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山走笔

2017-08-31 12:29冷碧,蔡平波,毛豆
中国西部 2017年7期
关键词:留人

他留山走笔

亲近他留山,并从亲近中来了解他留山和他留人,是我多年的夙愿。终于有一天,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走进了他留山,走近了他留人。我用直率之性与坦诚之心拥抱了他留山给予我的温暖与温情。

传承八百年的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

永胜珐琅银器,又称“掐丝珐琅彩”,其实就是景泰蓝的一个品种。景泰蓝是在13世纪元朝时期才从云南传到北京,盛于明朝景泰年间,又多用蓝色珐琅釉料,因此得名。由于北京景泰蓝是一种铜胎掐丝技术和珐琅釉彩相结合的工艺品,因此也称“铜胎掐丝珐琅”,而永胜珐琅银器则称“银胎掐丝珐琅”。

小锤敲打出的艺术人生

每当提到银器加工,所有的银匠师傅都与小锤有着不解之缘,凡是打手镯、做戒指、加工长命锁,甚至是做大件的茶壶、酒具、花瓶等复杂的工艺品,都离不开要用小铁锤来敲打。因此,对于银匠师傅来说,小锤就如同平常人吃饭使用的筷子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衣食工具。

探考永胜灵源石刻观音像

由于观音像十分珍贵,“最着灵感,远近印送,殆无虚日”(乾隆《永北府志·古迹》),自明朝初年以来,就己被称作“永北观音”,名闻省内外,现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世人对这幅像的真赝及镌刻年代颇多歧义。

禅意深蕴灵源箐

出滇西北永胜县城东,不足五里,便至一山,林木繁密,鸟鸣啁啾,其形如玉壶,谓之壶山。与邻山对峙而得一箐,箐深十丈有余,建有楼阁数座,因其内有唐吴道子手迹摹刻的观音像,该箐得名观音箐,世为高氏土司之家庙。

文·图/王人天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在古代的时候,由于远离中原,常年战事不断,或是外族入侵,或是发生地方武装叛乱,朝廷派军征讨总不能绝患,为了有效地巩固边防,自宋元之后,朝廷就实行充军和派军边屯,特别是到了明朝,边屯军民之众更是前所未有,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边屯文化。

永胜地处云南西北部,素有“滇西北粮仓”“鱼米之乡”之誉,自然便成了军屯的重要之地。据《大理古侠书钞》记载:洪武十五年,云南初定,云南土著居民,多为土著三十八部民裔,汉人多是元时迁入,多为商贾,来自于川、陕、湖、广,回族人、蒙古人皆是忽必烈的入滇随军之后代子孙,洪武知滇人性野,非强制不可,诏户部取苏、浙上户四万五千家以不恭罪,军办八万余迁云南。于十七年,分批入滇与屯户拨地为屯民,按屯分配办籍,隶属千户长和百户长,男子逢卯操练,遇事操戈,分以田地,自营家室。从那以后,永胜程海就成了边屯军民的乐土,边屯文化一直在这里发展、延伸,影响着万世子孙,程海也就成了边屯文化的一颗遗珠。

①新鲜的甘蔗

②边屯程海

边屯曾经守候的程海湖

接到边屯文化研究院的通知,邀请我以其研究员的身份前往参加边屯文化理论培训班学习,于是就来到了丽江永胜的程海。

车越过金沙江,穿过三川盆地,将近中午的时候抵达一个小镇,经介绍,我才知道已经进入程海地界,此处便是程海镇。小镇上早市人群密集,卖鱼卖甘蔗的人很多,分排两旁。是呀,靠着大湖,怎能没有卖鱼的呢?我从车窗中望出去,鱼市排成长排,大盆中的鱼游得正欢,偶尔有人伸手进盆捞鱼,盆中的鱼就活蹦乱跳起来,溅了捞鱼人一脸的水。看到此情此景,我止不住笑了起来。他们说这里的鱼是湖中的淡水鱼,全是野生的,味道鲜美得很。正说着,车在前方停了下来。我们下车,只见许多村民在屋檐下将甘蔗铺在门板上出售。这些甘蔗顶着新鲜的嫩叶,根脚尚带着新鲜的泥土,像是刚从地里砍来的,新鲜极了。我抬头看了看卖蔗人,发现女人都喜欢顶着头巾加戴帽子,不像我们那地方的人,顶了头巾就不戴帽,戴帽就不顶头巾,何况近些年顶头巾的已极为少见,戴布帽的也少了,大多戴凉帽,在这里突然见到顶头巾戴帽子的人,居然有种久违的乡村熟悉感袭来,让我回想起儿童时代的乡村。

