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人力资本与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

2017-09-05 07:53张颂心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

张颂心

摘 要:基于碳足迹的视角,通过对调查样本区域内20个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及其低碳特征的比较分析,考察碳足迹强度、人力资本投入对于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的影响强度及其作用方向,提出以碳足迹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双向耦合提升传统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碳足迹;人力资本;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4-0063-05

引言

商贸物流园区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其竞争力的来源一直广为学界探讨,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协同耦合的视角,认为商贸物流园区属于其他类型工业园区的辅助配合模块,其竞争力源于专业分工、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链条中带来的增量收益(Dimond,2011);二是绿色经济的外溢性视角,认为商贸物流园区本质上是加工与服务构成的商务社群,它们通过环境与资源管理合作,寻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Lowe、Moran,2000);三是精明增长的视角,认为商贸物流园区的存在,本质上是借助低碳经济与人力资本的高效投入,通过改变生产函数性状,实现投入—产出效率的最大化。

上述观点各有其可取之处,从各类园区企业间的共生关系和基于园区清洁生产中心信息传递机制的效率的角度,本研究认为低碳经济的低排放、低消耗、高产出是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其有别于传统工业园区的关键;而此过程中的资金、人力资源和企业家精神的投入,是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的核心载体。本研究尝试考察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DEA投入产出方法研究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的关键来源。研究主体包含四个部分:一是对研究相关背景及其学术史的梳理,探查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的来源,二是通过对调查样本区域内53个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低碳特征及人力资本投入的测度,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同时分别考察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的引致因素;三是区分碳足迹强度与人力资本投入对于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的影响途径,包括不同强度的低碳投入与不同特征的人力资本投入之间对于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的影响效果;四是与生态工业园进行比较研究,国外学者对工业园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在承认并接受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在最小化(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其方法主要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物质、能量等要素的交换与利用,而商贸物流园在具备低碳效应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人力资本持续升值的潜在能力。

一、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低碳特征及人力资本投入的测度方法

本研究依据《中国园区黄页》中相关招商引资和介绍信息,围绕商贸园区、物流园区选取了扬州市江都区商贸物流园、广西梧州市商贸物流园区、承德国际商贸物流园区等20个商贸物流园,确保其具备横向可比性。按照研究框架,笔者建立了如下指標库进行研究(见下页表1)。

指标方案从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等四个维度形成了对于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的完整认识,研究采取年鉴梳理、专家评分等方式,对涉及的园区上述指标进行了梳理和整合,按照AHP方法形成了总体认知。

在对商贸物流园区低碳特征的考察方面,本研究引入了碳足迹分析法。该方法近年来引入到低碳经济、能源经济领域,包括投出产出法、碳排放跟踪法等不同手段。从经济核算角度,采取WRI(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方法,将商贸物流园区的碳足迹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源于商贸物流园区在提供对外服务和日常运营运输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第二层面是将上述直接能源排放向其上游延伸,即为获得上述能源所耗费的各类资源能源的总和;第三层面将其拓展到工业部门低碳产业链中,即由于商贸物流园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存在,所带来的能源资源节约的经济价值。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基础模型可描述如下(见下图)。

在整个循环经济基础过程中,模型中的减量化(Reduce)原则是指,作为输入端,旨在减少进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数量,所以又叫减物质化。如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常有资源开发地深加工、能源进行本地转化和二次转化等,就属于循环经济的起点。

再利用(Reuse)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倡导物质和能量尽可能“复用”,从而减少这个社会生产消费过程中的耗用量。常见如再利用、多次利用等工作,以及对贫矿的高效开发等。

再循环(Recycle)原则属于输出端,通过将废弃物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这个过程与资源化的过程相适应,由消费者和生产者端通过购买用最大比例消费后再生资源制成品,使循环经济实现闭路循环,从而减少成本支出。

本研究采取投入—产出复合的碳足迹分析方法,实施细节包括:

首先,设立碳足迹消耗减排矩阵,并计算商贸物流园区总产出情况:

X=(I+A+A×A+A×A×A+...)y=(I-A)-1y

其中,X为各商贸物流园区的实际产出情况,I表示各类能源物资的消耗矩阵,y表示最终需求,A×y为该部门的直接产出,A×A×y表示该部门的间接产出。

其次,根据上述阐明的三个层面,分别计算对应的碳足迹:

第一层面:bi=Ri(I)y=Riy

第二层面:bi=Ri(I+A)y

第三层面:bi=Rix=Ri(I-A)-1y

上述公式中,bi为碳足迹,Ri为CO2排放矩阵,该矩阵的对角线值表示商贸物流园区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单位产值CO2排放量。通过本研究中53个商贸物流园区样本值的代入,就可以分层次的验证其低碳特征和绿色效益。endprint

而在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测度方面(见表2),主要包括人才发展相关指标,考察各园区人力资本形成的速率及其强度,作为商贸物流园区核心竞争力来源之一,高素质、能够提供附加增值服务的人力资本,有助于占据产业链条上游,实现能级跃迁。

