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2017-09-06 08:12申玉琼
科教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

申玉琼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的永恒主题,学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提出的条件、理论成果、经验及启示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有相应的不足,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涵 理论成果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72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 Doctrine

SHEN Yuqiong

(School of Marxism,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00)

Abstract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 doctrine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the connotation, academic circles in Marx's Chinese of condition, theory,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Keywords Sinicization of Marx doctrine; connotation; theory achievements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自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以来,人们就不断展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体现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提出的条件、理论成果、经验及启示等方面。

1 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的认识方面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形式上的“化”,更是内容上的“化”。他曾说:“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其具体内涵,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論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前者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形式的中国化,后者指中国实践应用中的马克思主义化。

新时期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进一步研究,基本上遵循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解释的大框架,不过学界新的观点也时而涌现。陈占安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石国亮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层内涵,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运用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把“中国实际”进一步拓展到历史发展的当下状态,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倪德刚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化”马克思主义及“化”中国;而中国化则关键在“化”。袁辉初总结性地指出,学界因理论视域和理论方法的不同,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并将学界的观点概括为,“结合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过程论”和“解释学”等几类,内部又呈现出不同的观点,还指出各种观点的缺陷。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谭培文认为,两者的内涵并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前者指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在变化和发展为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是一个总的量变的过程,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历史性,后者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发展为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和当代性。

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条件方面

孔明霞博士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良好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上升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必要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各派思潮的激烈论战并取得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田克勤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条件是由实践发展的需要、理论发展的需要及主体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决定的。皮家胜则反对将俄国十月革命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登上历史舞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也反对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认为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共同体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历史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历史根据。正是这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历史条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其终点则是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

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理论成果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

当前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呈现出三个明显趋向:一是深入细化。包括现代化建设、区域经济布局、对外开放、新农村建设、工业基地建设、边疆建设、社会发展、政府建设、国防建设、法制建设,以及医疗、教育、水利、科技、外交等方面;二是结合现实。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政治制度、和平渐进的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论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规律、国防战略和外交方针、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执政党建设、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等领域;三是综合研究。最引人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解决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使我们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endprint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及历史地位; 关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和经济理论; 关于邓小平的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理论; 关于邓小平的领导艺术和品格风范; 还有邓小平的民族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科学战略思想、人才理论、后勤思想以及政绩观、稳定观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取得了新的进展。邓小平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形成,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我们党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理论界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条件、与“老祖宗”的关系、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理论特点、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以及落实方法、途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进程中形成,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要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原则和要求、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等等问题,都已作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综合起来看,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历史阶段、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等问题上取得了基本共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比如,注意从多个角度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化。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在各层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谈论“原则要求”的多,研究“如何做”的少。很多文章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究竟要把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什么样的“中国实际”如何“结合”起来?具体结合点是什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究竟如何去解决现实具体问题,如何把地方的个别的突出问题或者成功经验提升到理论和学术层面进行思考,并形成有效的解释或对策,这样的研究不是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是学术性有待加强,而且从政治层面上讲,研究者们提供的政策选择性和决策参考性同样有待加强。

(2)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研究的多,对非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少。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人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流变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借鉴,研究的少。“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关注更是不够。”

(3)“孤立研究”的多,“整体研究”的少。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多,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少;孤立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较多,而将“源”与“流”结合研究的成果偏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研究的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研究的少,并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研究也即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学发展观研究成果的再研究面相对比较狭窄。此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也很薄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应该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二者结合点在什么地方,究竟是怎样结合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4)强调“中国化”是现代化选择的多,分析两个过程存在的矛盾及其影响的少。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经过借鉴、比較、尝试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所做的历史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与中国现代化过程是否就重合,是否存在着矛盾,是否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怎样的影响等,缺乏明确的解释和理论说明。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王恪芳.不断深化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2003(1).

[3] 倪德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探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2).

[4] 袁辉初.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

[5] 谭培文,汤志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界域的哲学厘定[J].学术研究,2006(3).

[6] 张军.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J].理论学刊,2008(9).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木木相册
寻找色彩与线条间的内涵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