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选育终成正果!王卫民携手海大选育团头鲂新品种“华海1号”,生长提速20%

2017-09-03 10:35当代水产陈莉莉微信公众号tsfish
当代水产 2017年6期
关键词:华中农业大学海大卫民

■ 《当代水产》陈莉莉 文/图 [ 微信公众号:tsfish ]

10年选育终成正果!王卫民携手海大选育团头鲂新品种“华海1号”,生长提速20%

■ 《当代水产》陈莉莉 文/图 [ 微信公众号:tsfish ]

王卫民,男,博士,华中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教育经历,1984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亚洲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工作经历,自1984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毕业留校后一直在该单位工作,1984年助教,1992年讲师,1997年副教授,2002年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增养殖,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开发利用,水产动物新品种选育,水产动物分子遗传与多样性,以及水产动物基因组学等研究。主要兼职,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国务院第七届水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农业部淡水生物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水产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淡水渔业》等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地方、国际合作等课题60多项,鉴定项目8项,获奖项目6项,获授权专利8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著作3部。已培养硕士毕业生31名,博士毕业生19名(其中国外留学生4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4人,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人。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武昌鱼不仅仅是华中一个普通淡水养殖品种,更是湖北美食的一张名片。许多人对武昌鱼味道的鲜美赞不绝口,却并不知道它的学名叫“团头鲂”。

1955年华中农学院水产系第一任系主任易伯鲁教授在湖北梁子湖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发现并命名“团头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一个鱼类种名。

作为我国主要淡水鱼类之一,团头鲂的分布范围却很窄,其中以湖北梁子湖所产团头鲂最负盛名。这样一个高知名度的水产品种,如果没有人工养殖与品种选育,就不可能上得了普通老百姓的餐桌。

在易伯鲁的影响下,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先后有多位专家教授专注于对团头鲂产业发展的研究,包括其人工养殖技术、遗传选育、病害防控、饲料营养、基因组资源发掘等方面。

然而,新品种的选育之路是何其漫长与艰难。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院长王卫民带着他的团队一干就是10年。

十年磨一剑。2017年4月,这个历经10年选育的新品种正式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品种名字——“华海1号”。2017年5月16日,团头鲂“华海1号”推介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当代水产》记者专访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水产育种界的专家王卫民,在访谈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学术科研工作者对研究工作的执著和满腔热情,还有一份将选育工作进行到底的决心。

搜集原种是基础,通过亲子鉴定选出优良家系

《当代水产》:众所周知,武昌鱼不仅是湖北的一张名片,也是华中农大水产学院的一张名片,水产品种那么多,王院长您为什么会对团头鲂情有独钟,可否说说您与这条鱼的渊源?

王卫民:2008年,国家大宗淡水鱼体系要我来做团头鲂的育种,之前零散也做一些研究,有机会接触到它,包括养殖户的调查,跟着杨干荣老师做团头鲂原种场申报与建设,但那时候非常分散,也不集中。真正的集中是从2008年体系一直到现在,因为有了稳定的经费支持,至今差不多快10年了。

《当代水产》: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选育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展开团头鲂的选育的,具体用的什么方法?

王卫民:从2008年正式开始。我们采取家系选育,并结合亲子鉴定。亲子鉴定的好处就是不需要那么多池塘,逐个家系来养。把所有的家系养到一个塘里,然后从中挑选,将挑选出来的鱼进行亲子鉴定,看哪个家系比较好,比如生长、体型、抗逆这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当代水产》:选育一条鱼,原种很重要,为了选育出优良性状的团头鲂,就必须获得原种,可否介绍下您这边的团头鲂原种都是从哪些地方获得的?

王卫民:团头鲂分布很窄,就在长江的中游,从宜昌到湖口这段。我们从三种湖泊中获得:淤泥湖、梁子湖、鄱阳湖。长江中的团头鲂其实数量并不多。我曾经运100万长江的水花来养,养出来发现符合的很少,团头鲂只有4条,所以长江中数量很少,难得获得一定数量的原种。

保种3处防止育种材料损失,新品种长速提高20%

《当代水产》:从最初的选育到华海1号正式选育成功,这期间,您和您的团队都做了哪些工作,是否有遇到困难,最终又是如何克服的?

王卫民:首先是收集亲本,把几个地方的原种收集起来。然后进行评估,评估鱼的遗传多样性,评估完以后再确定育种方案,定好以后按照我们的设计方案,一步一步来进行选育。

选育没有碰到太大的问题,因为团头鲂比较好养。但选种的风险比较大,鱼可能会因为外界某些原因导致全部死光。所以为了规避风险,我们就分了几个地方育种。我们最早是在鄂州的武昌鱼原种场,设一个点。后来海大集团在团风建了育种基地,我们也设点在这里。另外海大集团在海南定安买了一个场养殖罗非鱼,我们有把一部分鱼放到那里。我们在这三个地方都有苗种。

去年,我们遭遇了最大的问题是,当时整个湖北下雨很大,基本把在团风的3万多条F4亲本全部冲走了,鱼都跑长江去了。还有很多F1、F2、F3以及一些原种也都遗失了。

幸好其它地方有备份。今年在做品种推广的时候,就是用海南的,因为海南有备份。如果全部放在一个地方育种,那我们将近10年的选育时间都白费了。我在鄂州基地,武昌鱼原种场保留了几百条原种,所以没有很大的影响。