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谁知同行的朋友却说:“还早呢。现在到的是程海的北面,开会培训的地方在程海的南面,尚有二十多公里。”于是在小镇上用餐,稍事休息。但是,此时我还看不到程海湖。吃了饭后,上车,继续前进,车转了好几个弯,行了些路程,我方见到蓝色宽广的程海湖。湖水清澈,但是深蓝色远远出乎我的预料。说起湖,我也见过好多个,然水有这么蓝却是未曾见。后来我才知道,程海湖的蓝色是因为湖中盛产螺旋藻(也叫蓝藻)的缘故。在世界上,天然生长螺旋藻的湖有三大湖泊,一个是墨西哥的坦克斯可可湖,一个是非洲的乍得湖,再一个就是云南永胜的程海湖了。程海湖是滇西的第二大淡水湖。湖中由于天然生长螺旋藻,而使水由清澈变成深蓝,并散发出特殊香味,当地人叫“香水面”,学术名叫“水华”。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达50%以上,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维生素B12和胡萝卜素等,于是,程海湖赢得了“蓝色聚宝盆”的称号。

据边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世明先生介绍,该湖南北长24.98千米,东西宽5.205千米,湖泊面积为77.2平方千米。

我们顺着湖的西岸山脚公路前进。虽是冬天,在这里却能见到许多鲜花,宛如春天,譬如火焰木和五色梅等,火焰木树形高大,顶端开着大而红艳艳的花朵,五色梅则一株上开出无数种不同颜色的花。另外,在公路旁,我还发现这里的仙人掌特别高,像灌木一样长到两人多高,直立成丛。这些不能不令我想到古代在这里屯垦的军人,据李世明先生和胡继惠教授介绍,边屯军民初来时环湖居住,屯垦劳作,我想那些花卉的引进一定和他们有关,譬如五色梅就原产于南美巴西等地,后来引进栽培逐渐成为野生花卉。

到达程海南岸已是下午,稍事休息后我就拎着相机下到湖边去拍风景。

湖边长着一些桉树和蓖麻树。我沿着小路围湖寻找视角,在这里感受蓝色湖面的特有魅力。“银海含山色,渔舟傍石峨;晚来最高处,相对发狂歌”,只见蓝色水面波光潋滟,远处烟波浩渺,渔船点点,村舍若明若暗隐显湖两侧,真是一幅美好画卷。再近些,可以看到许多野鸭成群结队浮游于湖面,偶有一两只展翅拍打或沿湖面迅疾掠过,成为湖之弦上波音,当然若是受到惊扰,那群野鸭就会成群飞起,然后又落到远处。

③五色梅

④溪归程海

就在这时,我发现一头水牛正在湖岸安静地吃着水草,我不想惊动它,悄悄地转到上边离它稍近的树丛旁拍照。我想:一头水牛高大地立在湖岸,以后面深蓝、波光潋滟而又烟波浩渺的水面作为背景,特别是这里曾是边屯的重要之地,那一定是一个很好的画面。我寻找着视角,没曾想那头牛发现了我,它抬起头来,不惊慌,不逃避,而是很配合地紧盯着我,仿佛一个人站在那里配合我照相。瞬时,我惊呆了。稍顿,我赶忙拿起相机,一连拍了数张,作为农耕余韵保存,因为现在用牛耕地已在逐渐减少,大多已经机械化,而牛成了餐馆的肉食。这头牛看我的眼神似有千言万语。

①边屯文化博物馆

②关羽根雕

边屯文化博物馆

培训班将近结束,最后一天是采风。

我们来到程海镇凤羽村委会毛家湾北湾村,2011年建造的边屯文化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抬头,“云南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几个大字行草字体,赫然印在房子二楼正中,楼前墙体上挂着几块牌子,“云南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字样的牌子挂在右边,左边则是“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和“永胜边屯文化研究会”两块竖匾。

