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国外音乐教育学知识图谱研究

2017-08-31 10:48刘丹宁
戏剧之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教育学可视化领域

刘丹宁

(苏州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新世纪国外音乐教育学知识图谱研究

刘丹宁

(苏州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本文利用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Ⅲ对从Web of Science中下载的2000-2016年间以“Music Education”为主题发表的619条来源文献,绘制出了新世纪国外音乐教育学领域的知识图谱,并从关键词、作者、主要国家(地区)和主要机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等多角度对五大国外音乐教育专业期刊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及提取有用信息,以探查国外音乐教育学领域研究的关键节点文献和研究演进轨迹,揭示并讨论此项研究的国家分布情况和该领域研究热点。该研究能了解及把握国外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概貌、脉络及态势,对于我国学者研究中国音乐教育学具有启发意义,对于建设及繁荣我国现代音乐教育也具有现实意义。

CiteSpaceⅢ;国外音乐教育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一、引言

音乐教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实践及其理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贯穿于音乐教育全过程,主要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目的,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新型产物。[1]研究音乐教育学对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音乐教育学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作用于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之上;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指导作用。[2]我国音乐教育学发展至新世纪,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逐渐凸显出音乐教育缺乏中国特色和服务精神、学校教授的专业音乐知识不能充分服务于社会工作岗位、音乐教育师资培养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等问题。相较中国而言,在当前全球性教育改革潮流中,国外音乐教育均有可观的变化与发展。比如,20世纪初美国发布了《豪斯赖特宣言》,体现了美国新世纪音乐教育的观念与行动趋势;俄罗斯、英国等国相继制定了因地制宜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和课程纲要,强调了音乐兴趣和音乐审美的培养,发展出具有特色的音乐教育学科;日本作为亚洲发达国家之一,走出了一条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音乐教育道路。了解及把握国外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概貌、脉络及态势,对于我国学者研究中国音乐教育学具有启发意义,对于建设及繁荣我国现代音乐教育也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了解及把握国外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概貌、脉络及态势呢?这通常需要阅读分析该领域大量的期刊论文及文献资料。然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难较为全面且快速地对浩瀚的文献资料进行把控和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计算机进行科学的文献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作可视化呈现,这不仅比人为统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使得分析结果更直观可用。

新世纪最重要的革命是信息全球化,现如今,信息可视化在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掀起了研究热潮,研究方向涉及图书情报学、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众多研究人员从定量角度对不同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归纳总结。[3]在The Information Visualizer、Hyperbolie Browser等国内外可视化分析工具中,CiteSpaceⅢ是已知的在各领域受到青睐的分析工具,它是“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4]

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是该软件的核心理论之一,也被称为科学知识图谱。通过CiteSpaceⅢ软件可进行一系列学科理论分析,得到相关领域的高频度、凸显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等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因此引用该软件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某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

同样对于国外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也可以利用知识图谱从关键词、作者、研究前沿等多角度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理清国外音乐教育学领域研究的关键节点文献和研究演进轨迹,探查热点问题与前沿领域,为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参考。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研究国外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概貌、发展历史、研究热点及前沿等的文献较少,而且可视化分析模式在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区别于以往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纯理论研究,笔者将借助由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博士应用Java软件开发的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Ⅲ,基于已发表“Music education”这一主题论文最多的五种国外音乐教育期刊文献数据,通过数据可视化分析,来展示国外音乐教育学的核心结构、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及研究提供借鉴经验。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以“Music Education”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可得到研究这一主题的所有期刊论文。为了得出更为准确、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本文将选择国外音乐教育学领域高频发表这一主题论文的五大期刊里的文献作为该研究的运行数据,这五大期刊分别是MUSIC EDUCATION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与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首先下载Web of ScienceTM中上述期刊内主题词为“musiceducation”的数据,包括作者、标题、来源出版物、摘要、参考文献等,时间选择“全部”, 数据截止到2016年3月12日,共可得到619条数据。其次在CitespaceⅢ中运行该数据,时间限定为2000-2016年。分析新世纪国外音乐教育学发展重点和特点的步骤和思路,第一,通过对高频度、凸显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的相关共词的分析和聚类,以初步了解新世纪国外音乐教育学近十六年来的研究概貌以及研究重点、热点和前沿;第二,通过国家与研究机构的对比分析,以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学中贡献较为突出的国家和高校,同时了解哪些国家和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内走在了世界前端;第三,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关键知识节点,以对新世纪近十六年来的音乐教育学发展进行细化分析。

(一)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CitespaceⅢ主要运行以年来区分的数据,通过对与高频度和高中心度相关共词的分析和聚类,能够更清楚地反映某一学科发展的概貌。因此我们在软件中按下述步骤进行相关操作。

