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曲问”艺术研究

2017-09-06 09:02龚爱华
成才之路 2017年23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龚爱华

摘 要:教师的语文课堂提问如果能够深谙“曲径通幽”的妙处,就会引领学生走入“禅房花木深”的课堂境界之中。文章总结了欲擒故纵、旁敲侧击、反向归谬三个方法,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曲问”艺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曲问;课堂教学;小学语文;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3-0027-01

課堂教学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然后发现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善于发问的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思维不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巧妙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能够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一、欲擒故纵,开拓学生思维

欲擒故纵是兵法之计,是诱敌深入之法,语文课堂教学不妨借鉴一下。如果想让学生抓住某个问题的实质,不点明、不着急、不逼迫,而是故意让开,层层设疑,设置问题情境进行铺垫,就能让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的提问,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最后水到渠成,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在《黄果树瀑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阅读第二自然段,看一下是从人的哪个感觉器官写瀑布的?”“听觉。”教师接着往下引导:“听到了声音,你们觉得接下来应写什么呢?”学生:“下面应该要看一看这人喧马嘶的哗哗水声,是什么样的情况,应该写见到的瀑布美景了。”“回答得非常好,看到这么雄伟壮观、气势非凡,让人沉醉的景色,你的情感会产生变化吗?”学生:“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就是写了对黄果树瀑布的所闻、所见、所感。”教师:“在写见到的景象时,是不是始终站在一个地方?”学生:“肯定不是,这是不是老师要告诉我们的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就是保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散文,对于学生来说,写景的文章最难理解和掌握的是写景的方法和技巧。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移步换景,写景要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这样文章才能生动形象,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步步铺垫,最后使学生豁然开朗,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旁敲侧击,唤醒学生智慧

面对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旁敲侧击,触类旁通地进行提问。这样就会把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开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用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唤醒沉睡的智慧,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例如,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中,文章的中心思想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一般要讲到司马迁受到了酷刑,悲愤交加,可是并没有沉沦,而是把个人的荣辱置之脑后,发愤写下了《史记》,这样就得出要告诉学生的结论。但是,这样的教学安排总觉得影响不会太深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旁敲侧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平常说一个同学非常努力,一般都怎么说?”学生回答:“发奋读书。”教师“是啊,那么‘发奋和‘发愤有什么区别吗?我们的课文题目如果改成‘发奋可以吗?”这样教师不直接讲酷刑对司马迁的影响,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旁敲侧击的教学提问,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旁敲侧击不是漫无边际地撒网,必须要能够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旁边的问题也好,侧面的提问也好,要和提问的中心紧密相连,防止旁逸斜出,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出现课堂舍本逐末的现象。

三、反向归谬,激发学生兴趣

归谬法实际就是一种反向思维方法,或者可以理解为求异思维方法。课堂教学中思维依赖性较强的小学生,他们往往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在教师想法的引领之下思考问题。教师的思维模式和质疑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发展,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做正面的思索,还要引导学生从反面进行思维。例如,学习《三顾茅庐》时,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学生们往往把思维都集中到诸葛亮身上,知道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教师就反其意而设疑提问:“同学们,老师觉得诸葛亮太不懂礼貌,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是不是太傲慢无礼了?”教师的陷阱提问,有的学生甚至就要同意老师的想法了,有的学生却能够通过思考分析问题:“从前面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好像并不知道刘备的到来,怎么可以说是傲慢无礼呢?再有,从后面看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形势,也非常诚恳。”教师跟进提问:“这样的话,上面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这篇文章对于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刻画就是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师采用了反向归谬的手法,从错误提问开始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四、结束语

总之,“曲问”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是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的有效手段。且“曲问”还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在高涨的兴趣中,在活跃的思维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谭晓云.语文教学优质提问的特征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2(08).

[2]刘锦年.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2(45).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