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经》角度探析针刀的理论渊源与作用原理

2017-09-04 14:19何宁宁李开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21期
关键词:九针经筋内经

何宁宁++++++李开平

[摘要] “九针”最早记载于《内经》,后代出现的许多针具均是以九针为基础发展的;经筋学说最早也是由《内经》提出,是针灸临床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本文将针刀与《内经》九针进行比较,从针具的形状和主治病症方面探析针刀的理论渊源,并从经筋理论的角度来探析针刀的作用原理,以期为针刀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内经;经筋;九针;针刀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7(c)-0155-04

[Abstract] Nine needles are formally defined by The Internal Canon of Medicine, Many of the needles that emerged are developed based on nine needles. Meridian sinew theory is formally defined by The Internal Canon of Medicine, a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uiding thoughts of acupuncture clinical. The paper compares nine needles in The Internal Canon of Medicine with acupotomy,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acupotomy from the shape of the needle and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action principle of acupotom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meridian sinew theor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acupotomy.

[Key words] The Internal Canon of Medicine; Meridian sinew; Nine needles; Acupotomy

针刀疗法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疗法,是朱汉章教授在1976年时受注射器原理的启发,将针灸针和手术刀结合在一起,发明的一种新型医疗器械[1],具有操作简便易行、临床疗效优越等特点,备受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欢迎。针刀疗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理论基础、针具器械、操作方法等方面也日渐成熟。笔者认为,针刀的形状与主治病症与《内经》中记载的九针关系密切,是古九针的延续和发展[2];且《内经》提出的经筋理论可以从中医的角度解释针刀的作用原理。本文从《内经》角度探析针刀的理论渊源与作用原理,以期为针刀的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针刀与九针的关系

在《内经》时代,《灵枢·九针十二原》将当时常用的针具根据形状和主治病症等方面总结为“九针”,分别为“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灵枢·官针》)指出了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3]。

针刀技术是以古九针理论和技术、人体组织学和解剖学为基础,参考和借鉴外科手术方法对针具进行改造,将针灸针和手术刀结合起来,发明出针刀这种新型的针具,并形成了针刀疗法。针刀针具由针刃、针体和针柄三部分组成,针体为略粗于针灸针的圆柱体;针刃呈扁平形,刃口线与针体垂直;扁平的针柄与针刃在同一平面內,因此当针刀进入体内可通过暴露在体外的针柄调整针刃方向[4]。针刀疗法是在传统医学的针灸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医学知识发展而成的新疗法,是以“针”的方式进入人体,发挥“刀”的松解、切割、剥离等作用方式,其本质是微创的软组织松解术[5]。针刀疗法是现代针灸学的分支,是对古九针针具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针灸学的内涵[6]。本文选取与针刀形状和主治病症有相似之处的九针中的“员利针、毫针、锋针、铍针、大针、长针”进行比较,以考证针刀的历史理论渊源。

1.1 针刀与员利针

员利针“尖如趁,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员利针尖端锐利,针身略粗大,针尖细而锋利,可用于治疗痹证暴发[7]。针刀刀刃扁平锋利,针体粗度同针刃一致,常用于痹症,还具有松解切割等作用,用于治疗腱鞘炎等软组织粘连疾病。在形状方面,针刀的特别之处在于有扁平形状的刀刃;员利针的特点是尖端锐利,针身略粗大,针尖细而锋利。在治疗方面两者都可以治疗痹症,员利针和针刀的指导和治疗原理相似,员利针以中医经络理论和经筋理论为指导,针刀的指导思想还结合了现代解剖学理论,均具有通经活络、疏筋散结等作用。

1.2 针刀与毫针

毫针“尖如蚊蛇咏,静以徐往,微以久留”,其形状和作用原理同现代临床使用的针灸针类似。毫针针身很细,进针后一般可长时间留针,多用于治疗痹症,能泻邪气,留针较长时间又可以用于补正气[8]。虚证会导致局部失于气血荣养而虚滞,“不荣则痛”,通过毫针的补虚作用产生“得气”感应,调动局部的气血,达到补气养血的作用。针刀是在毫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也具有毫针的泻实和补虚作用。但是针刀刀刃具有“刀”的构造,刀口较粗,刺激量较大,以泻实的作用为主。针刀在治疗病情已久的虚滞痹症时,除了按照常规的治法在局部行松解治疗外,还因针对虚滞的病理基础,治病求本,进行补肝肾、和气血等方面治疗。

