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竞赛市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017-09-05 11:42张雷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建设

张雷

摘 要:2015年10月,重庆市通过《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在规划中,涪陵、长寿等城市发展新区12区与都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9区,一并纳入重庆大都市区,并被赋予“增长极”的定位。为对接重庆大都市区发展战略,涪陵提出了“加快建设重庆大都市区重要增长支点”的奋斗目标。那么,涪陵建设重庆大都市区重要增长支点有着怎样的内涵,值得深究。

关键词:重庆大都市区;重要增长支点;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4-0068-03

大都市区是指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城市以及与其经济社会联系密切、非农产业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较强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这类城市功能地域在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已出现雏形,二战以后其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趋势。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区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都市区的发展趋势。时至今日,大都市区作为新的城市空间单元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一、重庆建设大都市区的必然性

(一)重庆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中心,与其赖以存在的外围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自城市诞生之日就已经开始了。从空间相互作用的观点看,城市化就是通过城乡相互作用使城市功能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空间份额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各个城市行为者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对外围地区的影响得以加深,当这种影响发展到足以使外围地区强烈地表现出与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倾向,即其经济结构实现了与中心城市高度关联的非农化的时候,就产生了中心城市与其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大都市区。改革开放尤其是直辖以来,重庆的城市化步入快车道。1997—2015年十九年间,重庆城镇化率由31.0% 提高到60.94%,城镇化率提升了近30%,城镇人口增加了900万,重庆一跃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中心,国家中心城市。随着重庆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中心城区(主城区)对外围地区(近远郊区县)影响日益加大;外围地区城市功能不断成熟,与中心城区联系日渐紧密;中心城区及其外围地区一体化倾向愈加明显。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揭示,重庆已进入大都市区发展阶段。因此,重庆提出建设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的使然。

(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

2010年,国家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但横向对比来看,当前重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力及影响力还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有一定的差距。首先,综合经济实力方面,2015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万亿元,仅为北京的68.26%、上海的62.8%、天津的95.15%、广州的86.74%。其次,产业发展方面,2015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4万亿元,略高于北京、广州,但只相当于上海的68.93%、天津的76.4%。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重庆只有11家,北京有101家,上海30家、天津22家、广州15家;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北京有52家,上海也有8家、天津、广州各2家,重庆没有企业上榜。再次,城市功能方面,2015年,重庆轨道交通通车里程为202公里,高于天津,但只是上海的36.86%、北京的38.33%、广州的76.69%;重庆航空旅客吞吐量为3 240万人次,高于天津,仅为北京的36.03%、上海的32.67%、广州的20.73%;航空货邮吞吐量为31.88万吨,是上海的8.6%、北京的16.87%、广州的10.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109万标箱,是上海的2.98%、广州的6.26%、天津的7.73%。最后,文化发展方面,2015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545亿元,仅为北京的17.74%、上海的18.05%、广州的58.41%、天津的65.98%。从对比来看,重庆要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重庆“小中心、弱腹地”现有城镇体系,构建“大中心、强腹地”的大都市区城市发展格局,将大都市区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载体。因此,这个角度來看,重庆建设大都市区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

(三)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根据党的十八大主体功能区发展思想,2013年重庆进行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在“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的战略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将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大都市区”承担着引领区域发展的重任,其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成败,这是由大都市区的基础和作用决定的。首先,从资源禀赋来看,大都市区是市域范围内用地条件最好、资源环境条件最优越,最适宜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区域。从土地资源条件看,区内山地面积占43.2%,丘陵占44.7%,台地和平坝面积占10.87%,其中适宜城镇发展用地约为5 127平方公里,能够为大都区提供广袤的发展空间;从水资源条件看,区域水资源总量(含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约为4 014亿立方米,能够满足大都市区工业发展、城市人口巨大的用水需要。其次,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大都市综合经济基础好。2015年,大都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 125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7.14%。再次,从产业基础来看,大都市区是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制造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商贸金融和物流业在长江上游地区地位突出。最后,从基础设施来看,建设成效突出。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由2010年底的19.2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202公里,由1条线运行发展到4线网络化运行,线网覆盖都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城市道路营运里程超过9 000公里,已建成“一枢纽六干线二支线”铁路网和“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了大都市区内1小时到达中心城区(主城区)和重庆远郊区县4小时到达重庆主城,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区域性航空枢纽基本建成。因此,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突出大都市区建设,这是在强化全市发展“一盘棋”的同时,更加注重重点板块和重点区域的发展、全面提升五大功能区域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庆作为直辖市,市情特殊,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发展矛盾十分突出。与同为直辖市京、津、沪相比,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5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比高达2.59∶1,高于北京(2.56∶1)、天津(1.84∶1)、上海(2.28∶1)。其次,农村人口基数大。2015年,重庆全市常住人口3 016.55万人,城镇化率60.94%,农村人口1 178.14万人;北京全市常住人口 2 170.5万人,城镇化率86.5%,农村人口292.8万人;天津全市常住人口1 546.95万人,城镇化率为82.64%,农村人口268.55万人;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 415.27万人,城镇化率为89.12%,农村人口262.78万人。京、津、沪三市农村人口共计824.13万人,仍比重庆少354万人。最后,面积大。重庆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是北京的5倍、天津的7倍、上海的13倍,广阔的面积、广袤的农村地区,也增加了统筹城乡发展难度。重庆要建成名副其实的直辖市,统筹城乡首当其冲。直面现实,如果仅依靠做大重庆主城区城市经济来辐射带动广大的农村地区,难免落入“小马拉大车”的陷阱。因此,重庆提出构建大都市区,这有助于做大做强重庆大都市区经济,整体提升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从而更好推动资源在城市与农村、大都市区与大生态区之间合理流动,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

