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写桃符入万家

2017-09-03 09:28周之江
藏天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桃符之江老友

文/周之江

已写桃符入万家

文/周之江

第一次写春联,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还在学生时代,每到春节前夕,就跟着各级文联的老师们,参加“文化三下乡”活动,到处写春联。印象里都是在各类乡场上,人头拥挤,热情高涨,铺好摊子后,几乎手不停挥。农村里规矩多,大门小门、猪圈羊舍……每户人家都得好几副才够,一天下来,基本上整个人也就冻僵了。但我却丝毫不以为苦,毕竟少年心性,只觉好玩而已。

现代社会变化快,传统日趋消亡,年味渐渐淡去,唯独春联顽固,至今不衰,走家串户,总还有许多人家的门头照贴不误。我的猜测是,相比较而言,营造年味,春联差不多算是最经济便捷的手段,即使没人手书,这银行那企业,不还有大量免费赠送的印刷品,拿回家来,一贴了事,讨个彩头,何乐不为。

我愿意自己写,虽说写得不怎么好。

不单自家贴,也顺带写了送朋友,坚持多年,亦乐在其中。去年大概创造了记录,粗略统计,超过一百三十副。尽管事先讲好的,只写六十副为限,还在微信上广而告之:“今年定个总数,六十副,先订先得,恕我不周,各人自取。”无奈需求太大,最终还是打不住。

记忆里,送春联是在十二三年前开始的,那时刚刚结婚,自立门户,碰巧单位有房,大家都住在一栋大楼里,于是每年照例多写几副,分赠给要好的同事,逐年扩大范围。尤其是微信开始流行后,不小心晒出去,索要的朋友越发多了,从几副、十几副、几十副,一直发展到一百几十副。

春联里面,有美好的寓意存焉,我的习惯或者说是怪癖,就是不写“天增岁月人增寿”“猴挥金捧迎新春”之类的内容,喜欢别出心裁,找一些不那么常见的句子,平时读书看到合适的,立马抄到手机备忘录里,历年下来存了不少,这些句子的喜庆气氛稍显不足,但细读自觉尚雅致有余味。有时也还动动脑筋,尽可能地做到这一联与朋友的身份、性格贴切,让人感到你多少用了心思,绝不是敷衍而已。

譬如:

去年有个朋友履新,我便选了集孟东野和陶渊明诗句的一联:“顷来树佳政,时还读我书。”不知道算不算得是寄托了一点美好的祝福和期望。

家里有老人的,我钟意的是这一副:“愿诵南山寿,熙如北海春。”有位学佛的朋友,则选了金克木的诗句:“关心已在油盐米,稽首且依佛法僧。”

爱书的朋友:“四壁图书小邹鲁,一家和气古唐虞。”

也有风雅的朋友,自己拟定内容,譬如老友杜彦之兄,去年嘱我写老杜的一联:“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眼看。”很喜欢,写来于是也更加满意些。

朋友们知道,我的一个坏毛病,是要求取走春联后,贴好得发个图给我;遇到那些不辨上下联贴反的朋友,甚至还转发到朋友圈里出出他们的丑,搞得大家都有意见,甚至明确提出,写好联后,请用铅笔在背面标注,以免弄错。更扯的一件事,是我不大乐意写横批,以至于某位老友批评我说:“刚刚贴对联,发现这几年我家都没有贴过横批的样子,两边新桃换旧符,上面的墙新新的,是你替我们省了么……”充分尊重朋友们的意见,一律都写全套,再不替人省。因省来也无用,春联纸皆为贵阳市万东桥下买来,原本一副联配一个横批,不写剩在那里,的确毫无用处。

写春联多年,有个得意事,借此显摆一下。去年某银行的师弟,找我写了三副联,据说各印一万副,作为赠送。有朋友在家对门看到,居然猜到出自我手,专门地发微信来核实。每年除夕夜,我还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是步周作人的《五十自寿诗》韵,打一个油,作为新春的贺岁短信遍发友好,顺颂阖府康泰,行止佳顺。去年这一首的开头两句写道:“已写桃符入百家,参禅未悟换袈裟。”写好后,突然想到上面这一茬,马上改为“已写桃符入万家。”绝非吹牛,真真实实,三万来副春联是贴到了人家门口的。

令我郁闷的事情是,找银行的朋友讨了几十副印好的春联,原打算少写些,拿这个代替,却没有一个朋友肯要,现在还堆在客厅的角落里。今年这家银行还找了我,写了其中一副,大概也会印上不少,留一副作纪念可也,估计还是不会有人肯要。

责任编辑 袁泽友

猜你喜欢
桃符之江老友
川之江造机株式会社
老友如瓜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国庆兼中秋回乡拜见老友(外四首)
聚集十九大:之江大地写鸿篇
《之江新语》读后感悟
从“之江新语”中看习近平对群众观思想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