踏上台阶,我们首先见到正面的墙上有边屯文化浮雕,浮雕刻画了边屯军人征战与垦荒的场景,举锄奋力挖地和挑粮互市栩栩如生,一个很大的板斗盛着五谷的浮雕正置雕塑中央,从内涵上诠释着边屯文化。右边墙上则是军屯和商屯的浮雕,刻画准确而形象,艺术造诣很高。据秦正业馆长介绍,边屯文化博物馆共分七个展厅,分别是序厅、边屯云南、云南明清历史文化名人、永胜非遗记忆、翰墨丹青话边屯、北胜洲与澜沧卫、沧阳春秋,每个展厅以一个主题为主导对边屯文化进行展示。

边屯就是实边屯垦和戍边屯垦,是历代中央或地方为开发边疆、确保边疆稳定安宁而采取的移民屯垦或驻兵戍守屯垦的策略,由此影响而带动民间自发性移民

再往前行,湖的南岸有沙滩、沼泽和草地,丰盛的水草长满沼泽和荒野,有一些白鹅在水旁的草地上觅食,远远看去,成一长排型,白色的羽毛和曲颈高昂的头颅,形似天鹅,富有诗意。另外还有山羊和黄牛,让我想不到的是那些放养的黄牛居然很多,就像畜牧场放养的一般,数百头散落在白云蓝天下的草地上,牛在蓝天和蓝色的湖水背景前毛越发显得红了。许多打渔的船就停在湖岸,我走近去看,渔网一捆一捆地躺在船中,船身则漆成红色。所有的这一切都与古代的边屯有关,因为屯垦才使边屯文化流传下来,吃苦耐劳的思想一直流传在蓝色的程海,并在这里发扬光大。屯垦。云南边屯发萌先秦、行于汉晋,续唐宋,深入在元朝,兴盛顶峰是明清时期。我看到一个大型根雕竖在墙边,乃是三国名将关羽竖刀站立姿势,威武雄壮,气势非凡,韵味无穷。据秦馆长介绍:此根雕乃是一个艺术家在建馆之时赠送的。因我也喜欢根雕,曾经亲自制作过,止不住就细细打量《关羽根雕》,发现其艺术品味极高,造诣深厚,确是一件非常难得的珍品。在这里还有一样非常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屯田碑。屯田碑上记述着“屯田碑记”四个大字和一些屯垦内容,极其罕见,该碑于2014年4月21日在永胜县三川镇翠湖龙潭村发现,并于当日收藏进边屯文化博物馆,但原基座已失,现基座是后来补制的,此碑有着重大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云南边屯使大量内地人口进入云南、定居云南,使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工艺)、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云南,形成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杂居融合,内地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的局面,从而推动云南经济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云南边屯展厅中看到勐遮甸军民官印和历史上内地进入云南的道路路线图,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清溪道、石门道、博南道、安南道、邕州道等是进入云南的主要道路,历史上曾经是内地人口迁徙或充军进入云南的必经之路。

③屯田碑

④韶山毛氏族谱

边屯追忆:毛泽东祖先纪念园

从边屯文化博物馆出来,向右转,行走二三十米,就来到“光明广场”。广场中央矗立一座伟人毛泽东同等身高的站立铜像,据介绍这座铜像是由湖南湘潭市委政府在2011年12月26日边屯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时赠送的。该铜像背向凤凰山,面朝东方,基座上刻有“光明在前”四个大字。我放眼看去,主席手握书卷,昂首挺胸站立,气宇轩昂,目视东方,伟人风采在绿树白云的衬托下熠熠生辉,他坚定的目光告诉后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广场的南面是一楼一底的庭院,正中两根方柱之间一道大门,大门上方书写着赵浩如题写的“毛泽东祖先纪念园”几个行书大字,进去就是毛太华展馆。六百多年前,明朝在云南实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在北胜(今永胜)设立澜沧卫,出生于江西吉州龙城的毛太华在元末明初时外出避乱辗转来到永胜,就地应招从军,屯戍凤羽村,官至百户长,娶当地少数民族女子王氏为妻,生了四个儿子,后因军工内调,带着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到了湘乡,留下二子清二、三子清三继承军户,《韶山毛氏族谱》记载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凤羽村毛家湾发现的毛清二(毛用)碑文相互印证,确定了毛太华为两地毛氏同祖。据介绍,原来本不知道毛家湾是毛泽东祖先军屯地,还是他的女儿女婿李讷、王景清夫妇来云南寻根才知道,那是1997年4月18日的事情。展馆内还悬挂着中国毛氏世系图多块以及历代毛氏名人,譬如毛宝、毛遂等,我们大家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成语,这个毛遂就是永胜的毛遂了,乃是毛氏第二十二代祖先,战国时人。另外还有一张“毛泽东世家迁徙路线图”,从这张图上,我们对毛泽东的祖先是如何迁徙的一目了然。

