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创新模式研究

2017-09-05 04:21韩然然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精准扶贫

韩然然

摘 要:精准扶贫是目前政府脱贫攻坚的首要举措,其核心是实现扶贫工作的“精准”,然而各地贫困性质具有多样化和差异化特征。因此,深入了解各地贫困现状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必要前提。大别山区被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地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当地贫困状况的主要因素,揭示目前扶贫工作进展中的困境,并针对现实困境,结合以往经验提出创新的精准扶贫模式。这对于大别山区尽快实现全面脱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其他相似贫困地区扶贫方式的创新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大别山区;现实困境;突破模式;实地调研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4-0035-02

一、大别山区贫困状况分析

大别山区,地处中国安徽省、湖北省和河南省三省交界处,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地理位置显著,同时也是我国红色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贫困人口集中地区,贫困人口规模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0%,总数接近2 000万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共发放问卷共108份,回收问卷共103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问卷调查分为个人基本信息调查和贫困状况调查。

在问卷调查中,个人基本情况分为性别、年龄、从业状况、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和宗教信仰状况等七个方面。经问卷结果统计,调查人群中,性别男性偏多,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以务农和务工为主;受教育水平偏低,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存在一些未婚和丧偶情况,健康状况偏低,健康水平较低,宗教信仰较普遍,且以基督教为主。

在问卷调查中贫困状况根据一定标准划分为三个等级:绝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在调查的贫困人口中,相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而绝对贫苦人口比重较小。划分标准主要是人均年收入,根据国家扶贫政策文件规定,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 205元)。

根据统计后的调研指标,我们决定将个人基本信息作为解释变量,个人贫困状况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大别山区贫困状况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首先,对变量进行预处理,即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赋值,在变量赋值后,借助Eview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回归系数t检验,由此检验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贫困状况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

假设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2、x3、x4、x5、x6、x7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

y=a+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

对各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系数t检验,根据输出结果不难发现,x1、x4、x5、x6对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性影响,其经济意义是性别、教育状况、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因素对贫困状况就有显著影响,即就大别山区贫困状况而言,性别、教育状况、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这说明,要改变大别山区贫困状况,应从源头出发,在教育方面、婚姻方面、医疗保健方面、生育观念制定相关扶贫措施。而无论就教育周期、观念改变还是基本的医疗设施建设考虑,脱贫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实现真正的脱贫不仅需要较长的周期,还应集中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的力量,耗费大量的建设资金,这些都给大别山区扶贫工作带来困难。

二、大别山精准扶贫的突破模式

要实现贫困人口的持续、高效脱贫,必须坚持内源式、外源式、内外源结合三轮驱动力共同作用的扶贫方针,明确短期发展重点和中长期发展重点,以增强当地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对现有的扶贫机制进行创新和优化。

(一)外源式扶貧

外源式扶贫可以迅速地弥补贫困地区在物质和技术层面的匮乏,是解决一些贫困问题最为便捷和高效的方法,其中以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等作为主要代表。

1.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保证其他扶贫模式实施的必要前提,尤其是大别山区具有洪涝灾害频发、地势复杂等特殊的自然条件,这使得大别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有所增加。大别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当集中在交通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通信设施建设、能源设施建设等,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由于大别山区地势较高,交通较平原地区有劣势,因此应加强盘山公路建设的规划,保障交通通畅,同时加强公路的养护及管理,增加公路覆盖范围与运营年限;在水利方面,大别山是全国最易发生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地区之一,因此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等,适当提高洪水拦蓄能力,同时合理利用水利资源进行农用灌溉、水力发电等;同时应当加快现代通讯网络的建设,实现山区互联网全覆盖;大别山区的能源建设应当重点集中在电力和新能源开发,应保障山区电力全覆盖,适度开发新能源,例如水利能源、光伏能源(光伏扶贫)、农村沼气等。

2.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和平等性;同时,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就业技能,提供就业人员竞争力。另一方面,完善高等教育,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的机遇,增加山区居民受教育年限和受教育程度。另外,是增加师资力量,壮大教师队伍,优化办学条件,开展“引凤还巢”工程等,尽可能地提高教师素质。

(二)内源式扶贫

内源式发展是指以区域内的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等为基础,以区域内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最大化区域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内源性发展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强调发展的内生性,二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三是强调本地居民参与。通过充分发挥地方社会成员本身建设的潜能来提升其自我意识和积极性,是抵制返贫现象、保证脱贫效果可持续的扶贫方式。

1.科技与文化扶贫。科技文化对扶贫工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农业科技是科技扶贫的重要部分,应当广泛号召农技员入村培训,有效增加农产品产量,同时加快农机研发,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提高耕种效率。文化扶贫应当集中在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大别山区而言,红色革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充分发掘这些文化并保证其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扶贫。由于大别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山区生态脆弱;另一方面,大别山区是长江三角洲和华中地区的生态屏障。生态扶贫应当关注山区的水土保持,这要求加大森林覆盖率,同时保持生物多样化和地貌多样化,建立生物和地貌保护区,严格相关规定。不仅如此,由于大别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应当建立健全灾害预防预警机制,保障居民人身安全。

(三)内外源结合扶贫

这里的内外源结合扶贫,并不是在同一时间维度上既发展内源式又接受内源式,因为两者在概念上是对立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内外源结合是指在前期内,由于当地的贫困现状不管是产业资金等都要先依靠外来,而在中后期具备相应条件后要以内生发展创新为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不易流失的产业布局。

其中,产业扶贫路径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制定较为合理的发展步骤和程序,因此应该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分别划分产业规划的短期重点和中长期重点。本文根据大别山具体状况制定了发展程序:

短期重点应当放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由于大别山特色的区位优势,可以积极承接来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周边发达城市的产业转移,特别是在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承接重点,积极建设产业园区,扩大产业集聚效应。

中长期重点应当放在创新产业形式,培育特色产业。大别山区野生资源丰富,可以作为特色产业的发展重点。首先确定山区重点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衰退产业等,坚持资源高效合理利用,适当突出特色。生产方式由分散化向集约化、多元化、规模化、组织化等方向转移。

参考文献:

[1] 邓玲,吴永超.论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及其路径创新[J].理论探讨,2014,(6):81-84.

[2] 孫文中.创新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路径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13,(6):207-213.

[3] 晏雄.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3,(4):92-96.

[4] 彭清华.攻坚五年 圆梦小康举全区之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N].广西日报,2015-10-13.

[5] 黄承伟,苏海,向德平.沟通理性与贫困农村参与式扶贫的完善路径——基于武陵五县参与式扶贫的案例分析[J].中共福建省 委党校学报,2015,(3):29-37.

[6] 赵武,王姣.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13-25.

[7] 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7-19.

[8] 李裕瑞,曹智,郑小玉,刘彦随.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1-2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精准扶贫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