色,常常承担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本文尝试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心理疏导功能的角度,探讨在传统文化背景下高校心理教师职业倦怠和情感耗竭的应对之道,以期为高校心理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教师;职业枯竭;心理督导

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的攀升和突发危机事件频发,近年高校纷纷加大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硬件建设、人员配备、资金支持等各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高校心理咨询部门和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中宣部等共22个部委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和健康人格塑造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职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咨询师本身的专业水平,还与心理咨询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情感疏导能力密切相关。

一、职业枯竭的概念

职业枯竭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发生在各种职业的群体中,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1974年,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了职业枯竭的说法,用来特指从业者由于工作时持续的情感付出、和他人相互作用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最终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1981年,Maslsch提出了职业枯竭的三个主要表现,其中,情绪衰竭是个体的核心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去个性化表现是个体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特征是自我效能感弱化,体会不到成就感,对所从事工作意义的评价下降,并不再努力工作,甚至对工作感到厌倦,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

二、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枯竭现状分析和原因探讨

1.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枯竭现状

1983年,美国教师协会在研究中指出,有37.5%的教师存在严重焦虑或精神紧张等职业枯竭状况。而作为高校心理工作的主要参与者,高校心理教师除了承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來访学生的日常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外,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调查发现,36%的心理咨询教师感到中等程度的枯竭,6.3%的咨询教师感到重度枯竭,61.2%的人表示压力大。研究显示,90.5%的高校心理教师认为自己曾经历过职业枯竭。而由于时间和学校经费的限制,高校心理教师不能及时接受更高层次的心理督导与帮助,由工作性质带来的情绪压力和心理困扰得不到及时且有效的解决,长此以往必将损耗高校心理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工作积极性。因此,高校心理教师正逐渐成为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之一。

2.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枯竭现状的原因探讨

(1)主观原因

①教师的人格特征。不同人格特征的教师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同,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个体的行为方式。研究发现,人格的坚韧性越高,工作中的应激反应越低,职业倦怠程度也越低。既往研究发现,性格内向、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心理抗压能力低、低自信、外控性认知、使用逃避的应对策略、A型行为、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等个体特质都将影响职业枯竭的产生和发展。此外,性格差异使职业枯竭的程度不同,性格外向、开朗、自信、意志坚强、自尊心强等人格特征的教师则很少出现职业枯竭。

②任务繁重,人数不够,专业知识不足。我国高校心理教师目前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类,专职心理教师通常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培训,但人数极少,除了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日常咨询工作之外,还要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而兼职的心理教师则大多是由辅导员或思政教师担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很难解决学生的问题,工作时容易遭受挫折,从而诱发职业枯竭。

③工作期望过高。既往研究发现,如果对工作的期望值高,而成功的可能性低,将影响职业枯竭的产生和发展。心理教师往往容易对咨询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值,他们很希望帮助来访学生解决困扰,而咨询一旦遭遇挫折或者失败,这种过高的期望会使他们感到十分沮丧。

(2)客观原因

①制度。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制的不断深入,职称评定要求,等等,使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冲击。

②职称评聘。校内、上级的各种评估考核,要求心理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心理教师为了实现职务职位的晋升,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等,在承担大量且繁重的咨询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相当数量的科研任务,发表学术论文。

③社会环境。近年来,社会对高校心理教师的期望值不断提升。在学校中,心理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为人师表的好形象,还需要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显性与隐性的压力负担,极易导致高校心理教师在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容易产生职业枯竭。

④政治环境。高校心理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其既专注于教育教学,同时还要无条件扮演学生的人生导师、心理支持者和心灵陪伴者等多种角色,这将严重消耗其个人资源,而获得的心理报偿却又相对渐少,与付出不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心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工作满意度越来越低,使心理教师对学校和工作的信心不足,认同程度削弱,容易导致心理失衡、枯竭。

三、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养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是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这里所说的“短暂的历史”是指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建立到目前仅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而追溯到心理学的漫长过去,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也蕴含着宝贵的心理学思想和自我心理调节智慧,需要不断发掘和弘扬。在22部委联合最新颁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鼓励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基于此,我们尝试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提炼有利于心理减压和自我疏导的智慧。

蕴含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的著作卷帙浩繁,本文尝试从儒、释、道三家流派中对其心理养分进行梳理。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他曾经说过:“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

四、传统文化背景下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枯竭应对之道

针对传统文化背景下高校心理教师的心理自我调适,本文尝试从如下三个方面阐述:

1.从儒家思想中汲取积极进取、奋勇而为的乐观精神,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将个人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乐观、进取有为的思想。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所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总结自身人生写照,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另一方面,儒家主张积极入世,鼓励每个人积极适应社会,适应和改变当前社会。因此,教师要将个人才干的发挥和自我实现与社会和高校的需求紧密结合,从而达到集体利益和个人发展需求合一,在有限的空间和自由度下实现职业价值,获得心灵的自我满足。

2.从道家思想中融汇“淡泊名利、澄净自我、天人合一”的精神修养智慧,不断提升和净化精神世界,降低不必要的物质欲求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的思想中同样蕴含着乐观思想。传统观点认为,道家思想主张“消极避世,清静无为”,其实这只是表层意义的理解。道家真正提倡的是“无为之为”,倡导人生天地之间,不应该羁绊于凡尘俗世的物质欲求,而应该返璞归真,在本真的生活中安贫乐道,不断净化心灵,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自我心身的和谐。另外,道家主张万物归一,认为人从自然中来,经历生命历程之后还要回归自然本质,认为“生不必喜,死亦不可悲”,主张面临境遇转变和人生得失时应保持恬淡自然的心态,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3.从佛家思想中领悟“顺逆自然、好坏转化”的顿悟之道,在逆境中自我开解,从挫折中领悟智慧,保持身心和谐和心理平衡

当前,在国家和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和重视教育工作的整体背景之下,教师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师的整体收入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待提高。针对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职称晋升机制和收入水平不甚满意,因此有一定的压抑和低落情绪。另一方面,高校心理教师由于职业角色的特殊性,不仅同时承担多重工作角色,还要在工作中不断注入情感和心血,因而自身情绪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心理健康的调节。基于此,面对工作中存在的挫折和不如意以及负面情绪的长期冲击,心理教师可以从佛家思想中汲取“顿悟”和“转化”的心理智慧,在面对不良情绪时不断发掘自身积极的心理资源,学会进行合理转化,从挫折中汲取智慧,从而达到顿悟之后轻松豁达、乐观平和的积极心态。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是进取哲学和仁义之学,倡导仁义道德和奋勇进取。道家提倡“清静无为,修身养性”,而佛家则为遇到挫折和不幸时提供心灵自我安顿和开解之道,达到顿悟的思想境界。高校心理教師可以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智慧,提升自我心身和谐水平,缓解职业倦怠和情感枯竭,从而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为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健康人格塑造教育保驾护航。

(通信作者:吴心灵)

参考文献:

[1]唐芳贵,蒋莉,肖志成.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5(7):65-67.

[2]陆洪.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及预防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1(20):68-69.

[3]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69-73.

[4]郑亚楠,胡雯.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职业枯竭成因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9):2681-2682.

[5]兰惠敏.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5):143-145.

[6]侯洪澜,齐明.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2):64-65.

[7]叶建柱.南怀瑾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3-4.

猜你喜欢
心理教师传统文化
看见,就是力量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团队建设
且行且思考
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赛归来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