将上述数据导入CitespaceⅢ,并进行相关参数设置:设置“Time Slicing”为“2000—2016”,以一年为一个时间切片,“Term Source”选择“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和“Keywords Plus”,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Selection Criteria”选择“Top 30 per slice”,阈值全选择(2,2,20)(分别表示在前、中、后三个时间分区中设定引数量(C)、共引频次(CC)和共引系数(CCV)三个层次的阈值)。运行软件后可得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关键节点和关键词表,如图1和表1所示。

图1 音乐教育学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2000-2016年国外音乐教育学高频度、凸显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表

关键词频次高说明该关键词相关研究较多,可作为判断研究热点的依据之一;凸显词则是领域研究兴趣变化的体现,也是判断研究前沿的重要依据;中心性值高,则说明该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高,可显示出该领域的结构和动态本质。而研究热点是某一时期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多篇论文所探究的科学问题和专题。[5]图谱中的圆形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圆圈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一般而言,频次、凸显词和中心性是相互依存的,需要通过这三个重要因素结合分析、研究和判断领域的发展趋势。

结合图1和表1,不难发现,除了数据收集时使用的关键词“music education”“education”“music”外,“student”频次最高,这是21世纪音乐教育的核心概念,反映了教育事业始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个观点也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追踪检索得证,比如Sheri E. Jaffurs于2004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国际音乐教育》杂志)上发表的《The Impact of Informal Music Learning Practices in the Classroom, or How I Learned How to Teach from a Garage Band》一文,他从21世纪音乐研究热点之一“popular music”——流行音乐出发,以调查学生音乐学习并组建摇滚乐队的能力为例,发现了一种名为“counter mechanisms of dominance inherent”的以学生为主导动机(motivation)的音乐学习模式,通过该项实验反映非正式的音乐实践经验和课堂环境调整的必要性,以更广泛的角度帮助教师建立更为多样化的音乐学习方案。

除此以外,Performance(表现力)、 Teachers(教师)、Achievement(成绩)、Curriculum(课程)、Children(儿童)高频关键词说明了音乐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以及课程设计在音乐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这些高频关键词也能在相关文献的追踪检索中得到验证,比如Andrea Creech于2010年在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音乐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的《Learning a musical instrument: the case for parental support》一文,通过器乐教学实例——小提琴学习的定量调查,明确地阐述了家长、儿童和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即parentpupil-teacher三人小组经过交互学习类型加强学习结果(learning outcomes),完成儿童享受音乐(enjoy)、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个人对音乐课程的满意度(affective response)的音乐学习过程,在促进良好的师生teacherpupil间融洽关系的同时,使二者互相学习、进步,另外还提到了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尤其是家庭音乐学习氛围对儿童音乐学习影响的重要性。

表1中“Music education”以频度91、凸显值3.10、中心性0.21所显现出的高分值,反映出新世纪国外音乐教育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仍然围绕着“education”展开;“Teacher-education”以3.35的分值高居凸显词之首,可以看出教师教育是新世纪教育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要贡献之一,教育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教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与此相关的“teacher”(频度26,中心性0.17)、“education”(频度88,中心性0.16)也具有较高的分值,说明教师教育是本世纪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着眼点。学生作为音乐教育的施教主体,受关注程度日渐提高。

同样作为新世纪音乐教育学研究热点之一,有关于学生的关键词在频度和中心性方面也有着较高分值,如students(频度53,中心性0.22),另外children(频度19)可同students作为音乐教育的受教育者归为一类。课程标准Curriculum与感知力Perceptions作为拥有相同高频度(22)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关键点。从国外各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能看出,各国基于音乐教育的普及和不断改革,均较为重视学生在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的能力,即听力(listening skills)、动脑(brain)、领悟(experiences)能力,充分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与创造音乐,用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和陶冶学生,以达到审美体验、获得对音乐的感知力,有益于社会交际能力(social skills)的培养。

音乐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听觉能力及欣赏能力,发展学生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与能力,启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现。随着音乐教育旨在提高学生 综合能力,表现力作为新世纪研究热点和前沿迅速突起。“Performance”显示出较高的频度(35)和中心性(0.33)。关于“music education”的研究经过不断改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果(achievement)”在表1中也有所显现,具有较高的频度(23),这表明音乐教育成果分析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利用CitespaceⅢ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可将以上音乐教育学研究中的关键词聚成十大类,并通过分析整理,进一步将十大类划分为以下五个研究领域。