我们从毛太华馆后门出去,是一个四合院,左边是永胜毛氏源流馆,对面是韶山毛氏源流馆,右面则是毛泽东个人故事馆。毛泽东个人故事馆陈列着毛泽东从幼年至去世前(包括他和亲人、看望乡亲)的各种照片,另外还有他的著作、像章以及深夜尚在窗内点着马灯工作的雕塑。整个馆丰富多彩,史料详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①东岳庙

边屯古建筑:东岳庙与瑞光寺

出了毛家湾后,我们就直接前往程海湖南岸的清水古镇。

清水古镇又名清邑、清水驿、清邑街,现属期纳镇清水村委会,全村有1126户4390余人,且大部分为汉族。

我们到达清水古镇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将近四点了,西斜的阳光照射着村庄,显得和谐安详。我们看到这里大部分的房子都显得古旧,而且气派,具有着鲜明的中原文化特征,难怪这里曾一村出了四进士,分别是刘慥、黄恩锡、杨嵘、黄耀枢,他们都是文进士,可见文化之发达。清水镇是边屯文化具有着代表性的地方,可以说清水古镇就是边屯文化的一个缩影,那些四角天井很明显地体现着汉文化在边疆的发展和传承。

清水镇之所以叫清水驿,就是因为明永乐二年(1404年)云南布政使司在澜沧卫设驿站时在此设立清水驿,派中原南下的大军屯兵于农守疆拓土,明天启《滇志》载:“澜沧卫驿站马七匹,系高土官目把应当,本州给马料十四石、禀粮二十石、禀米小菜共银十二两二钱二分。清水驿站马七匹,系永宁、北胜、蒗蕖、阿高三土官目把应当,本州给马料十四石、禀粮麦十石、禀米小菜共银九两一钱一分。”明朝顾炎武《肇域志·云南志》、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和周季风《云南志》等史书都有对清水驿的记载并专作解释。边屯文化的发展促成了这里的昌盛,也形成了今天重点保护的文物。

我们从村间公路向左转,进入一块平整的水泥场子中,展眼一看,一座巍峨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门楼立于眼前,这就是著名的东岳庙了,牌坊古旧,“高瞻泰岳”四个大字镶嵌在正中。东岳庙首建于泰山,乃是为封禅而产生的,供奉东岳大帝,后来在全国各地有所传承和兴建,之所以出现在云南丽江,其实是边屯文化在云南的影响而产生的,该建筑群落(东岳庙)已于200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说到这里,我得说说清水古镇所得荣誉:继清水古镇建筑群(东岳庙)之后,2010年以袁家宗祠、阮家宗祠为主的5座明代建筑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清水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评为全国首批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2014年2月,清水村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评选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我看了看墙上的文物保护牌和古建筑群简介,才知这个建筑群修建于明清时期,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包括东岳庙、关帝庙、瑞光寺、牌坊、藏经楼、客厢房等。东岳庙的对面就是古戏楼,是供过去庙会演戏的地方,戏楼有飞檐,楼上楼下两层,门窗镂花。

就在这时,有人喊:“走了,去看瑞光寺。”

我们返回村间公路,向南行约50米向左转,便见到了瑞光寺。

瑞光寺的建筑不高,如同过去的粮仓一般,但是突出的是檐口精湛的斗拱雕花,多块木头镶嵌,据说全部使用榫卯穿斗而成。传说斗拱靠西面一组曾在文革时期被当时的领导令一个木匠拆卸下来,但小木匠不敢损毁,因为他认为这的确是古人的精妙艺术,就将斗拱收藏起来,待文革过后才重新组装。虽然在拆卸时候,小木匠一一做过记录,但是怎也装不成原样,何况在拆卸时由于榫眼扣得精妙难以拆卸被锯了一角,致使成为后世永远的遗憾。进入该寺,我们看到整座寺庙均是木架穿斗式结构构成,少有灰尘,传说瑞光寺地下埋有一颗“避尘珠”,所以一年四季不染尘埃。当然这只是传说,我们并不能相信。瑞光寺正中靠内的板壁上绘有数张壁画,尚清晰可见,内容为佛道神像,传说为清朝初期所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③精妙的斗拱雕花