通过上述方式,将形成关于商贸物流园区碳足迹、人力资本与其竞争绩效的测度方式,其中商贸物流园区碳足迹需要借助矩阵工具进行运算换算,其他借助SPSS可展开分析。

二、商贸物流园区碳足迹、人力资本与其竞争绩效的耦合关联

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分类考察了碳足迹强度、人力资本投入对于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的影响强度及其作用方向。按照上述已有的数据,本研究采用DEA分析等方法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对效率。CCR模型假设了规模报酬不变计算所得的效率称为综合技术效率,反映的是现有的投入对应于产出是否冗余。本研究旨在考察对于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影响的核心影响因素,因此采用投入—产出的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求解。以人力资本和碳足迹强度为投入量,以各园区竞争绩效为产出量。利用CCR模型求解结果(见下页表3)。

下页表3中的影子价格是对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评价中,对于系统内碳足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两类资源输入的反馈,其中碳足迹强度与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体现为:一是较低的碳足迹可能意味着较低的能耗,有助于通过降低交易费用、运输距离的方式强化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二是较低的碳足迹可能意味着较少的商贸物流规模,可能不利于园区竞争力的提高。

在下页表3中,若某项资源的影子价格小于0,表明该资源在系统内冗余,无法内生达成效率安排。从上述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商贸物流园区的竞争绩效与其自身的碳足迹强度、人力资本投入高度相关,体现为:一是碳足迹强度并未成为影响其竞争力的制约因素,而是作为投入有效率产出的一部分,对于商贸、物流等不同类别的园区而言影响效果也存在着差异,对于物流园区有着更强的竞争力提升效果;二是人力资本丰度是影响我国目前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涉及的20个园区中,人力资本要素与碳足迹强度存在着耦合配比关系,即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与较低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往往能够形成更有效率的产出强度。

三、碳足迹、人力资本对于商贸物流园区竞争绩效驱动效率

更进一步来说,按照下页表3中不同园区类型,将其碳足迹强度划分为高中低三组分别研究,考察碳足迹强度与人力资本投入对于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的影响途径是否存在差异,即较低的碳足迹强度是否能够显著增强商贸物流园区的辐射能力;在园区发展特征减量化、循环化、低碳化的阶段中,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何种因素。在对本研究涉及的园区按照碳足迹排放强度分组后,可以发现不同的碳足迹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丰度及其他相关变量后仍体现为内在异质性,即碳足迹排放量已成为影响园区竞争绩效的核心驱动因素(见下页表4)。尽管其内在传导机理存在两种反向因果循环,但实证结果已表明,在较高的人力资本投入强度下,较低的碳足迹强度能够显著增强商贸物流园区的辐射能力。

此外,将涉及的园区按照碳足迹、人力资本丰度进行了两两分组,以表3中不同园区的中位数指标,按照高—高、高—低、低—高、低—低对碳足迹和人力资本丰度在不同园区的保有存量做了划分,结论并不显著,即二者不存在相互耦合或正向促进关系。这可能意味着在园区发展特征减量化、循环化、低碳化的阶段中,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投入的质量而非数量性指标。

四、商贸物流园区提升竞争绩效的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以碳足迹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双向耦合来提升传统商贸物流园区的竞争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强商贸物流园区的生态园区建设,最本质的就是要认清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作用,通过二氧化碳吸收、材料交换和废弃物统一处理,从而减少环境污染,达到减碳的目的。商贸物流园区,应该通过共生及层叠实现能量效率的最大化,园区内的成员之間要有业务上的互补性或者存在一定的供求关系。

其次,我国传统商贸物流园区需要将低碳经济作为长期发展方向,体现为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应用于园区运营和提升的各方面之中。如通过横向的耦合,使生态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等;在园区内进行整合后,使得园区内产品的种类或者说服务的规模,对资源供应、市场需求以及外在环境的随机波动具有较大的弹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当然,其促进作用体现为较低的碳足迹意味着较低的能耗,有助于通过降低交易费用、运输距离的方式强化商贸物流园区竞争力,也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加速形成。

再次,在园区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需要依托不同的发展禀赋与阶段,包括在较低的人力资本集聚水平下,应当将人力要素集聚摆在首位,在此之后再提升能源资源集约效率,以达成最大化的竞争绩效提升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2]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7).

[3] 伏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际市场依存与制造业升级——基于我国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7).

[4] 胡永仕,王健.商贸物流园区:内涵、形成机理及投融资模式[J].中国水运,2010,(11).

[5] 张倩,王茂春.省际边界县建设商贸物流园区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商业,2015,(25).

[6] 伏虎.我国煤层气清洁开发利用法规障碍及政策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1).

[7] 严先锋.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新探索[J].经济研究参考,2014,(59).

[8] 王妍.商贸型物流园区运营绩效评价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9] 沈满洪,高登奎.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企业培训模式下的投资选择研究
基于CGSS2013调查数据的我国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人口流动视角下生产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