二、重庆已进入大都市区发展阶段

(一)判断标准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规模标准。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与其规模密切相关,只有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城市才足以对周围地区产生显著的中心职能影响。具体的规模标准与一定地域的人口、土地状况有较大关联,如美国现行标准为5万人口以上,日本有5万、10万、30万人口三个不同的下限指标。从我国实际情况看,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对其外围地区的扩散作用较为强烈。而在此以下等级的城市,虽然其外围地区非农化水平也可能比较高,但与中心城市的通勤联系不够密切,经济发展更多地来自自身要素的推动。因此,现阶段确立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作为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规模标准,比较具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2.非农化标准。根据空间扩散原理,自中心城市向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扩散更倾向于空间距离较近且经济发展水平落差较小的地区。因此,外围地区的非农化水平直接影响其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强度,应当成为确定大都市区外围地区的主要标准。根据我国的情况,这一标准为,外围地区(市、区、县)GDP构成中的非农产业比重与劳动力构成中的非农劳动力比重分别为75%和60%以上。

3.空间范围标准。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受距离衰减、中间过滤等作用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因此,两者之间合理的空间位置关系、便捷的空间联系等也是确定大都市区范围的重要标准。在大都市区中外围地区一般都与中心城市直接相毗邻,或者是交通一小时可通达的区域。

(二)重庆的基本情况

1.中心城区人口。根据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374.3万,都市功能拓展区常住人口460.52万,中心城区即主城区常住人口共计834.82万,大大超过100万人口的标准。

2.非农化值。重庆大都市区是由重庆都市功能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区共计21个市辖区组成。根据我国《市辖区设置标准》,对于直辖市郊县改设市辖区,须该县就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业人口不得低于70%;第二、三产业产值(非农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75%以上。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作为重庆大都市区的21个市辖区,其非农产业和非农劳动力比重均高于大都市区的一般标准。

3.空间范围。重庆大都市区的21个市辖区中,除去中心城区(主城区)9区外,在外围的12个市辖区中,涪陵、长寿、江津、合川、綦江、南川、璧山等7区与中心城区直接相毗邻,永川、大足、铜梁、潼南、荣昌等5区虽未与中心城区接壤,但属中心城区一小时交通覆盖范围内的区域。因此,从空间范围来看,重庆大都市区也完全符合标准。

综上所述,重庆已进入大都市区发展阶段。

三、涪陵建设重庆大都市区重要增长支点的内涵

“支点”一词词义,根据词典解释:专指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引申指事物的关键,中心。那么,涪陵建设重庆大都市区重要增长支点有着怎样的科学内涵?根据《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支撑重庆大都市区快速发展

重庆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市情,客观上还需要加快经济发展。然而,随着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的实施,重庆各个区域、区县面临的经济发展任务各不相同。作为重庆大都市区肩负着加快经济发展、做大做强重庆经济总量的使命,涪陵作为重庆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支撑重庆大都市区快速发展。

(二)承接重庆大都市区核心功能

伴随着重庆主城区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的涌入,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困扰重庆主城区的发展。积极承接重庆大都市区核心功能——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有效缓解和解决好主城区“大城市病”,是作为大都市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发展新区的共同使命。

(三)辐射带动“两翼”地区发展

在重庆的地理版图上,涪陵位于重庆中部,地处大都市区连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两翼”的节点;在重庆的經济版图上,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大都市区”承担着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见下图)。那么,作为连接“两翼”节点和大都市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涪陵,天然承担着辐射带动“两翼”地区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石亿邵.上海实施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2] 谭成文,李国平.中国首都圈发展的三大战略[J].地理科学,2001,(1).

[3] 刘茂松.创建“长株潭”经济增长极的对策思考[J].湖南经济,2001,(4).

[4] 莫世祥.珠三角发展战略与都市圈整合[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5] 杨龙,胡世文.大都市区治理背景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5,(9).

[6] 薛东前.我国省会城市职能类型分离与职能优化配[J].地理科学进展,2000,(2).

[责任编辑 陈丹丹]

猜你喜欢
建设
城市共享街道建设探析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高中生涯规划”信息技术建设应用探究
《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1—12月总目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泪流满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书目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