在程海培训参观的几天,让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边屯文化源远流长,值得让我们挖掘和发扬光大,程海和程海湖畔所遗存的这些文化是中原文化在边疆的生根,是边屯所遗留下的明珠。(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毛豆)

文/冷 碧 图/蔡平波

亲近他留山,并从亲近中来了解他留山和他留人,是我多年的夙愿。终于有一天,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走进了他留山,走近了他留人。我用直率之性与坦诚之心拥抱了他留山给予我的温暖与温情。我坚守着初衷,将心中的每一次感动以及每一丝感悟袅出,使之固定于雪白的纸上,成为动听的抒情诗行,并变成铅字,感染或是影响我的家人、亲戚、朋友以及身边的人群,让大家前往他留山去感受神秘的他留文化,挪出一些时间,哪怕是一天也可,人到心到,去见证彝汉融合的古墓碑林、去了解奇异的婚俗、去见识民居建筑及宗教文化,还有民间文学艺术等。

他留山,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发现。

脱去昨日还在包裹着身体的臃肿衣着,穿上春天的色彩,我们逆他留河而行。梨花压倒一切,纵情铺张着它的洁白。那沿村的路道两旁,以及房前屋后,一株株梨树像一个个白发银须的老人,全都在惊蛰之后争夺春分行将莅临的队列,点厾着山村的闲情雅致,书写着山村热闹与和谐。桃、李、杏,花之激情已经坐果,将青涩藏于枝条叶下,为夏季疯长的到来,日添夜增着一分可见的硕大与厚重。一阵山风,从春天的发际荡过,弥散的不止是山野泛绿,还有脚下的河流,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天天肥美起来。

远山朦胧在黛色之中,近山的灌木丛生气勃勃,碎米花这里一丛,那里一簇,竞相开放。唯有冬枯的蒿草还守着孤寂苦等春雨,在乍暖还寒的山风中摇曳着。

①他留城堡遗址风光

堂屋:祭祀先人的圣地

沿双河二村石板路寻古,我走进了他留人家的蓝氏祖屋。我与主家交谈,得知该祖屋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历经14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然保存较为完好,实属不易。据同行采风的文友介绍,最早修建的一所古屋是陈学开家的祖屋,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营山村陈有福家的祖屋,建于光绪初年;玉水寨王朝金家有两所祖屋,一所建于1918年,一所建于1898年。上述的和未述的几家祖屋,现仅存正房,其余均已改变或面目全非。

蓝氏祖屋为标准的四合院,四面皆为一式三间的两层楼房,每房长3丈6尺,院坝也呈3丈6尺的正方形,用方石块铺成。四幢房子的拐角处各有两间平房,分别作厨房、客房、厩房、储物间。除大天井外,四角平房处各有一个小天井,俗称四合五天井。从大天井到小天井,各有一道小门。大门向南开,南面一幢房中间一间为大门过道。

②他留山最老的一座四合院

③在坑床上招待客人

正房堂屋板壁上雕刻的图案是童子献寿、乌鸦戏青蛙、马鹿摇金铃、玉兔衔灵芝、喜登梅枝等,每种图案是左右对称的两幅。堂门上方刻的是双鹿朝阳,珠嘴的雕刻为鹰。两侧山墙须弥座石上镌刻鸳鸯戏水、耕牛向月。屋檐下一线山墙画山水、花草等,工艺精湛细腻,实属古艺术之精品。

作为彝族支系的他留人,将汉式土木结构建筑的稳重、牢固、美观大方与经济实用等移之山区,聘请汉族和他留匠人与技工前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既保留汉式建筑的最大特征,又不失自身民族的个性特色,告别以往简陋的土掌房、木楞房、黄板房,走进低楼正四合。他们是彝族支系中学习汉文化的典范,也是善于借鉴并加以利用的典范。

