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覆盖条件下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研究

2017-09-01 06:10刘颖
财会学习 2017年15期
关键词:全覆盖审计大数据

刘颖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数据技术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使传统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必将催生审计工作模式的创新。文章以审计全覆盖为背景,论述了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数据式审计工作模式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大数据;审计模式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迅速地成为了当前社会各界争相追捧的热门话题。数据量越大,数据组成越复杂,挖掘数据的价值将越大,这就是大数据越来越成为研究和实践焦点的重要原因,政府部门也毫不例外。2015年12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要求审计机关按照協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同时,建立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以此来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

二、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大数据,顾名思义是一种结合信息技术,依据需求差异,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技术形态。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将“大数据”描述为:“大小超过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数据式审计模式是随着会计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技术的运用而产生的,并且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审计环境和审计工作方式。审计的载体不再局限于数字和账本,而是延伸到被审计单位完整的信息系统及其存储在系统中的底层数据,这一点对于国家审计来说则尤为

突出。

(一)数据式审计模式使审计作业流程产生改变。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作为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切人点,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进行初步评价,通过数据的采集、转换形成中间表,同时,运用SQL语句、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审计模型,进行数据分析,重点把握,精确延伸,进一步实现审计目标。

(二)数据式审计模式带来审计思维的变革。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所有数据,建立起从整体到局部、整体到整体的审计思维方式,这既可以避免带来的审计抽样风险,又可以避免局部样本折射出的问题不能代表全部的风险。

三、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的实践应用

目前,我们国家关于数据式审计工作模式仍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但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推广与借鉴,如关于工商行政性收费中的企业注册费收入的完整性问题,关于证券公司佣金收入是否设置账外“小金库”的问题,以及审计署自2002年开始建设的“金审工程”等。本文将结合工商行政性收费中非正常收取企业注册登记费问题,对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以工商行政性收费中的企业注册登记费为例,通过企业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大数据审计模式,发现是否存在非正常收取企业注册登记费等情况,由此确定审计的重点。

步骤1:分析确定审计的目标

在审计实施前,审计人员需要采集工商行政性收费系统中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以业务系统中的企业注册登记数作为基础数据,计算出应收注册费数额,并与财务系统中的实收注册费数额进行对比,通过二者差额来确定审计的重点。

步骤2:构建审计模型

审计人员在掌握工商行政性收费系统中的企业注册登记数、应收注册费数额、实收注册费数额三套数据的基础之上,利用SQL语句构建企业注册费审计模型。即非正常收取企业注册登记费的数额是应收注册费数额与实收注册费数额二者之间的差额。

步骤3:建立审计中间表

审计人员通过基础数据的采集、审计模型的构建,通过编制程序建立符合审计人员需要的审计中间表,为审计人员下一步进行数据技术分析提供基础。

步骤4:进行审计数据分析

审计人员采用信息技术,总体分析工商行政性收费中企业注册登记费收取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对于非正常收取企业注册登记费的数额较大的部分,列入审计的重点,剖析其违规的原因。

另外,我们国家目前正在逐步实施的“金审工程”,也是为了应对信息化的冲击,而进行的一项长期规划。金审工程采取“预算跟踪与联网核查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审计大数据中心、审计模拟仿真实验室和审计综合服务支持系统,发展国家审计信息系统,提升审计决策指挥、审计质量控制、数据共享、数据分析等能力。

四、研究设想与展望

通过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今新的环境、新的技术正在向传统审计模式与审计思维发起挑战。然而,个人观点认为,审计全覆盖条件下的数据式审计模式,不仅仅是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而是应该具有系统化思维,将审计视为一个微观系统,将其置于信息化环境下,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平台,借鉴知识库、数据分析和信息系统等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模型构建、系统开发等方法,根据我国会计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同的审计目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实践需要的信息化路径审计模式。同时,完善数据式审计模式的顶层设计,进行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模式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开发工作,从信息化审计路径设计、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数据分析以及审计智能化系统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审计理念、模式与技术方面的全面创新,进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这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Jackson,Russell A. Big data [J].Internal Auditor, 2013,70(1):24-38.

[2]James, Robert M. Some aspects of a governmental audit [J].Accounting Review,1951, 26(3):347-351.

[3] Kenthapadi Krishnaram,Mishra Nina, Nissim Kobbi. Denials leak information: Simulatable auditing[J]. Journal of Computer & System Sciences,2013,79(8):1322-1340.

[4] 石爱中,孙俭 . 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 . 审计研究,2005(4):3-6.

[5] 秦荣生 .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 [J]. 审计研究,2014(6)23-28.

[6] 陈伟 . 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机遇、挑战与方法 [J]. 计算机科学,2016(1):8-13.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全覆盖审计大数据
省属高校内部控制全覆盖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