1.3 针刀与锋针

锋针类似于现在临床刺络放血的三棱针。锋针“刃三隅,以发病疾”,即刀口面是三面的。针刀也有刀口面,是扁平两面的。“病在经络瘤痹者,取以锋针”,锋针可刺血泻热,主要针对于病邪瘀滞于经脉的病症,如静脉曲张,表现为局部细小的血络,严重者青筋暴起,可用锋针直达刺向病灶处放血泻热,使得病邪同废血一同排出。临床上针刀也可以用于放血,直接刺向病变的部位,发挥同锋针相似的作用。

1.4 针刀与铍针

铍针“末如剑锋,以取大脓”,铍针的头部如宝剑一样,可以切开排脓,针刀的针刃形状和铍针相似,临床上也可以用于放积血积液[9]。例如严重的膝关节关节炎,关节腔有大量的积液时,可以用针刀刺入,将积液排出。

1.5 针刀与大针

大针“尖如筵,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其针尖似折断的竹茬一样中空,其锋稍圆,可用以泻去关节塞滞的积水,类似于现代的注射针头。针刀也有中空针身的,称之为“水针刀”,不同的是,大针的中空针身主要是用于排出关节积水;水针刀的中空针身主要是用于药物的注射,针刀在松解切割的同时注射一些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等药物,能减轻局部病变的炎性反应,提高针刀治疗疾病的综合效果。

1.6 针刀与长针

长针“长九寸,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长针的形状同毫针,不同点在于针身很长,可以达到远处、深层的病灶,用于治疗“深邪里痹”。较长型号的针刀也可以达到深处的病灶。例如臀部肌肉病变操作时,由于病变的肌肉一般是臀部深层肌肉,上面覆盖着丰厚的臀大肌,病灶部位较深,故要选用较长的针刀以直达病所,同长针发挥治疗“深邪里痹”的作用。

1.7 针刀与九针的功能作用比较

不同的针具治疗的病症属性不同,员利针、毫针、长针均可治痹证,但员利针善治暴痹,毫针久留养正,治痛痹为主,长针善治深邪里痹。锋针、铍针、大针皆可祛有形之邪,但锋针善刺络放血而治痼疾,铍针可排脓刺痈肿,大针则利关节而消积水。根据不同疾病选取相应的针具,病在皮肤表面有脓肿者,选用锋针;病在骨、关节、脏腑者,因其病位较深而选用员利针、长针和大针。病在皮肤,或分肉间,或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因其病情较轻,选用较小的毫针;病为大脓,或在五脏者,或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因其病情较重而用较大的锋针、铍针、大针;病邪气有余者,可取锋针、铍针、大针以排脓、祛痹、逐水。

针刀疗法是以针的方式刺入人体,发挥刀的作用,以线性结构在人体内进行切割、分离。故其兼具员利针疏筋通络、毫针长针补虚泻实、锋针铍针放血排脓、大针利关节排积水等作用。

2 经筋理论

“经筋”一词最早由《灵枢·经筋》篇提出。《说文·筋部》“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从字面含义上理解,筋指有竹节样外形且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肌腱等运动系统组织。先贤以十二正经为纲,沿经脉分布对诸筋进行描述和概括,故称之 “经筋”。从临床角度看,经筋就是以经脉为纲,包含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处的筋肉组织,与现代医学中的运动系统概念相似[10]。