闭上眼睛,我在想象他留人的聪慧与果敢……

堂屋是他留人人家的家祠,是家庭圣地,只有逢年过节、家中办喜事、祭日或办丧事时才可进入,平时都是堂门紧锁,外界之人不可轻易接近。

给予他人最大的尊敬与尊重,他人会回赠真诚的信赖。我真挚与坦诚请求,获以允许。我怀揣敬畏之心,被主人引进了堂屋。他留人堂屋的神秘,展现在我的眼前——堂屋正中是神龛,神龛下置一张条长神桌,桌上置香炉、花瓶,桌内装有纸钱和香条,供祭祀祈祷之用。神龛内置“天地国亲师神位”,右附“招财童子”,左附“进宝郎君”,联有:“金炉香烟供祖先,玉瓶花烛敬天地”“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百岁发”等。再在右侧列灶神、土地神牌位,左侧列祖宗牌位。上述是现今他留人人家堂屋陈设,与他留山汉族基本一致。而土生土长的他留人的方式是:堂屋正中以左低右高的形式设有三个神龛,即钉于墙上的两根木桩托一木板,依次供奉由近及远的三代祖先。若超过三代,则取下最远的一代祖先牌位,神龛上的牌位由左向右上移。

在堂屋,面对肃静与肃穆,我是尘世一凡夫俗子。神龛之下有神明,我会摒弃贪欲,让身心真正沉静下来,坦然面对炎黄祖辈们一统传承的遗风——携小养老,躬耕以食,攻读明智。

火塘:安放生生不息的家族之火

他留山,一丛丛报春花在早春的沟渠潮湿的泥土上灿烂着,用纤痩细小的花朵挪动着岁月前行,饱满壮实着来年繁衍生息的一粒粒籽实。砍一堆栗柴置于墙角还原炕床火种的不断,让我拾起手中之笔,叙一叙他留火塘文化。

他留人的堂屋一侧是炕房,我们称之厨房。炕房大半面积被一张三方抵墙的炕床占据,床高半米有余,用粗实的圆木作架,架上平铺若干木杆并用稀泥涂刷平整,床面铺篾笆折,再铺草席或羊毛毡,其后方和左右做床,空出中前沿做火塘。火塘用石板铺平,上支砌锅桩石或铁三角即可。火塘与楼顶之间吊一块稍大于火塘的方形篾笆,一来挡火烟,二来熏晾食材。篾笆正中用绳子系一木钩,用来挂吊锅煮饭或挂壶烧水之用。炕床下空着,不放置任何东西,目的只为隔潮。

炕床前近半间屋子,一墙上挂竹篾编织的碗盏箩、筷笆箩,下面放置炊具和水桶、石凿水缸等物,留足炕沿空地供儿媳和女儿们烧饭弄菜,服侍家人或是客人。对于炕床而言,只有老人、小孩、男人们和客人才可在其盘脚围坐火塘,不习惯盘脚的客人可坐草墩,边烤油茶边聊家常,用烤洋芋或烤他留粑粑(饵块)下茶。在夜间铺开被褥,便是老人寝息之所。若有客人到来,亦作客人寝息之所。

在炕床左上角墙上,挖有一个一尺见方约五寸深的洞,供奉着主家祖先神龛,神龛中有三根松枝或者是三张野竹壳,表示上溯三代先人灵位,还有三只栗木碗、三把用杜鹃木制的木杯及三把木勺,用来敬酒、敬茶和敬汤。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的早上进行祭祀,以此供奉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万事大吉大利。

我作为第一次进入他留山的汉人,也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他留人家的厚道与热情。我脱鞋落坐在炕床火塘一侧的草墩上,有目的地向主人讨教了一些关于火塘文化的问题。归结主人阐述,火塘功能是取饮、取暖、照明、保存火种;文化内涵涉猎饮食起居、接物待客、思想交流、家训传承等等,其内容相当丰富。“量大福大,福大家大”是对他留人家的真切写照。

①姑娘房里的故事

②姑娘房里的故事

青春棚:浪漫奔放的情爱世界

他留山没有寂寞,山岗、村庄在傍晚涂满云霞,鹰隼用影子孤独地滑翔。我站在村头,想象他留河水的烂漫,一只粉蝶,在花蕊中安详睡去……回望村子临夜的“青春棚”,把年轻人彻夜的梦展开与延伸。我是汉民之子,在现实中与他留“青春棚”无缘,只能听他留老人碎片式数说他们曾经在“青春棚”里里外外的恋情及今天维系的婚姻家庭。我悉心听讲,用心解读“双系对偶”之奇异婚俗。

他留人的婚姻是自由恋爱、自由选择、自由结合。既是一夫一妻制,却又以婚前性自由为其特点,表现形式是“棚子”,即女子住棚子,男子串棚子。他留青年男女初恋伊始,首先要进行洗礼,换装。洗礼换装年龄随时代发展有所变化,最初,女孩子在月经初潮之后,后来改为十六岁,如今推迟到法定婚育年龄。男子洗礼换装一般在二十岁左右,以具备社交能力为基准。

