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人才培育的双元制模式研究

2017-09-05 12:44牛弈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牛弈

摘 要:当前情况下,我国优秀的体育人才非常短缺,无论是教育方面、管理方面、服务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体育专业是一项专业技术比较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把专业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双元制的培养模式已经深受教育界的关注,对体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也非常明显。通过了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标准,分析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并且对双元制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体育人才;人才培养;双元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4-0151-02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大高等院校都在实施人才扩招政策,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使得高校所培养的体育人才过剩,出现了体育人才就业难问题。学生就业问题会直接影響高校以后的招生状况,而且对我国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学生从主观思想上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当前的全新就业模式不相适应,当今社会需要高水平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从客观上讲,高等院校的体育人才模式比较守旧,不能够结合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导致体育人培养的趋同性,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所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的办学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经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标准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的,一方面,体育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体育实践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更要具备一些经济理论和管理能力。我国的体育产业正在进入一个产业化及商业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将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大前提之下,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体育与管理相结合的体育复合型人才正是未来体育市场的一大需求。我国的体育产业在逐年壮大,所以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会稳定上升。新时代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体育相关知识与技能,还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确的价值观、较高的道德素养,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位。

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概述

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起源于德国,是指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进行学习与培训。其中,“一元”主要指学校,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另“一元”是指学校以外的事业单位或企业等实训场所,主要任务是通过实践的学习,把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德国很受欢迎,近几年也被我国所采纳与借鉴。这种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有着明显的效果,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标不断提高,所以,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打破传统的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跟上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潮流。我国对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以及培训机构中,针对的对象大多数以高职人才培养为主。

三、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养策略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正在朝向多元化发展,应用型体育人才在当前市场比较紧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越来越高水准的人才需求给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压力。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是当下高校管理者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1.明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解决温饱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对体育健身锻炼也越来越感兴趣,社会上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当前,我国的基层社会体育组织人才、休闲体育经营开发人员以及专业的体育康复人员都比较缺乏。高等院校在培养体育人才的同时,要充分了解经济市场对体育人才的真正需求,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培养,在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之后,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双元制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普遍运用在各大高校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高校本身对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校鼓励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动,进入体育产业企业或事业单位,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真正工作岗位,把所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当中去。通过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满足社会的发展,为自身的前程开辟全新的道路。

3.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现如今,找到自己非常满意的工作非常难,社会就业竞争激烈,体育专业就业面比较窄。所以,要求教师及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改变原有的就业观念,让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扶持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真正需求。学生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体育知识的学习,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交流、管理、沟通能力,使得自己走向社会时更加具有社会竞争力,为就业与未来的发展赢得机会。

四、双元制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制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在培养体育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人才,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遵循针对性、现实性以及实用性的原则,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要不断地更新培养目标。在明确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后,企业与学校要积极配合,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元制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精心的挑选与配置,教师在各个环节都要参与其中,总结学生在学习与实训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协助培训企业完成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管理与教育,督促学生们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企业运行的操作流程,一切听从企业的安排,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聘请体育产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进行主题讲座,使体育专业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技术与技能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激发学生们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与体育技能锻炼的信心。

3.定岗实习。双元制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安排学生们真正走进企业进行定岗实习。通过现场的实训,更加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大地缩短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的适应期,使学生更快地走向成熟。体育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岗位实习,更加了解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认清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摆正自身的从业观点。通过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理解体育的内涵,更加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双元制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要占据主要地位,高校要与企业及用人单位合理的沟通,签订协议,使学生拓宽自身的知识层面,达到学校与企业共赢的状态。

4.积极开展竞技比赛。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竞技比赛,通过比赛可以检验体育专业的日常训练成果,提高竞技水平,同时也可以向社会展现运动员的风采,增强运动员的信心,激发训练热情。通过比赛,运动员可以在实际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训练,在比赛中逐渐完善比赛制度,促进高校运动队规模的扩大及水平的提高,充分调动运动员参与比赛的积极性,扩大比赛的社会影响,加强商业性运作,争取在训练比赛的同时获得社会资金的支持。

5.有效地进行课程设置。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比较大的漏洞,体育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差都不大,培养过程比较相似,没有突出专业的特点。在双元制体育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要重新对体育课程进行设置,理清体育各个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的结构,根据专业的特点及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在双元制的基础上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大体育实践教学的比例,实现校企结合的真正意义,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为社会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6.统一认识与整体规划。在实施双元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校方與企业本身各自都存在优势,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有效地进行优势互补,会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双元制的培养模式首先要依赖教育与体育量大系统的鼎立合作,在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在认识上形成统一,才能为校外企业的加入提供有保障的市场空间。教体系统要及时地更换培养观念,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成立合作小组,制定统一的体育人才培养规划,打破传统的壁垒。学校要提高对体育专业的重视程度,吸引企业的加入,成立责权明确、合理分工、资源整合、利益分配的教育理念,制定出合理的相关制度,达到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我国体育系统的培训体制已经不能满足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跟不上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步伐。双元制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以高校为主导,以企业的优势为依托,两者强强联合,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给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训练平台,为中国体育事业打造出一只优秀的团队。双元制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既解决了校方培养人才的难题,又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最关键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为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麒麟,张建新,毛丽娟.“校体企三结合”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7).

[2] 钟秉枢.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与适应[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6).

[3] 黄泽江,孙德朝,蔡存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退维谷与创新路径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4).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