2.1 经筋的含义

对于“经筋”的含义,有人认为是肌腱,有人认为是肌肉,也有人认为包含神经。之所以出现认识分歧,主要是因为人们往往只从《内经》摘取一二句经文在此处的情景中进行分析,而没有系统地对《内经》中有关“筋”的论述加以考察分析,各执一端,故对经筋认识方面存在争论[11]。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可能因为“筋”在形态上同“脉”相近,故《内经》原文中常“筋脉”连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灵枢·经脉》)。这里的“筋”是独立于“肉”之外的一个概念,与现代解剖学上的肌腱含义相近。“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于小指之上……”(《灵枢·经脉》)。其所描述的经筋所结部位多在骨端或骨关节处,相当于肌肉肌腱附着点,即《素问·皮部论》所谓“筋有结络”是也[12]。

但《内经》中也记载着许多以肌肉含义为“筋”的条文。“足太阳夹项大筋之中发际”(《灵枢·本输》)。“项中大筋两旁各一”(《素问·气府论》)。“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日扶突”(《灵枢·寒热病》)。以上各条文中的“筋”均是指肌肉。“项大筋”相当于斜方肌;“婴筋”相当于胸锁乳突肌。

除了“筋”有肌肉、肌腱的含义,还有浅静脉、神经等含义。“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灵枢·水胀》)。这里的“筋”指浅表静脉。至今我们在形容人愤怒或用力时、肝硬化水肿、重度营养不良时出现体表浅静脉显露,用“青筋暴露”一词来形容,乃沿用了“筋”字的这一含义。“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上结干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干小指之上……”(《灵枢·经脉》)。这里“结于肘内锐骨之后”的筋与现代解剖学中所界定的“尺神经”的概念相近。

由此可见,《内经》中的经筋主要含义包括肌肉、肌腱及相应韧带,在某些语境下,也包含着神经和浅静脉等相关组织。

2.2 经筋生理病理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主司运动,保护脏腑经络及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素问·痿证》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灵枢·经脉》提出“筋为刚,肉为墙”,“筋为刚”指的就是肌肉、筋腱附着于骨骼关节能使人站立、行走进行正常的屈伸运动等多种活动功能,表现了经筋的强健而有力。“肉为墙”,指的是经筋对周身各组织器官、五脏六腑起着保护作用,肌肉布满充实于体表和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的外周组织体系[13]。

经筋疾病多因外感六淫邪气侵袭、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累过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经筋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失常,因一般治疗较难奏效,可造成经筋系统的器质性损伤,常常成为临床上的顽症,古称“顽痹”“深邪远痹”“瘤痹”等。

经筋在病理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的表现。《灵枢·经筋》载,“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提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经筋病变以“筋急”和“筋纵”为主。“筋急”主要表现为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拘急、痉挛、扭转、强直等病变,如急性腰扭伤,腰部肌肉痉挛疼痛伴腰部运动障碍。“筋纵”则主要表现为经筋弛纵不收和肢体痿废不用两方面,如足阳明筋病“热则筋纵,目不开……有熱,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足少阳筋病“右足不用”,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重症肌无力;足厥阴筋病“阴器不用”,相当于临床上的阳痿。

2.3 经筋病变治疗与针刀治疗点选择的关系

“以痛为输”是针灸治疗经筋病证的取穴原则,同时也反映了经筋病治疗多选局部穴位的取穴特点。经筋病证临床施治时,多以局部痛点作为进针点,正如《灵枢·卫气失常》指出:“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

针刀治疗经筋病症时,主要在经筋病变部位处行松解治疗。对挛缩的肌肉、在浅筋膜层被卡压的小血管和神经末梢及挛缩变性的软组织进行松解,既能减轻卡压,又进一步阻断局部无菌性炎症产生的恶性循环[14]。

