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漫石说不尽
—— 记福州寿山石雕刻家包汉炎

2017-09-03 09:28付秀宏
藏天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石雕

文/ 付秀宏

风雅漫石说不尽
—— 记福州寿山石雕刻家包汉炎

文/ 付秀宏

人物名片

包汉炎,2003年福州工艺美术技术学校雕刻系毕业后从事城市雕塑,2005年开始做大型景观文化雕塑。2008年后,全身心致力于寿山石的雕刻工作,2011与同学丘福成组建福州“山人斋”工作室,其寿山石雕刻作品受到全国各地藏家的喜爱,多次参加全国各地艺术博览会并获奖。

在寿山石雕刻过程中,会遭遇很多困境,但包汉炎注意顺势而为,不但对所雕刻事物的形体有诸多把握,而且善于在雕刻过程中,根据石头的结构变化去艺术处理,实现多层次的巧雕。因为石头本身的结构多变性及其颜色的复杂性,很多可能变成了不可能,很多不可能又变成了可能,包汉炎对此称为“心路上的探险”。

石中有诗 石中有画

一件寿山石雕刻作品,从设计到成品,很多时候跟当初设想差别较大,但一路走来,要步步讲“顺”应,尽量不做“逆”雕,这样出来的作品才会让客户看着舒服。包汉炎注重在凝神寂静的体验中表现自然与心灵,在古拙浑朴的外形下突出气定神闲、超然物外的气韵。面对一件寿山石,包汉炎用繁简得当、疏密有序、以少胜多等艺术技法雕刻,使作品生动自然,富于生命美感。

包汉炎的寿山石雕作品讲究相石取巧,神似其色,顺应石质形态。他擅长用颜色瑕疵去创新美感,表现天人合一。包汉炎深有感触地说:“一件成功的寿山石雕作品,乃创造精神与自然对象的和谐沟通,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寿山石质地脂润,柔而易攻,颜色丰富绚丽,具有天然灵性,其生命与语言需要不断发掘,最终才能达到石中有诗、石中有画的超然境界。”

◎《老 子》

◎ 《水牛与土地》

自然界纯净度高的寿山石很少,多数石料带有杂色,因此需要雕刻者按石材形状与杂色设计安排所需要的部位,所谓“巧色要美”,就是用最巧妙的方式发挥原石中美的潜质。

◎《回眸一笑百媚生》

◎《荷塘月色》 上;《祥瑞佛祖》 下

人物与花卉是包汉炎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题材。人物重在表达佛家的沉思入定,而菊花、荷花、梅花则体现空灵心境之美。

为将佛祖如来、佛徒众相、达摩禅师雕刻得逼真传神,包汉炎遍览佛道仙界雕塑、画像,对佛道仙界人物的形姿和心性稔熟于胸。考究他的每件作品,可以看出其匠心独运、审“石”度势、因势设景的雕刻心迹。比如《佛家念经》这件作品,包汉炎不仅对念佛老和尚燃香的坐像、形姿和气息有一个深度把握,而且对一炷香的缭绕烟气——“佛”字书法连通一轮明月的意境,作流畅的表达,真可谓“风雅漫石说不尽”。

近些年,包汉炎还注重潜心研究非洲草原动物大迁徙的大象、野牛、鹿的群像雕刻艺术,在他眼中,诸多动物形态便是一首自然醇美的壮阔史诗,能帮助人们找回心灵的家园,让更多人重新审视绿色和环保。

◎《禅 悟》 上;《采菊东篱下》 下

石无贵贱 情怀显魅力

包汉炎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局限题材和内容,应以“石无贵贱”的心态进行创作,用好每一块石头,用新颖的创意去点化石材,创作出以艺术趣旨取胜的作品。

其代表作《老子》没有刻画紫气东来的宏大场景,也没有描绘仲尼问道于他的虔诚,而是塑造了老子静坐在山洞中的深思情状。山洞周围霞光四射,祥云笼罩,老子一身青衣,淡定从容,彰显一代思想家清静无为的理想追求。

◎《梅雀报春》 左上;《石头宴》 左下;《佛家念经》 右

包汉炎对寿山石石性、色相了然于胸,其寿山石雕艺术不断追求与自然融合,点化古典境界,奇趣横生。在相石过程中,他注重巧妙安排,随形走刀,赋予寿山石雕的畅达神韵和生命律动。

《水牛与土地》作品,石材为老岭青石,中间隆起,石色青黑。在相石时,包汉炎将中间脊梁部分布局为水牛耙地耕作的劳动姿态,运用浮雕技法,把负重而扭曲的水牛腰身描摹得既俏皮又生动,牛角、牛鬃、牛眼、牛尾、牵牛绳充满情趣。包汉炎特意让水牛主体造型周围的稻田泥浆泛起层层涟漪,使整件作品看去厚重饱满,写实味十足。

《回眸一笑百媚生》是包汉炎与一位老师合作的佳作,取材于白居易《长恨歌》“贵妃出浴”。作品没有雕出贵妃的面庞,他留给观赏者更多想象空间,通过对贵妃身体凹凸轮廓的拿捏,准确地传达了“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雪肤花貌。

《荷塘月色》构图简捷、画面清雅,犹如一幅写意画流畅自然,传达出属于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让人回味无穷。包汉炎将绘画技法运用到石雕中,充分体现出包汉炎深厚的绘画功底。

责任编辑 肖凌霄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石雕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不灭的初心(节选)
寿山石的自动化拖拽抛光研究*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
兽医也能做“御医”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