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贫困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研究

2017-09-01 12:10张梅洁叶立文
未来英才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积极作用心理问题

张梅洁+叶立文

摘要:贫困学生的问题最终由于物质贫困而造成的精神贫困问题。大多数贫困学生在没有基本学习,生活条件和身体和心理伤害严重的情况下,感到学业的困难,和生活的无奈。他们有一些苦苦地挣扎在打工挣钱与保障上课时间的矛盾中。有一些由于家里经济过度紧张,从而引发面对生活的身心焦虑感……面对未来,他们迷茫悲观、彷徨无助,感到前途没有光明,压力无所释放。[1]由此而引发了他们对社会的一些看法,个别无法徘解自己情绪的学生采取了以自杀或伤、杀人等形式来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惨案。本文研究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的成因,从而研究了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辅导员;积极作用

一、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

1、抑郁、孤僻心理。我国高等学校大多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学生,其校园里学生们来自各自不同的省份。他们的生活背景具有差异很大。有的来自非常富裕的家庭,有的则来自非常贫穷的家庭。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内凸显。中国高校大多为全国招生,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他们有人贫困到没有走出过家里的那个山沟沟,有人富裕到挥金如土。而他们在于其他同学进行交往时,他们往往有意回避与同学在物质方面的接触。长此下去,他们便自己孤立了自己。[2]另外,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农村的相对落后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贫困生在交往过程中受到同学的歧视、嘲笑,则其自尊心、自信心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从而产生外界的排斥。长时间下来,这些贫困生就产生了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

2、虚荣、嫉妒心理。少数贫困生自身贫因,但却不愿别人知道,他们好攀比、讲究穿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用一身名牌、大把花钱来掩饰贫穷的出身。他们不愿别人把“贫困”二字与自己联系起来。这种现实与期冀之间的差异,严重损害了其自尊心。从而为了保持自尊心而更加的虚荣。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社会、对他们的不满,由此而产生嫉妒心理。他们长期生存于这种扭曲、变形的心理中,很容易陷入了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3]

3、悲观、厌烦以及焦虚心理。受社会风气影响,很多贫困学生把贫穷当做一种耻辱。他们深陷在这种痛苦之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厌学、厌弃生活的现象。这样一来又导致考试受挫,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甚至因此悲观、厌世。有一位因贫困导致心理问题的男生,有做过几份兼职的经历,他当过推销员、服务员、清洁工,做过家教。他说他不能再让父母为他出学费,他要自己挣钱。问起他如何处理打工与学业的关系,他很焦虑地说:“打工真的很影响学习。我学的是计算机应用。课程很紧,我必须安排好平时的时间。有时打工很苦很累,我还得抓紧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复习功课。我不能把学业落下,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令很多贫困生无法释怀的事情是打工与学业的矛盾。无论是勤工俭学还是在外打工,都会或多或少耽误课程。這种落下功课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贫困更令人难受。

4、人际关系敏感。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较少“寻求工具和社会性支持”,也不常用“心理与行为解脱”的应对方式。[4]换言之,他们不常与他人交流或从朋友那儿寻求支持和安慰,也不善于通过娱乐或其他活动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表现出较高的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倾向。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适当的娱乐和放松是缓冲压力,是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之原因

对于造成高校贫困生孤僻、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个大的方面:

1、外在原因。

(1)经济困难。高等学校的贫困生的来源主要包括乡村以及城镇。父母下岗、无固定收入家庭,还有一小部分是单亲和突发事件而造成贫困的学生。造成家庭经济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差异,还是国家教育投入和帮扶系统,都对乡村家庭的贫穷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城镇人口的贫富差距加剧。其二,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不足以满足现实需求。其三,助因政策尚不完善。一方面,未实现对贫困学生的全面覆盖。另一方面,这些制度却也存在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需要填写各种表格,到不同的部门,手续繁琐;由于有不少同学对国家助学贷款了解甚少,因而不敢进行申请;勤工俭学的报酬常常不能及时发放,有些资助政策住往只解决物质问题,而难以真正解决存在于心理上的困惑等等。[5]

(2)家庭责任的负担。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贫困生能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往往需要得到其家庭成员甚至众多亲属的援助。在“知恩图报”的心理指引下,高校贫困生往往把“努力学习、争取好的前途”视为改变现状、回报家人的唯一方式。此外,贫困生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高校就读期间,他们除了要设法改善经济条件,满足自己的学习、生活所需,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承担着为其兄弟姐妹负担学费和生活费的重任。这对于具有巨大学业压力以及社会经验几乎为零的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而言,是其肩膀上非常沉重的负担。

(3)学习压力的加重。由于高等院校经济困难的学生必然拥有经济条件非常差、收入水平很低的家庭。这些家庭或者是父母下岗,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或者是仅由一方父母抚养,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或者是遭遇过重大的自然灾害或者意外,而使收入大幅度减少的家庭等等。其接受的教育水平和学习条件相对落后,学习资源相对缺乏。在进入高校之后,和其他来自城市的同学相比,贫困生的学习起点相对比较低,知识素养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加上贫困生往往需要争取较好的学习成绩以获取奖学金,维系自己的生活所需。这就造成了这一群体的学生学习压力十分沉重。另外,大学期间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之前的“输入式”转变为了“自主式”,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有限,大部分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这就需要这些同学通过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获取这些学习资源较为困难。[6]