痹症是针刀临床的最佳适应证之一,以肩颈腰腿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主要表现为肌肉损伤后出现的痉挛、疼痛适感、运动障碍等。针刀治疗选取进针点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局部穴位。如在治疗属于痹症范畴的坐骨神经痛时,针刀进针多选用环跳穴,环跳穴位于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孔的出口位置。针刀作用于环跳穴,可松解到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等肌肉,也可以触碰到坐骨神经,称之为“神经触激术”,以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15]。上文也提到,神经和肌肉组织均属于经筋的范畴内,这与针刀治疗经筋疾病范畴相似。②压痛点、条索状物,中医上称之为“阿是穴”,其本质是局部肌肉损伤后出现局部无菌性炎症,聚集成块后会形成结节、条索状物,触诊时可以摸到。结节条索灶是由于局部组织气血瘀阻,“不通则痛”,患者患处会产生疼痛、麻木等感觉;针刀作用于此处行松解作用,疏通局部气血,故疼痛麻木感自然消除。这和经筋理论中“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观点一致[16]。③肌肉附着点。在疾病诊断明确的情况下,针刀会松解病变处肌肉肌腱的附着点,以解除病变肌肉和周围受累软组织的紧张和痉挛[17]。如附着于上段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上角的肩胛提肌,临床针刀治疗其劳损病变时,往往选择该肌肉的骨骼附着点,即“筋结络”处为治疗点并进行松解,以恢复经筋肌肉系统的平衡状态[18]。

3 小结

通过本文的论述,针刀的形状和主治病症与《内经》中提出的九针有相似之处,针刀器械在古九针的基础上,吸取现代医学的解剖和生理病理学知识发展并进行改进,能够完成微创软组织松解术,更好地治疗临床运动系统疾病,既操作简便安全,又能发挥很好的临床疗效。针刀疗法主要的适应证是“痹症”,即以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病变为主的运动系统疾病,其作用和治疗原理与《内经》提出的经筋理论相符合。针刀疗法来源于经筋刺法,反过来又是对经筋病治疗手段的发展。针刀治疗经筋病时,强调“以痛为输”,重视局部的治疗,中医原本的指导思想是兼顾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一直以来过分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而忽视了局部的重视[19],针刀疗法重视局部,是对中医局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0]。针刀疗法是针灸学新的分支,丰富和发展了针灸学的内涵。针刀医学的发展给予我们学科发展启示,中医学的发展已有千年的历史了,中医继承者应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取现代医学先进理论和技术,建立发展新的疗法以适用临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张义,郭长青.针刀医学:针灸学的复古与创新[J].中国针灸,2011,31(12):1111-1113.

[3] 徐萌,张英英,刘金艳,等.从术语角度探析《内经》“九针”之内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8):7-8.

[4] 张天民,张强,曾垂秀,等.针刀刀具及其作用原理[J].中国中医导报,2016,13(27):163-166.

[5] 王永莉,张树剑.针刀医学理论回顾及与传统针灸理论之关系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4):831-834.

[6] 容英潮,傅国彦,黄志伟,等.小针刀微创术在治疗屈指肌腱鞘炎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89-190.

[7] 黄丰肖.员利针疗法治疗不同突出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8] 孙征,武九龙,谢光勇,等.九针理论:早期针灸学术之内核[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6):506-508.

[9] 李振宇.铍针考究[J].北京中医药,2016,35(4):358-359.

[10] 郭蕾,陈以国.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历史回顾[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69-171.

[11] 梁宜,方剑乔.《灵枢》经筋理论探析[J].中医杂志,2008, 49(6):488-490.

[12] 程永,王竹行,唐成林,等.经筋病中医病理机制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101-108.

[13] 刘璐,严季澜,李柳骥.浅议《黄帝内经》中“筋痹”的因機证治[J].中医学报,2015,30(10):1439-1440.

[14] 张义,权伍成,尹萍,等.针刀疗法的适应证和优势病种分析[J].中国针灸,2010,30(6):525-528.

[15] 林瀚洋.超声引导下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

[16] 潘春林.针刀经筋疗法快速治愈腰突症896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0):200-202.

[17] 杨云涛,左刚.针刀手法针刺治疗经筋病340例[J].河南中医,2015,35(7):1672-1673.

[18] 陈红.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治疗肩胛提肌损伤3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5):57.

[19] 陈曦,潘桂娟.论中医学的整体观[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515.

[20] 张义,郭长青.浅析针刀疗法与中医学的关系[J].江苏中医药,2010,42(5):3-5.

猜你喜欢
九针经筋内经
新九针特色技术组合治疗继发性闭经的临证经验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新九针治疗失眠症验案1则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九针的现代研究概述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