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的火 十五的灯
——地方志中的贵州元宵灯会

2017-09-03 09:28辑录王尧礼
藏天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龙灯接龙花灯

辑录/王尧礼

三十的火 十五的灯
——地方志中的贵州元宵灯会

辑录/王尧礼

◎民国《开阳县志稿》

贵 阳

上元观灯。俗自十一日,各街坊论人住宅,或三四户,或二三户,找一竹架饰以绢帛。次夜照户出灯,悬其上,至十五日,谓元宵正节。缙绅及士民设宴庆赏,放烟花,出游观灯(明嘉靖《贵州通志》)。

上元夜,张灯击鼓,又扎竹为鱼、龙、狮子形,置灯烛其中,遍舞街衢,谓可祈年避疫(清《黔南识略》)。

初八之夕有所谓“出灯”之事。灯有龙灯、花灯之分:龙灯者,以纸竹扎为龙形,用红布蒙其首,劈竹宽一指,长七八寸,复劈四寸许作夹,以纸搓捻辫夹上,挠以油,曰“草鞋板”,燃之,插龙灯内。龙一条,谓之一棚(读若泼)。花灯则纸扎灯作四方、六方、八方等形,或作鱼形、虾形者。一人男装,操一巾,曰“唐二”,一人扮女装,持一扇,曰“懒大嫂”,双双踏舞,曰“跳花灯”,皆于是夜开始出发,或逐户踵门,或舞之街衢,至十五之夜而止,曰“收灯”。龙灯,凡城区及乡镇皆有之,有组龙灯会,年年轮流,由首事承头主办者.花灯多见于村寨。方其双双歌舞时,其所歌曰采茶之曲,二人高歌,而其众和之,其词俚俗,士夫鄙之,然实农家终岁勤劳仅有之娱乐。倘加以改良,不犹愈于呼陆喝雉者乎,是在有心移风易俗者之潜移默化也(民国《开阳县志稿》)。

上元观灯、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各街坊邻居住宅,或三四户、或二三户,扎一竹架,饰以绢帛,次夜每户出灯悬于架上。至十五日谓元宵正节,缙绅及市民设宴庆赏,放烟花,出游观灯。民间称正月十五为“过大年”,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不仅在街上悬灯,家中也要灯火通明。元宵节前还在大街上举行舞龙灯、耍狮活动。农村中因居住分散,由农民自己组成的舞龙队走村串寨表演。在饮食上,以吃汤圆应节。过了十五,才算把年过完了,专心致志地各安生业(今《贵阳市志·社会志》)。

遵 义

上元时,乡人以扮灯为乐。用姣童,作时世装,随月逐家,双双踏歌,和以音乐,艳以灯火,抑扬俯仰,极态增妍,谓之闹元宵。其中所唱《十二月采茶歌》如“三月采茶茶叶青,茶树脚下等莺莺”;“二月采茶茶花开,借问情侬几时来”,音词清婉,莫详所自。考吴震方《岭南杂记》云,潮州灯节,各坊市唱《采茶歌》尤妙,有曰:“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去采茶,大姊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还家;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手巾,两头绣出茶花朵,中间绣出采茶人。”有《前溪》《子夜》之遗,是知天籁自然,矢口成妙,不可以操士风少之也(郑珍《田居蚕室录》)。

◎民国《贵州通志》风土志引《遵义府志》

安 顺

九日,名曰上九,(俗呼是日为玉皇生日,意者乾属阳,九数亦属阳,斯殆取易理初九之阳以属天,俗讹为玉皇)。人家于子初当天燃香烛,供清茶,化帛跪拜,鸣炮竹,名曰“燃天烛”(即祀天之意,惟不甚普通,多有无此祀者)。组织龙灯等类者,于九日白昼出灯,名曰“亮龙”(组织龙灯者,原有不动产之底金,或临时筹集,雇纸扎工扎成虾,鱼、圆宝、节节龙各种灯彩,以人执之,于上九白昼亮龙)。后自次日起,改于夜间出,中燃以油蜡、松香制就之绳索,迎风不息。牌灯在前,次为虾、鱼,次为圆宝、节节龙。宝前为锣鼓。组织者先期缮具一种柬帖,名曰“灯帖”,沿家散发,接受者表示接龙,龙即至其家耍,拒绝者则否。耍时,主家预备花、炮之属,俟龙头朝参神龛讫,退至院中或街中,牌灯等散于四围,即于院中或街中花炮齐作,锣鼓大鸣,圆宝前进,龙头衔接身尾随后,执之者作盘旋舒卷、起落反复种种姿势,灯光鳞爪,腾跃飞潜于黑夜之花炮锣鼓中。其擅此技之专长者,在艺术上颇有相当价值。约半时许而罢。每夜只能耍数家,未周者次夜补耍。主家酬之,为挂龙头之红布一段,及些微之灯油补助费。凡组织龙灯者,多为绅耆或良家子弟,目的绝非谋利,半为游戏,半含有扫除种种否气之神妙的迷信意味。接龙之家,亦不纯作游戏观,于龙至时,主人正式具衣冠,燃香烛,向神龛跪拜后,始让龙入,及龙去,主家心理以为一切否气随之而去,精神上另有一种安慰。凡接龙,必继续接三年。县中龙灯最多,狮灯最少,次于龙灯者为花灯。花灯亦出现上九以后。其式,提灯宅前,次为牌灯,次为男扮之男一、女一,衣新衣,女手持扇。亦先具灯帖散发,(有)接收者,即至其家向神龛或主人一揖后,开始演唱。男呼女为干妹,女呼男为情哥,周旋动作,往复唱和,皆男女相悦之表示,大类舞台上演“放牛”等戏剧,殊欠雅观,然而亦含有类似龙灯之迷信。接收之家,精神上得一种安慰。装扮之男女,以为经此一度后,本己本年之前途,能得神之护佑,更有因疾病或其他灾害许愿装扮一年或三年者。至主家对之,或各红布二段,挂于男女肩上,或补助些微灯油费,或以糕饵等款待消夜。每夜约能唱演数家,与龙灯皆非为谋利(民国《平坝县志》)。