(4)人际交往的闲惑。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住环境的改变较大,贫困生容易产生与周围环境难以融合的挫败感。由于这种心态的影响,在处理人际交往的问题上,他们会产生诸多的困惑和障碍。一方面,他们忙于应对学业的压力和生活的负担,缺乏充足的时间和同学沟通交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和消费习惯的限制,他们也缺乏人际交住所需要的经济基础。就使得贫困生这一群体往往比较封闭和孤立,与老帅和同学的距离较远。

2、内在原因。

(1)自我认同受挫。自我认同指的是能够理智地接受自己,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认同感。高校贫困生往往来自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在考入大学以前,他们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有着比较高的自我认同,常常是同龄人中的姣姣者。进入高校之后,由于和来自城市的学生相比,贫困生以往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加之全新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影响,自我认同的程度会有所下降。在这一过程中,贫困生会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对前途和发展方向的迷茫等问题。产生较重的心理压力,进而引发郁闷、焦虑等情绪。[7]

(2)封闭心理的形成。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后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自尊心强,较为敏感,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赏。对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而言,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心理特征。但是由于贫困生的家庭条件所限,加之目前对其的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贫闲学生的家庭情况等隐私保护不利。造成他们在所处的环境中,处于“被资助”、“被关注”的位置,往住使贫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促使封闭心理形成。自我封闭是相当大一部分贫闲生非常明显的特征。在与人交住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往往比较敏感,对自己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采取回避的态度。对于他人的帮助存在戒备的心理。

(3)心理调控的缺失。高校贫困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经济方面,这也是他们倾注最大精力去解决的问题。然而,对于自身心理状况的调控,往往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其他同学相比,贫困学生内于经济状况差、内心相对封闭、交际范围不广等原因,往往习惯于隐藏内心的感受。当出现心理问题时,缺乏有效疏导的渠道。尽管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心理援助和帮扶。但内于这一群体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尊和自卑交织的心理特征,高校心理扶贫工作往往难以深入展开。

三、辅导员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1、深入沟通,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沟通是建立信任的桥梁。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所有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都来自于他们过度的自我封闭。当不良情绪滋生时,没有得到有效疏导和纠正。这就要求广大的辅导员以真诚、平等的心态去接触和关心贫困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以逐步建立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打开学生封闭的心房,及时解决他们面对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2、关注细节,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落实到细节中来。在对其进行帮扶的同时,尽量保护贫困生的家庭状况等隐私,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避免造成无意的伤害。针对这一群体学生较为敏感,同薄心强的特点,辅导员要真心帮助,注意方法,维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贫因生迫切需要经济上的援助。但是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时,要出自真心,莫在贫困生的自尊心上贴金。只有为他们办实事、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空间和生活环境,帮困工作才能取得应有的功效。[8]

3、因势利导的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针对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学校和广大辅导员應当加强对他们的励志教育,即“扶贫先扶志”。帮助贫困生正确地看待暂时的困难。使其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与其他人平等的追求卓越、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4、德育先行,培养贫困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应当在生活中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正确地看待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他们建立对自身和未来的信心。辅导员要对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动态及时了解,并采用各种手段及时化解贫困生的各种心理危机。辆导员要通过各种手段位贫团生认识到,坚韧的品质是用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贫穷,不是自身弱点,更不是缺点。一个人要成才不能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上,更要表现在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知识上。要帮助贫困生进一步培养和树立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珍惜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关心和帮扶,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努力回馈,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5、有效帮扶,关注贫困生各个阶段的需求。最后,辅导员最为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其应当在贫困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阶段关注其需求和感受。在入校之初,帮助他们尽快调整心态,适应全新的环境;在学习方面,全新的环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弥补自身在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在生活方面,关注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切实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就业方面,鼓励他们放宽眼界,脚踏实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用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努力改变贫困的现状。

四、结语

教育要以人为本.应从关爱这个社会上的每个个体开始。让社会的温暖、公平的阳光教育和转化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因心理扭曲而采取的报复社会的行为。更好的将大学生培养成才,回馈国家、社会。面对当今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国家已经研究和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在高校中也通过建立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或对贫困生进行各种费用的减免等,对缓解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起了一定作用,对社会、学校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特殊性,需要辅导员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应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以皖西学院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实践研究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1(05):33-35.

[2] 王亚平.甘肃高校贫困生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5):9-10.

[3] 李春莉,刘蓓蓓,杨少文.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引导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51-153.

[4] 刘芳,周山东.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突破点[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108-109.

[5] 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 健全机制 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6):84-90.

[6] 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1):98-101.

[7] 张华,季良靖.浅析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11-113.

[8] 曾九江,叶金辉.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对特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17-19.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积极作用心理问题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