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社会思品课堂学生“重记轻学”现象的干预策略探究

2017-08-21 06:22廖闻茗
魅力中国 2017年28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笔记思维导图

廖闻茗

【摘要】笔记是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记录,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和再现的过程,这对于新知識的获得和巩固,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学生在九年级社会和思品课堂的笔记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主要研究记课堂笔记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调查分析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和产生记笔记“重记轻学”现象的原因,最后对学生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对学科老师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笔记;重记轻学;干预策略;思维导图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教学方式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导学案已在教学中被普遍实施,学生在课堂上紧跟导学案的节奏,缺乏对信息的选择与思考,以及加工描述的时间,导致对课堂笔记的认可度下降。笔记方法单一;笔记内容无序、无效;书写速度迟缓;记笔记时的注意分配不合理,以及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薄弱,导致“重记轻学”现象,记笔记不仅没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反而被认为是影响学科成绩提高的祸因。

在每年的九年级社会思品课堂教学中,总有一批为数不少的“勤学者”,学习态度端正,作业及时完成,虽不参与课堂发言,把书本都在一边,但忙碌着记笔记,紧跟老师的节奏,能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落的记在笔记本上,甚至能记下课件上的大部分内容,不仅内容全面,而且书写工整,足见其学习态度的端正,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却都不理想,大多处于班级中等及以下水平,这显然与他们付出的努力不匹配。是记笔记错了吗?不!问题在于过分关注记笔记,而忽略了课堂的学,本末倒置。通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重记轻学”现象主要为:

现象1:“不知该记什么”。这部分习惯于“记”的同学,主观上有参与学习的意愿,也想提高学科成绩,可又不知该做怎样的改变,安于自己的现状,简单地认为多记肯定不会错。于是,记笔记成了他们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事情,不管是老师强调的还是书本上完整呈现的,只要能记下的,“全盘接受”。

现象2:“不知该怎么记”。受制于原有思维和学习习惯,学生对笔记缺乏规划,想记哪里就记哪里,按老师板书或ppt的展示记录,一刻不停。最后呈现的不是杂乱无章无法用,就是面面俱到没特色,不能给学习带来任何的帮助,反而影响了听课的注意力。

现象3:“不知该怎么用”。学生课堂辛苦记下的笔记,课后大都会扔在一边,不再问津。既使想用笔记来复习,但因笔记缺乏使用价值,最后还是拿起书本胡乱一读,交差了事。缺乏对笔记有效的整理、归纳和补充,不知道如何用笔记,导致课后复习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原因探究

学生层面:(1)缺乏主动反思的意识。主动反思意识的缺乏对学习影响很大,因为主动意识不强就不能转化为行动,持续的行动才能形成固化的习惯。于是只要老师不干预,学生就不会自我反思,找不出问题的症结,无法有效的调整自己的学法,最后只有希望通过多读、多记来提高自己,学习效果不理想成为必然结果。(2)缺乏主动改进的能力。即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会去反思自己的“记”,可受限于原有的思维和习惯,又缺乏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无法协调“记”与“学”的矛盾,导致“重记轻学”,学习效率低下,却又束手无策。(3)不能正确处理“学”与“记”的矛盾。记课堂笔记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有助于复习记忆,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稳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笔记策略,导致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记笔记上,从而影响了听课,喧宾夺主,使课堂听课效率大打折扣。

教师层面:(1)“重教轻学”的旧思维。九年级社会思品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很多教师为确保教学任务的达成,不敢跳出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智力发展,大容量以及快速切换的ppt,让学生疲于奔命,也就为学生“重教轻学”提供了“温床”。(2)对学生笔记策略指导的缺失。教师对于本学科笔记的功能认知度较高,能强调笔记的重要性,但缺少具体的指导与关注,更谈不上批阅与反馈,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三、干预策略的实践研究

笔者对学生出现“重记轻学”现象的成因深入分析后,根据本学校九年级学生的学情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尝试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1.探寻缘由策略。

(1)关注笔记,深入调查。教师根据批阅学生的课堂笔记所发现的问题,适时开展个别访谈,或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最真实的想法,从中整理出学生走向“重记轻学”的主观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2)关注课堂,深入质疑。课堂是学生记录笔记的主阵地,能搜集到学生记录笔记的方式,处理“学”与“记”关系的第一手资料,为日后有效策略的实施提供前提条件。