1.教师(teacher)的自我知觉(perception)。国际上师资培养都比较重视教育实习的设计与实施,实习教师在实习阶段,通过观察、试教、对话与总结等教育情景可逐步建构个人的教学知能,在教学中形成对自身专业的锻炼和成长。SD.Holtrop在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6)上曾经发表文章《Individualization Starts at Home》,针对教师知觉提出自己的看法,即教师对角色的知觉若无改变,即使接触新的教学法,也无法达到成功的教学。因此教师既然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就要通过内在反省、判断、统整、选择和组织等心理活动后建构出的认知和表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负责。[6]

2.合唱(choral singing)与听力训练(listening)。合唱不仅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还要求声部之间旋律上的和谐,它作为音乐演出形式之一,具有投资少、普及性强、参与面广和意义大的特点,因此通过开展合唱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其音乐教育体系中就将合唱作为教学方法的基础理念,以促进童声合唱教学的发展。

音乐学习过程是“听”与“唱(奏)”的结合,其中,唱(奏)是音乐的外在表达形式,听是对音乐的内在体会,是基础,也是获得音乐感受的有效途径,因此音乐听力的基本训练是获得音乐感受的最重要手段,通过音阶练习、模唱、构唱、音程、和弦和旋律等分阶段练习,可辅助学习者理解音乐,这也是国际上乐理授课的普遍教育模式。

3.学习者音乐学习和演奏的态度(attitudes)。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在观念的转变下,各国除了相关音乐院校有计划的、系统全面的专业音乐教育外,社会音乐、家庭音乐教育、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等覆盖面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为音乐学习提供了便利,体现出新世纪音乐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重视性。

4.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perception)。谢列金斯卡亚认为,内部听觉是一种“听觉表象”,与“内心创造完美旋律”有关,这种内部音响是听觉器官长期在外部音响影响下积累的音乐素材和形象,通过大脑对旧有音乐形象加工再改造,完成的新的音响形象的心理现象音乐感知能力是理解音乐的前提,均可在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和知识教学中进行培养并获得。另外,学习基本阅历、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知识,对于学生逐步掌握音乐语言,增强音乐感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现象描述分析学(phenomenography)。现象描述分析学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瑞典的教育研究中,近三十年来迅速发展,并在欧洲和北美广泛运用于各种教育观念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哲学的研究方法,以表征现象的特征以及梵音现象本质的因素,通过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解决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以哲学的角度高度指导音乐教育活动,客观论证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这足以说明21世纪音乐教育逐渐走上正轨。

(三)音乐教育学领域研究的主要国家(地区)与研究机构。在了解上述音乐教育学前沿热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研究音乐教育学的主要国家(地区)和主要研究机构,可以直观把握新世纪全球音乐教育研究全景。

设置“Time Slicing”为“2000-2016”,时间分区为一年,“Term Source”选择全部,“Term Type”选择“None Phrases”, 在“Node Types” 中选择“Country”。 运 行CitespaceⅢ后得到各国(地区)关于音乐教育学发文频次,将频次大于10的视为对音乐教育学较为关注的国家和地区,见表2。

表2 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国家(地区)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是对音乐教育学最为关注的国家,其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次是英国和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地区也较为关注音乐教育学研究,发文量居全球第四,加拿大、葡萄牙、瑞典、芬兰以及挪威紧随其后,但差距不大。另外可以看出,北欧地区对于音乐教育学较为重视。

将“Node Types”设置为“Institution”,运行CitespaceⅢ,得到音乐教育学发文频次在10次以上的研究机构,见表3。

表3 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机构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同伦敦大学、莫纳什大学在音乐教育学研究机构中占较重要的地位。1993年,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以培养出色的音乐教育家及艺术工作者为目的开设了文学硕士课程,之后随着香港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需求大增,学院在师资、规模方面都有所扩展,在学术研究、音乐心理及社会学等音乐教育学范畴均具有良好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

由十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大学联邦——伦敦大学,各学院之间有着明确的学术分工和研究领域。其中英国音乐理论研究所Institute of Musical Research (IMR)是由伦敦大学总部委派的伦敦大学高等研究院负责其主要的行政管理工作。这种研究型学院不同与其他独立管理的大学型学院,其日常教学任务较少,不招收本科学生,主要以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及其他相关部门所交代的研究任务为主,因此成为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前沿力量。[7]

莫纳什大学作为澳洲八大名校(Group of Eight)的盟校成员之一,以高品质教学、学术研究和高就业率著称。不仅综合实力名列前茅,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密集研究型大学,与全球科研领域和高校紧密合作,在多国设立分校、研究中心的同时,还与北美、欧洲、亚洲及非洲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结为联盟。根据201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显示,莫纳什大学跻身于教育学科世界第16位,足见学校雄厚的教育实力。莫纳什大学在授课型研究生教育课程方面下设17个主要专业,其中之一就是Music Education(音乐教育),由此反映音乐教育学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四)以2010—2015年音乐教育学热点前沿发展分析为例。表4展示的是2010—2015年音乐教育学高频率关键词,如果将这6年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大致可以分为音乐教育行为研究时期(2010—2011年)、音乐教育多元化研究时期(2012—2013年)以及音乐教育专业化研究时期(2014—2015年)。