姑娘的洗礼换装仪式,通常由她的母亲来完成。母亲为女儿洗澡换装,先梳头,将原来的一条辫子用红头绳分扎成两条,将原来戴的绣花筒帽改为黑色盖头布。黑色盖头布36块才能合成一块,即每一块1尺8寸宽,3尺长,一头绣有花边,另一头折成3寸宽的折子,一块一块叠起来。戴时折子一头在前,花边一头在后,用两根红带子扎起来。再将姑娘原来穿的白衣白裙换成蓝衣黑裙,并教给女儿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与异性相处与注意事项,选择情侣标准,婚后如何持家等等。

男青年的洗礼由兄长或堂兄,或者叔叔来完成。先洗澡、理发、修面,再换一身新装。上身着自制的火草麻布多皱,右边开领,胸襟式,银纽扣上衣。包头布用一块6尺黑布,一破两片,两头绣有花边,内包一条白毛巾。换完装,面对堂屋祖先牌位焚三柱香,磕三个响头,聆听兄长教诲一番,意为告别少年,步入成人阶段,可开始社交活动,亦可向女性领域进发了。

青年男女洗礼换装之后,便可开始“过七关”。所谓“过七关”,实际上就是青年男女正式与异性结交之前的“培训”与“实习”过程,先交七个异性。“过七关”实际情况如何?那是蚂蚁在石旮旯磕头,只有天才知道。若想进一步解读其内涵,恐怕只能细细品读本土作家木祥的《“青春棚”—— 云南他留人的情爱叙事曲》和简良开先生编著的《神秘的他留人》了。

过了七关,女子就可住棚,男子就可串棚。

棚子统称青春棚,又叫姑娘棚。名为棚,实际上是一个家庭中最讲究的房子。女子到了婚育年龄,父母就在院子大门旁或院内为女儿搭一间棚子,一做闺房,二做婚恋场所,即让女儿在棚内接待男朋友,完成整个婚恋过程。

青春棚室内装饰美观宜人,与姑娘的爱美心理与居住小环境相得益彰。陈设却很简单,就一张床,一口姑娘用的木制“百宝箱”,再无其他什物。因男女相处、谈情说爱主要在床上。门修得矮小和窄一些,但牢固可靠。门的一侧留个小土洞,一寸见方,来串门的小伙子不用敲门不用喊,只要用棒子捅进小洞,与“约定”相吻合的棒子,就被姑娘拉进,姑娘就会打开房门,否则,姑娘就会反推出棒子,意示让串棚之人退出。

一间青春棚,要用几年,十几年,乃至几代人。奶奶当年用过的,如今孙女辈粉刷一新后继续使用。一旦一对青年男女情投意合,恋爱关系确定下来,订了终身,这个男子从此不论寒来暑往,每晚必到,夜夜坚守,不再光顾别的棚子,别的男子也就不再来打扰了。而一旦女方怀孕,生儿育女,男方就得请媒人上女方家提亲,确定娶妻日期,履行明媒正娶手续。他留人,未婚先育是常事,不以为奇。女子一旦与男子成婚,嫁出去,这间青春棚也就完成了它的一次历史使命。

岁月流逝,青春棚依存,奇异与魅力照旧,双系对偶的罗曼史还在进行。“青春棚”,是他留青年男女情爱的纽带。置身星光灿灿的他留山,让我想起了《康定情歌》,我默默祝愿:男欢女爱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③在田间对歌的男女

古墓群:寄托着一方水土的不灭之魂

他留山古墓群,“汉文化的包装,他留人的内涵”,向天、向地、向世人诠释着彝汉的交往与融合的历史。其墓雕与碑文,是一种历史符号,隐含着历史之谜,等待后人去考证、去破解、去评说。

他留人送葬,有烦琐的仪式,但无悲痛与忧伤:篝火熊熊,葫芦笙吹动着死者向天国进发的脚步与身影;火药枪响后,口弦弹奏着生者在追寻时代的爱恋与欢愉。生者以感恩之心剥离腰间的纹银,诚聘工匠雕刻支砌坟茔,一是告慰亡灵安息,二是告诫子孙不可忘却根本;死者以身躯化为泥土之方式,守望着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枯荣与变迁,魂出窍游离天宇,庇佑着子孙万代吉祥、安康与幸福。