《当代水产》:您选育的新品种华海一号和普通的团头鲂在性状上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王卫民:第一是生长速度,比没有选育的生长要快一些。在选育过程中,海大集团在湖北、江苏有打标记,与本地的作比较,发现新品种华海一号的生长速度超过了10%。如果是选育成熟的品种,生长速度能快20%左右。

第二是体型好看。选育的比没选的体型和样子要好看些。

第三是抗逆性要高一些。抗逆性强了,成活率也就提高了。

目前我们还在做团头鲂的工作,不是把种的品质提升就一劳永逸了,同时在养殖模式和投喂上也要跟上。我们也做团头鲂的饲料,饲料用的是膨化饲料。膨化饲料的优点是消化吸收率高,鱼品质好,味道也好。上市前一至两个月喂草,不喂饲料,这样团头鲂的口感更好。

与海大百容携手,继续进行耐低氧选育

《当代水产》:如此重要的一个项目,为什么选择海大百容参与这个项目的研发?

王卫民:当时我们拿到这个项目时,这是国家给我们的任务,给我们提供经费支持。2008年,海大集团也在探讨要做苗种。所以他们选择几条鱼,草鱼、鲫鱼、团头鲂。海大集团主要做饲料,这三种鱼的饲料占的比重较大,所以他们就在全国找寻,专门针对这几条鱼的育种专家来进行合作。

当时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亲自过来和我谈合作,正好我们也有国家的项目。当时我们就一拍即合,进行合作了。

《当代水产》:关于“华海1号”的选育工作,是否已经全部完成,接下来是否还会继续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如果继续会围绕哪些性状展开选育?

王卫民:华海一号已经完成,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保种。团头鲂“华海1号”的优良性状怎么样把种保留下来,不让它退化,我们现在已经做了保种方案,今年就开始实施。

另外,团头鲂的选育工作不会停止,因为育种是无止境的工作,我们今后可能会出一些新的品种,在抗病、营养方面。其实我们把所有的鲂,包括广东鲂、三角鲂等,全部都收集了。都在进行选育,包括杂交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有好的特性,我们就会推出新的品种。

接下来会围绕这些性状展开,一是团头鲂耐低氧方面,团头鲂不容易耐低氧。我们有个老师已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做了几年了;二是抗病方面,一个老师也在做这个研究,已经做到二代了;三是我们想做三倍体,现在已经做出来了。目前来看三倍体是不育的,不育就会长得快,性腺少,可食部分比较多;四是杂交,杂交以后我们发现,跟有些品种杂交后在生长、体型方面都有很好的改观。

做杂交,须做到不育,防止天然水体的基因污染

《当代水产》:从事团头鲂选育多年,您觉得这条鱼的选育成功对于整个水产行业遗传育种的意义在哪里?

王卫民:鱼类的品种不多,品种较多的是鲫鱼和鲤鱼,其它的鱼都不是很多。因为养殖如果没有品种,会影响产业的发展。虽然团头鲂原来有一个品种,现在又有新的品种,但两个品种仍是不够的,品种需要不断地更新。像植物和动物的品种,它们的更新是非常快的。有好的品种才会有好的生产量和好的品质,所以品种是生产的源头。同时科技贡献率的多少,品种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当代水产》:现在很多品种都在通过杂交的方式获得生长快速的品系,您是否认同这种选育方式?作为水产遗传育种上的专家,您觉得目前中国的水产育种水平如何,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

王卫民:杂交是可以的,但杂交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也在做杂交,但是如果我们要推向市场,就必须让它不育。如果可育,杂交品种会对天然水体鱼类的基因造成污染,会繁殖很多其它的后代,这样就造成种质不纯,所以杂交要注意。

2017年,全国成功申报了14个品种,有些是杂交种。杂交的优点是制种快,选育要经过很多年。像我们对团头鲂的选育就接近10年,而杂交往往只要几年。

作为水产育种的工作者,在这方面工作了很多年。我们国家在近10年时间里,因为国力的增强,所以国家对整个科技,包括育种工作有比较大的投入。因为育种的周期较长,如果没有连续的支持,一个品种很难选育出来。为什么我们国家四大家鱼的品种很少,因为它育种的周期很长,要十几年或二十几年。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就很难选育成功。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水产方面出来了很多新的品种,这对我国水产养殖和水产科技的推动是非常大的。其实从育种水平来说与世界同步,各种先进的研究手段,包括细胞、分子等生物技术都应用于水产育种中。

最大的问题是,在育种方面,我们还是比较浮躁。一个品种想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把它选出来。品种还是要积累,长期的选育和对比,才能真正有好的品种。其实,品种好不好,经过市场一检验就能知道。如果你的品种两三年都没有人用,这个品种这么多年就白做了。国家投的钱,个人投的精力都会白费了。

我从事选育工作这么多年,最大的体会是,选育技术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更多的是人心浮躁。如果我们能多一点耐心和坚持,相信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好品种出来。

猜你喜欢
华中农业大学海大卫民
大连海大两用船建造项目初步设计获批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化学与环境团队
晨雾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揭示十字花科植物PTI免疫反应的进化机制
用药物难以有效治疗的淡水养殖鱼类的几种疾病
未来5年,你会不会成为被淘汰的料企之一?从海大薛华的谈话中,窥见“危与机”
水一上路就成了河
下一个三年50万吨!珠海海龙频频破纪录,是海大“基因”的力量吗?
Puritan Credos’ Influence upon the New England Colonies in the Middle 17th Century
科海大冲浪有奖征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