2.课前干预策略。

(1)思想动员,模板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做好课堂笔记,处理好“记”与“学”的矛盾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原有的笔记,与优秀的学生笔记作品放在一起加以甄别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笔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应对的策略。

(2)有效预习,心中有底。学生出现“重记轻学”现象,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对书本的不熟悉,不知道该记什么,只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因此,要通过有效的预习,明确本节课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重难点,同时标注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疑难点,从而明确课堂该记什么,也为提升课堂听课效率打下基础。

3.课内高效笔记策略。

(1)划标重点,落实基础。课堂教学源于教材,也必须回归教材。教师要落实的知识点绝大多数已在书本中呈现,学生一般都能找到。教师可通过导学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快速梳理书本的主干知识,并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划标书本重点知识,有效避免学生只顾记笔记,脱离书本的“空中楼阁”式学习。

(2)批注要点,提升理解。让学生在听课中把教师补充或强调的内容、教师成熟的观点,或是自己瞬间的感悟、认识以及观点批注在教材相关内容旁,既熟悉了教材,又落实了基础知识,又节省了大量记录的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把自己在课堂中不清楚的疑难问题标注在书本上,以待课后突破。

4.笔记后置整理策略。

由于课堂内要求学生以划标法和批注法,直接在书本上记录要点知识,划标重要语句及关键词,完成了课本与教学的对接,但总归是零散的、不成体系,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有效利用课堂记录的资源,根据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行知识梳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1)思维导图,构建体系。通过课后梳理、小组交流、汇报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梳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小组团队完成的思维导图,既体现“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理念,又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新课标要求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技能,而思维导图在这一环节优势极大:首先是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只需板书重要的观点和关键词,学生也可以节省很多记笔记的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面;其次是强化了关键词的印象,提升了记忆的效率,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再次是学生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自己绘制思维导图,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重新梳理,是复习巩固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过程,学生不仅要开动脑筋思考知识的层次和布局,在自己动手绘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不再是烦恼。

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听课时间去记笔记,而产生“重记轻学”现象,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记笔记的干预:首先是记下关键词和重要观点,可以在书上和草稿纸上画下简易的知识框架,使用树状结构展开,注意知识的层次结构,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在宏观上对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作简要说明,使學生做到心中有底;其次是把知识间的联系用线条标注,并写明关键词,如不清楚可以标注问好,下课问老师和同学,从而突破构建知识网络的难点。最后是在知识框架中落实具体的知识,切记不能全部照搬书本知识,须把冗长的知识点浓缩为最简化的关键词,既保证了笔记的整洁度,又为课后的复习留下了空间,使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不断尝试从关键词到具体知识的复原过程,大大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突破疑难,及时巩固。以构建的知识体系为载体,通过学生自查或互查的方式检测自我掌握情况,明确重要知识点,并通过体系中的关键词实现对重要知识的回顾,从而实现课堂知识的巩固

如在讲授九年级复习课(法律专题(一))时,设计了以下的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笔记,自我检测,提升笔记的利用效率:

5.发挥笔记的课后效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在课堂学习之后,遗忘也就立马登场,若无有效的干预,掌握的知识必将消失殆尽。此时我们整理的笔记就有着巨大的优势,通过笔记,

六、反思

1.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只需记录关键词和要点,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听课,而随时的记录又驱使学生更加集中警力去听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也就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效率。同时由于学生需要在课后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课,记录关键词和重要观点,比以往听课更认真了。课后讲上课所记录的信息结合课堂的理解,构建思维导图,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可谓是一举多得,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告别“重记轻学”的怪圈。

2.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预先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绘制成思维导图,有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九年级复习课中,由于学科的特性,面临大量的知识点,如何才能快速高效呢?思维导图就是强大的武器。可以在课前发放完整的、空缺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完善思维导图,有利于理清思路,理解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体系,必将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学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孙继民.记笔记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J].外国研究.2004(8)

2.杨昭宁.改进课堂笔记方法的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3.胡进.关于笔记策略的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1(1)

4.陈金芳.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谈如何做历史课堂笔记.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07(5)

5.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2-45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笔记思维导图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失落的一角
我的自然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