◎民国《都匀县志稿》

黔 南

初九日为上九,俗传玉皇生日,士民夙兴,设茶果香烛荐神。十五日,陈馔祀祖先,焚楮包,谓上元焚赙。自元旦至是,旦夕必供茶,是夜人家各室,均燃烛,并焚楮门外,市人始择吉开张,童稚始择吉人学。谚云“除夕火,上元灯”,又曰“火烧门前纸,各人寻生理”。自初三后,游荡者醵赀办鱼龙百戏,择日游街,谓之迎龙。夜则燃灯,走贺人户,好事者燃爆竹迎之,谓之接龙,金鼓喧阗,举国若狂。接龙处环观如堵,执事者爆竹薰灼,虽肤裂脂决,不以为患,谓可除百疾。十五夜为甚,谓闹元霄(民国《都匀县志稿》)。

十一至十六日谓之灯节,庭堂悬灯,城乡醵金制龙灯,装故事,从以鼓乐,遍行村坊,所至迎以火爆,又有为花灯,装士女唱采茶歌,或扮演杂剧者。旧志云,黎峨风俗,正月十三日前,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子装,双鬟低亸,翠翘金钗,服鲜衣半臂,拖绣裙,手提花篮灯,联袂缓步,委蛇而行。盖假扮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也。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为十二月采茶之歌,歌竹枝,俯仰抑扬,曼音幽怨,亦可听也。(清《平越州志》按,清代平越直隶州包括今福泉市、瓮安县、余庆县、湄潭县)。

民国刘岳英《春灯行》:春风春雨伴春雷,顷刻阳和匝地来。炮火弹烟暂收拾,欢声震地乐春台。金龙出海游大陆,之而夭矫群瞩目。鳞介昆虫附先后,走兽飞禽亦追逐。香烟缭绕气氤氲,雾吐云兴浑莫分。灯烛辉煌天不夜,萧鼓嗷嘈远近闻。多少孩提趋闹热,妆扮登场意尤切。庭除学步情人扶,走马六街矜特别。倾城士女逐潮流,南陌东郊艳不休。共怜老人偏短视,忘却本已无远眸。君不见,大业花灯满洛阳,夜焚十车沉水香。火树星毬放未已,九州四壁皆镵枪。又不见,连岁军兴意饷捐,买灯两夜没余钱。只怜一过元宵后,转瞬繁华尽化烟。

毕 节

正月九日,俗谓九皇生日,先夜张灯结彩,至十六夜方止(民国《大定志稿》按,大定即今大方县)。

初十至十五日,皆有灯,作龙、鱼、狮、象、花、鸟等灯,遍游城市村落。十五日,祀门神,夜以灯烛遍照庐舍田园。新正必谒墓,亲友互设筵相宴酬。每岁春时,城市乡村皆醵钱延僧道作清醮,以纸扎龙船,巫以朱墨涂面,像灵官、雷部各神,沿户搜捕,以禳瘟疫(民国《毕节县志稿》)。

◎光绪《黎平府志》

黔东南

上元前后数夕,城市备鼓乐,制龙灯,装故事,填街充巷,又有以童男扮女装,唱采茶曲,谓之花灯,俱至十六日止(清《黎平府志》)。

舞龙灯。元宵节城乡居民相率醵金扎纸龙灯,杂以鱼虾狮灯、花灯等类,沿街游戏,颇有火树银花之盛。是夜,进入如蚁,富家炮竹,舞者执龙灯蜿蜒入,起伏有势。一时炮声、金鼓声、笙歌声,杂然并进,极为壮观(民国《施秉县志》)。

责任编辑 袁泽友

猜你喜欢
龙灯接龙花灯
看花灯
舞龙灯
挂花灯
做花灯
闹花灯
传承化龙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
舞龙灯
元宵,到磐安迎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