在音乐教育行为研究时期,音乐教育在之前的初级研究基础上从比中小学音乐更高一级的高中音乐教育出发,更深层次化探讨公共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通过高中生的能动性、授课形式、教育环境、教育制度等方面对学生音乐学习做出评判。这一方面,中国音乐教育学改革及研究起到表率作用,期间Music therapy(音乐治疗)成为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风向标。

音乐教育多元化研究时期,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这一时期音乐教育学研究更倾向于大学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模式从一对多逐渐转变为一对一,反映音乐教学趋向专业化和理论化,需要教师以更严谨、更专业的水平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反过来,学生要更用心去记忆所学知识,充分展现音乐学习才能。学校较为重视学生作为社会角色进入音乐教师岗位,因此安排实习科目通过实地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教学技巧,学以致用,利用实习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社会,这有利于改变学生在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学知识不能很好服务于社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尴尬处境。

音乐教育专业化研究时期,研究对象主要是公立音乐学校的学生,这类人群与普通受音乐教育的大学生相比,有更高的音乐天分和音乐学习能力,能够将师生间的音乐学习效率更大化。此外,该时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音乐教育研究更为专业化和信息合作化。个案研究成为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主流,通过具体案例阐述音乐教育学的发展方向,具有更高的说服力和研究意义。二是信息合作与交流日渐成为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渠道,各方面合作意识增强,不再拘泥于学校间小规模的音乐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也是近些年常有的。这种思想、形式的转变体现音乐教育学研究被人们所接受、认同。

音乐教育学热点研究在近些年还呈现出高级教育化(higher education)、多元化(multiculturalism)、专业化(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研究个体化(case study)以及机构间合作等特点。另外,信息化教育(technology)成为音乐教育学新的趋势,它最终服务社会、融入社会(socialization)。比如J Waldron于2013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发表的《YouTube, Fanvids, Forums, Vlogs and Blogs: Informal Music Learning in a Convergent on- and Offline Music Community》一文,以在线音乐——班卓琴的据点社区为研究个体,通过论坛帖子、电子邮件、聊天室对话等形式超链接到YouTube和其他互联网音乐平台交流学习资源。该文章作为网络人类学领域的一项研究,不仅强调了音乐教育线上和线下在认识上的区别,同时为我们研究新世纪国外音乐教育新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表4 2010—2015年音乐教育学高频率关键词

Attentiveness(注意力)Action research(行为研究)Teacher corners(教师角)Disabilities(残疾人)Patternership(伙伴关系)Symphonyorchestra(交响乐团)Learning environment(学习环境)Music therapy(音乐治疗)Principals perspective(主要观点)Practicum(实习科目)Community(社会团体)Television(电视)Institutional culture(制度文化)Music listening(音乐听力)Aptitude(学习能力)Elementary music education(基础音乐教育)Patterns(模式)Conservatoire students(公立音乐学校学生)Commonality(公共)Listening skills(听力能力)College students(大学生)Oneto-one teaching(一对一教学)General music(综合音乐)Change(改变)

三、结语

本文从定量角度对国外音乐教育学领域的期刊文献资料进行了多角度的可视化分析和归纳总结,即利用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Ⅲ对从Web of Science中下载的2000—2016年间以“music education”为主题发表的619条来源文献,绘制出了新世纪国外音乐教育学领域的知识图谱,并从关键词、作者、主要国家(地区)和主要机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等多角度对五大国外音乐教育专业期刊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取有用信息。通过对该领域知识图谱的细化分析,我们能够理清该领域研究的关键节点文献和研究演进轨迹,并揭示出该研究的国家分布情况和该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因此有利于研究学者了解及把握国外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概貌、脉络及态势。我们直观地发现,音乐教育学领域研究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中国在这方面研究具有重大潜力,应当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进行相应的音乐教育学改革与研究。

[1]马达,陈雅先.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展望[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12).

[2]魏煌.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J].人民音乐,1992(04).

[3][5]郝世博,朱学芳,朱光,李刚.国内外信息可视化研究的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14).

[4]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 2015(02).

[6]马达,陈雅先.外国音乐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03).

[7]http://baike.so.com/doc/5411573-5649685.html

G42

A

1007-0125(2017)15-0131-05

刘丹宁(1994-),女,汉族,青海省西宁市人,苏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教育学可视化领域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领域·对峙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