在六德傈僳族乡境内的他留山区总面积的150平方公里,其中双河、营山、玉水3个村委会之间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都有他留人的古墓群,共有13000余座,构成一片碑林,令人叹为观止。据碑文记载,古墓群时间跨度长达370余年,即明朝万历至民国中后期。古墓群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据我所知,其规模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是为数不多的一处。据了解,在他留支宗山茔区已清点登记在册的古墓有6340余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2500座,残破倒塌的3840余座,有碑文的占45%。

墓群面向西南,多为他留九个姓氏中的陈、海、蓝、王四姓坟墓,以包石冢为主。墓碑由碑框、碑额、碑座、边柱、供台等部件组成,分一字碑和进深碑两种,通高均在1.5米以上,宽不少于1.5米。墓碑基座由麒麟石居中前,两侧有鹿马石、花草石和平盘石,中间空出部分为供台。供台两侧又由碑柱和八字石组成,内有镌刻墓志的文堂石和内柱,正中是碑心,上方是半圆形的大帽石和长方形的平坂石二帽,碑额为前倾长方形,一般刻有二个字或四个字,试如“永久”“千古”“其祥”“宏开大地”“百世流芳”“ 长发其详”之类,半圆形大帽边框镌刻图案多为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双鹤对拜或莲花龙、蝙蝠龙、壁虎龙等,中央圆球标志图案多为太阳、月亮、珠宝等或阴阳鱼,或篆刻的“福”“ 寿”字。碑框有单框和内框两种,方柱体凿磨得比较光滑而平整。内框文堂石刻有墓志,多为颂词。碑柱和八字石上刻有吉祥语或墓葬风水联。墓联有内联外联各一副,联为五言,或六言、七言、八言联。试如“既得山水秀,更荫子孙贤”“祖德流芳远,先根世泽长”“鱼水千年合,文兰百世昌”“奕叶莲芳秀,孙枝继后长”“左右寿山昭富贵,面前绿水拱荣华”“寿城美哉千秋在,荣基强乎万古庆”“一灵直性随鹤飞,百代香烟逐日生”之类。外联镌刻于外柱或八字石上,内联镌刻于内柱上,全为楷书,字体清秀遒劲。

①姑娘房里的故事

②姑娘房里的故事

③墓碑上的石狮造型

⑥葬礼上的唱经

⑦做祭祀用的粑粑

④墓碑上的石狮造型

⑤墓碑上的石狮造型

据简良开先生编著的《神秘的他留人》载:“基座石上的麒麟姿态各异,几乎找不出同一形态的两个麒麟,除个别为玉带、莲花、双狮戏球外,都是麒麟,体现出浓烈的麒麟文化氛围。”

古墓群中,多为一夫一妻并列碑,又称双碑并列座,间有三碑并列座。墓碑样式随时间推移进行着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致、从单一到系统的演化。《神秘的他留人》一书中,将墓碑建造时间以墓碑造型和镌刻艺术划分成五个阶段。即明末清初为第一阶段,古墓都是一人一座的单碑,造型及格式简单;康熙三十年到雍正年间为第二阶段,古墓虽为单碑,但造型及格式趋好,基座石刻为虎、狼、鹿、马、鹰等图案;乾隆年间为第三阶段,古墓大都为双碑并列,墓碑造型丰满,完整美观;道光年间为第四阶段,除双碑并列,有一夫二妻合穴的三碑并列座,大多墓碑以小巧精致为特点;光绪至民国年间为第五阶段,墓碑近、现代色彩浓郁,造型、格式汉化透彻。

碑林看似紊乱,但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阳光穿过那些松、柏、栗木或稀或密,或高或低的枝叶,把白热之光稀疏地抛洒在一座座坟茔之上,我看见那碑石上的文字在苏醒、在跳跃中述说着斗转星移间的生生不息,镌刻的图案在舒展、在鲜活中生动着一方水土上的不灭之魂。(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毛豆)

猜你喜欢
留人
论国有企业如何做好选人、用人、留人
培养高素质农民还要做好“留人”功课
构建留人的组织文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用人与留人的有效策略
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用人与留人策略
关于获取企业核心资源的探索和思考
引才难留人难 西部高校如何突围
加强企业员工职业素质培训探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汉中:科主任的“留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