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对话描写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

2017-08-21 23:45刘芳
魅力中国 2017年28期
关键词:习作学生

刘芳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800

范例教学法是教育家瓦·根舍提出,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范例”内容进行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此法用以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进行知识迁移,发展所学知识。本文中提到范例为写作范例,在人物对话描写方面具有示范性、典型性的例子。着眼于学生对范例从“赏”到“悟”、从“仿”到“创”的探究训练,致力于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语言表达,从而获得人物对话描写的秘钥。

不少学生的作文,要么无对话,文章显得单调,干瘪,树不起鲜明的人物形象;要么人物对话无特点,格式上更是只会运用“某某说”。本着培养小学生初步掌握人物对话描写的能力,浅谈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在对话描写中的重要性。

一、运用范例,体悟对话提示语位置变换,让习作更具创意。

提示语:就是对话中除了人物所说的话外,具有启示性说明的文字。它不仅是交代谁在说,还交代了人物的动作、语气、语调、外貌等细节。

1.1运用范例,认识提示语的四种位置。

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多次在人物对话教学中特别提到这一点,根据习作需要把对话提示语放在不同的位置,让文章更具跳跃,让习作更具创意,进而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小学课本中对话提示语位置形式主要有四种:①对话提示语在前××说:“ ” ②对话提示语在后“ ”××说 ③对话提示语在中间“ ”××说,“ ” ④无提示语“ ”。对话提示语位置不同,其相应的标点符号也不尽相同。

对话描写习作指导课中,教师可利用典型范例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提示语所处的位置变化。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范例很多。以四年上册《幸福是什么》对话为例。

【孩子们都诧异地互相看着。一个孩子说:“让咱们分头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我往东走。”——提示语在前

“我往西走。”另一个孩子说。——提示语在后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在村子里,我就能弄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提示语在中间】

这语段中的对话描写,恰巧例举了提示语在前、中、后的三种情况,而且提示语简洁明了,对初识提示语位置的教学是个很好的范例。学生能很快地比对从中发现对话形式的不同。

1.2形象命名,识记不同位置的表现形式。

根据小学生记忆的特点,越是直观的事物,越容易被孩子理解并记住。“无提示语”只有话的内容,学生较为容易理解,而另外三种,学生不容易分辨,到了高年级还易混淆,因此,可利用范例引导学生给不同位置的提示语命名。如把對话内容比作货物,对话提示语在前叫“拉车式”;提示语在后为“推车式”;提示语在中间叫 “挑担式”。观察发现此法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印象深刻。

1.3范例引路,学以致用、活用活学、学用相长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德,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告诉我们学习就是要学以致用,活用活学、学用相长,实现从仿写到创意表达。

在认识四种提示语位置及相应符号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从课内外读本中寻找各种形式的对话,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活动既强化新知,又发现对话描写的其他秘钥(如:提示语中可加入动作、神态等),一举多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练笔,学生更有把握,更能多形式多情态的展现人物对话,笔下人物更具个性。也实现了习作从“仿”到“创”的探究训练目的。

二、运用范例,明变换提示语位置的所以然。

朱熹在《论知行》篇中说:“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运用范例进行对话指导,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提示语位置有变,更要明变换的因。运用范例,赏中体悟,探究发现:

2.1对话提示语在前(拉车式),主要强调说话者、语气、神态、动作等。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向导一边走一边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自然之道》

2.2对话提示语在后,如:“ ”××说(推车式),强调人物语言之意,多用于人物接话很快的对话中,也可用于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描写中。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钓鱼的启示》

2.3对话提示语在中间 ,其作用是常用于表示人物在说话中有停顿后,听者才注意说者的有关情况(如说时的语气、神态等),然后又接着听他说话。有时也用来说明说话中间有较长的停顿,或说者故意用这种形式强调人物的前半部分语言或话题有改变、深入等。

⊙“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爸爸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金色的鱼钩》

2.4无提示语,只有引语。读了上文明白说者是谁,或不需要点明说话者而只懂得大致就行,这时经常采用省略提示语的作法。这样安排,使行文简洁明快。

这三种情形可使用无提示语。第一种独语式。如《穷人》中桑娜等待丈夫归来时的自言自语。第二种二人对话式。前面一两句的对话描写后,读者能知晓说话者就可省略提示语,但话语必须在二人交换,如《学会看病》《慈母情深》中关于母子的对话。有时由于对话双方,接话快,说者明显,无需提示语。如:小姑娘正与营业员余晨欣砍价。“5块8!”“这么贵,便宜一点?”“这一本可是卖得最好的,最后一本5块。”“4块!”……小姑娘与营业员砍价时,你一言我一语,句句相接,说者明显,可不用提示语。第三种众口式: 描写要体现多人说话,表现场面嘈杂,热闹。例:老师微笑着问道:“同学们,母亲节用什么方式最能表达对妈妈的爱?”同学们七嘴八舌:“送礼物!”“帮洗脚!”“考好成绩!”……注意:人多嘴杂时,只要选择两到三句有代表性的话语即可,然后加上省略号。

参考文献:

[1].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2].陈威惠中.《小学儿童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08月

猜你喜欢
习作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
习作展示
习作展示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