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礼取代了心之后

2017-09-01 15:56何善蒙
当代贵州 2017年32期
关键词:浙江大学荀子孟子

当礼取代了心之后

何善蒙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民间宗教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礼和心的不同,其实也就是内在和外在的差异。礼是诉诸于外在的限制,而心是内在的规范。

儒家的主要精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传统。这种传统从价值上看,确立的是道德的最高地位;从现实来看,强调的是人心的自我发现。

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对于仁的坚持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这样才是道德理想的实现。但是,可能因为这样的方式过于理想化、高蹈化,对于现实的人来说,其实是很难做到的。这个问题孔子当年也是意识到的,“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因为就算是像颜回这样的资质,也只能做到三个月不违仁,更何况一般人呢?

这样一来,儒家的道德理想所具有的理想化层面也非常明显。无怪乎朱熹后来感慨,儒家一直倡导仁义道德,而仁义道德事实上两千多年以来,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当然,作为一种价值理想而言,能否实现并不能最终决定这种理想崇高程度,更何况理想的不可实现性恰恰是它最为强大的引导力所在。

对个体而言,具有强大引导力的理想是必须的。“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个体可以在理想所构建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但是,就现实而言,则很难以仅凭一种理想的方式来维系,毕竟现实中的问题,终究需要有现实的方式来解决。

在儒家的现实主义建构中,荀子占据了上风。荀子与孔孟的最大差别在于,孔孟的理想主义色彩更为浓厚,而在荀子那里,他希望能够通过儒家来实现一条现实有效的治国路径。

在荀子的设计中,他首先把人的内在优越性—基于天生的道德属性消解掉,将人性确立为动物性。也就是说,在现实欲望面前,人并没有优于动物的品性(在孟子那里,人之为人就是人在欲望面前能够以天生的道德的禀赋来规范、限制自己)。

那么人怎么能够按照道德来生活呢?在荀子看来,唯一的方式就是以礼仪法度来规范、限制人的行为,使得人的行为在被约束的事实中,最后合乎社会规范的要求。在荀子的理路上,现实的制度规范都可以得到非常妥善的安排。因此,我们通常把荀子称为儒家的现实主义。

荀子的现实主义,主要是立足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是用现实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从而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实规范。在这个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礼,而非心(如孟子一般)。

在孟子那里,由心而呈现出人的道德属性,而在荀子这里则由礼而凸显出人的动物本能。礼和心的不同,其实也就是内在和外在的差异。礼是诉诸于外在的限制,而心是内在的规范。

孔子对于德和礼的问题的解决,其实是希望能够从德的自律性之中彰显出人性的伟大,从而确立其道德理想。荀子在这里的改变,从儒家的思想层面来看,实际上是一种倒退,即从道德的品性退缩到了动物的本能。但是,这样的改变,从儒家的历史分析,是必须的,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够在解决现实的层面,提出儒家的独特的实践形态。这一点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从某种意义来说,后来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形成以及维系,都是在这个意义上实现的。

但是,对于儒学的精神价值来说,这是一个大的退缩。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心被掩盖在外在的制度之中,不再占据主导的地位。由此,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主流,心的价值和力量被淹没在了礼的种种规范之中,从而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制度。心的活力不再,循规蹈矩成为最为恰当的选择。这种情形的改变,则要到了北宋之后。

(责任编辑 / 李坤)

猜你喜欢
浙江大学荀子孟子
第四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磨刀不误砍柴工
经典语录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Perspective of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知识小词条
大学生陪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