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直觉,导引学生数学学习悄然深入

2017-09-04 02:58薛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直觉思维数学学习

薛明

摘 要:数学直觉是对数学对象的直接洞察、感悟,带有直接性、创造性、或然性、跳跃性等诸多特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联想、猜测,进而开掘数学直觉的源头活水。数学直觉与数学逻辑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直觉思维;数学学习;悄然深入

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尔在其名著《思想录》中指出,“人有两种精神,一种是几何学精神,另一种是敏感性精神”。所谓的“几何学精神”就是指逻辑推理与演绎;所谓“敏感性精神”就是一种直觉。在数学教学中,直觉导引学生发现、创造,而逻辑则用于证明、推导。数学直觉应该包括学生的数学观察、数学联想和数学猜测等,它们往往不受规范、逻辑等的约束,因而更具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数学直觉的理性认知

数学直觉是一种深刻、敏锐的数学洞察、感悟,常常以顿悟、灵感等形式出现,有时也体现为对对象的迅速识别、直接把握和综合判断。在数学学习中,数学直觉是学生的一种思维跃迁、想象驰骋,具有经验性、直观性、或然性、果断性、迅速性、创造性等诸多特性。

1. 数学直觉的直接性

数学直觉不是理性慢慢沉思的结果,而是学生在一刹那完成的,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它是长期思考的灵感迸发,或者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确证与表征。如有学生对某些问题殚精竭虑、苦思冥想,却百思不得其解,但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却产生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思维通路,这就是灵感迸发;或者学生在低年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借助画图等手段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在高年级由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往往能够做出准确而即时的判断,就表现为二次直觉、三次直觉等。如已知甲数以及甲数比乙数多的数,求乙数,低年级学生往往需要借助画图来思考,而高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积累以及理性发展,能够对之做出即时判断。

2. 数学直觉的创造性

数学直觉往往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因而带有强烈的创造性。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莱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创造的工具”。数学直觉是一种借助主体的知识经验、问题解决经验等,通过丰富的想象,对对象做出的大胆假设、猜想或者判断。如学生对于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判断,对于同位角、内错角、对顶角相等的判断,对于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判断等都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直觉判断。教学中教师要呵护、鼓励学生展开这样的判断。在学生直觉判断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实验等各种方式进行证实或证伪。

3. 数学直觉的或然性

如上所述,数学直觉并非必然的,可能是真理,也可能是谬误。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观察、想象很重要,但观察、想象中往往带有经验成分,因而夹杂着许多迷思观念。数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对数学直觉进行理性验证,通过验证,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苏教版小数第8册),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学生在直觉判断上往往认为只要是三根小棒就一定能够围成三角形。为此,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三根小棒,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和小于第三根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自然地对先前直觉判断展开批判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反思意识、验证意识得到有效培育。

二、数学直觉的培育策略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设计往往讲究精致化、逻辑性,教学过程步步为营,按照教学预设中的路线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学习导航,学生或者同化或者顺应,更有机械模仿。如此,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了吗?

1. 引导观察,触碰直觉之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数学直觉离不开数学观察,所谓“数学观察”是指学生带着明确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相关数学学习工具,直接或间接从问题中搜寻数学信息,找寻显性或隐性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观察中蕴含着思维,因此观察又称为思维的感知或者视觉思维。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感知规律,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展开数学观察。

教学《物体的体积》(苏教版小数六年级上册),在探讨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时,笔者以茶杯为工具,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让学生展开有思想的视觉思维。

师:看这个茶杯(含有盖子),你认为茶杯的体积和容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1:茶杯的体积是指整个的茶杯所占空间的大小,应该从外面量;茶杯的容积是指茶杯能够装多少水,是从里面量的。所以我认为体积一定比容积大。

生2:看这个茶杯,当一个茶杯内的容积很大时,茶杯的容积可以近似地看成是茶杯的体积。

生3:也可以看成是茶杯的杯壁非常薄,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这时茶杯的容积就是茶杯体积。

生4(将茶杯盖子拿掉):看这样一个无盖的茶杯,根据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现在这个茶杯的体积应该是指制作茶杯的材料所占的体积。所以我认为这时的茶杯容积反而比体积大得多。(显然,该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十分到位)

生4(倒水):看,如果我们向茶杯里倒水,在水满时根据科学课上的张力原理,还可以再加上一两滴水,这时的容积有可能比我们计算的要大。

……

学生通过观察茶杯,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直觉的数学猜想,这是一种直接领悟式的思维,是基于學生积极、主动观察的结果。这种观察不是按部就班的逻辑推理,而是从整体上把握认知对象。

2. 鼓励联想,彰显直觉之思

联想不受逻辑的束缚,具有极强的跳跃性、自由性,能够将有联系的不同事物串通起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相似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接近联想等。要积累学生的感性表象,为学生的联想奠定坚实基础。一个人,表象越丰富,其联想的空间就越开阔;反之,表象越贫乏,其联想的空间就越狭窄。所以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推动着科学进步”。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2册),当教师提出如何将圆柱体体积转化成已学的立体图形体积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于是他们提出转化成长方体。怎么转化呢?学生展开了积极的类比联想:既然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圆柱的体积也应该可以转化成长方体、三棱柱等的体积。在学生展开直觉联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又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第9册),在遇到求一堆钢管的根数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发现堆放的钢管横截面形状是梯形,由此学生展开接近联想: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求出钢管的根数吗?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将两堆钢管合起来,孩子们直观看到,一堆钢管的横截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样,每一行的钢管数就相等。因此,计算原来钢管的根数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水到渠成。可见,联想是问题转化的桥梁,是能力提升的阶梯,是思维创造的摇篮。通过联想,能够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让学生生发出超越常规的问题解决思路。联想赋予了学生充分的思维自由度,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生举一反三,其数学化思维得到深度拓展。

3. 大胆猜测,敞亮直觉之境

著名思想家胡适先生有一句名言,“大胆地猜测,小心地求证”。的确如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解决思路大胆地猜测,引导学生多角度猜测,让学生突破固化的思维定式,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数学猜测是在短时间内,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储备,快速而开放地预测结论和结果的过程。在猜测中,激活学生思维潜质,敞亮学生直觉之境。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苏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教学前,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循环小数是一个怎样的小数。学生顾名思义,纷纷展开猜测,在猜测中,他们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循环小数的定义呼之欲出。

生1:我想循环小数可能是无限小数,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一样。

生2:我想,循环小数一定有相同的或者重复的部分(循环节),否则就不叫“循环”小数了。

生3:我想,循环小数可能是一个数字循环,也可能是多个数字循环,就像昼夜更替、四季更替一样。

生4:我从“循环”二字想,循环小数可能是全部循环的,也可能是部分循环的。我想,只要有循环,就应该可以称之为循环小数。

……

学生根据循环小数的字面含义以及自我的生活经验展开积极的猜测,这些猜测是学生对循环小数认识的第一反应。教学中,教师要放纵学生的第一反应,激活学生创造动因,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地猜测。如此,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创造知识。

数学直觉是人腦对对象的直接领悟与洞察,教师是学生展开数学直觉、数学瞭望的引路人。教学中通过夯实学生知识基础,设置诱导问题情境,催发学生数学直觉,引导学生数学验证活动。从思维本性看,人是一种“半直觉半逻辑”的动物,因此将数学直觉与数学逻辑融合,有助于学生做到“友善用脑”“和谐用脑”“健康用脑”。

猜你喜欢
直觉思维数学学习
直觉思维在数学教育中的培养及应用
产品设计中的直觉思维分析
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维能力的培养
激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小妙招
如何通过作业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