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跨类型的杂技新探索—评杂技剧《海星花》

2017-09-07 06:22沈国芳南京师范大学
杂技与魔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朵心理剧海星

◎ 文︱沈国芳(南京师范大学)

◎ 图︱李建淮(如东县文化馆)

跨文化、跨类型的杂技新探索—评杂技剧《海星花》

◎ 文︱沈国芳(南京师范大学)

◎ 图︱李建淮(如东县文化馆)

杂技剧《海星花》是中国文联文艺创作资助项目、江苏省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扶持项目,由省文联、市文联、如东县委县政府联合出品。从2015年起,南通市少年杂技团就开始策划该剧,曾邀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的演艺界人士加入创作,并最终由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高毅担纲总导演,北部战区前进杂技团副团长董争臻担任编剧,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曹志龙任艺术总监。该剧历经两年多完成创作,是一部跨艺术类型的探索性作品。

一、彰显中国精神,为跨文化传播做准备

创作团队在最初创作这部剧时,就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希冀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一些探索。剧作通过展示主人公心灵和身体修复的过程,表现主人公特殊的命运变迁和励志精神,及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的大爱,以此打动观众的心灵,引起观众的共鸣。

海星花是原产于南非的多肉植物,五角星形,暗紫红色,形如海星,极耐干旱,尤其喜欢温暖。编剧用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主要就蕴涵了其“向阳花”的含义,“向阳”是剧中主人公小朵奋斗过程的象征,“阳光”是杂技团演员自发组织的爱心团队的象征。正因为有队友无私的爱,小朵才能以坚强的毅力进行身心恢复,从物质和精神的轮椅上站立起来,最终在魔术的世界里涅槃重生。由于该剧计划赴德国演出,用海星花这样富有诗意的剧名,相信能更好地与世界交流。

杂技剧《海星花》除最低限度的字幕、音乐外,其主题主要是用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杂技表演主要靠形体动作赢得观众的关注。这种无台词的讲述故事方式,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使画面弥漫着诗的意境,也使观众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中。选择无言语的表演,用姿态语言表达人物内心情愫的方式,使观众的精神集中在对动作语汇的理解和审美感受上,表现手法与整体的演出风格和效果相和谐,形成独特的艺术品格。在去国外演出中,基本上不存在交流的障碍,为跨文化传播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该剧在音乐选择上加入了国际化的元素。传统杂技的背景音乐大都用民乐,而在《海星花》中,则运用了原创的大提琴曲。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音色浑厚丰满,适合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原创的大提琴曲几乎贯穿全剧,与主人公小朵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缓慢而低沉的节奏不仅能将观众带入诗意的情境,使观众全神贯注地关心主人公的命运;而且大提琴曲作为西洋音乐,也和西方观众的审美情趣实现对接,能够更自然地赢得西方观众的喜爱 。

二、以杂技艺术讲述心理类剧作

现代杂技惊心动魄的形体表演如何与剧关联?《海星花》创作团队进行了跨艺术类型的探索,寻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接口:剧中主角是一位遭遇人生重大变故、内心充满困惑的杂技女演员,因而与心理剧比较好嫁接;剧中关心和爱护她的人也都是杂技演员,这使观众能够更直接地从杂技表现中去理解剧情。

在这部剧中,戏剧张力和节奏是如何营造的?导演不是将艺术的表现搁置在外部人物关系的性格冲突中,而是着力打造一部心理剧,由情节剧惯用的外部描摹转向对人物内心的心理探索,情节以人物的内心挣扎为主线,紧紧围绕小朵的心理变化为叙述动力,用形体动作和音乐推动情节发展,将人物内在的封闭、恐惧、悲伤用外在的杂技柔功表现出来,又用逐步加大的高难度动作表现人物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动作难度越大内心的开放度越高。在心理空间中建构戏剧性,形成了该剧独特的格调。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星花》类似一部探索人的内心变化的心理剧;当然,它不是严格医学意义的心理剧,而是一部将人物内在的世界外显化,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挣扎、释放、拯救的心理剧。这部剧侧重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和反复,用杂技动作和优美的舞姿将人物的内在情怀丝丝入扣地呈现出来,强化的是意志的冲突。全剧又以一根爱的红线贯穿,作品的张力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应对挑战、走出困境的心理挣扎和自我突破;目标实现路途中有障碍,但主人公在同伴的帮助下,克服障碍,平息心灵的冲突,衍生出戏剧的张力。

心理剧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内敛性和沉浸性。导演采用时空并置的形式,将小朵内心的希望、乞求表现出来。腿受伤的小朵幻想着会飞、能和原来一样做出高难度的动作,心理外化的造型使人物内心的语言变得清晰可见。镜子表演的段落更是人物心理外化的高潮。外化后的可见姿态语言和表情语言,激发出观众的同情、理解、敬佩等复杂的审美情愫,从而完成一次心灵和眼耳的审美之旅。《海星花》的心理剧探索为杂技艺术的创作走出了一条新路。

《海星花》在90分钟的演出时间中,纵向的是讲故事,横向的是展示杂技技能,突出了成长、互助和关爱的主题,尤其用大量的肢体动作表现小朵的心理冲突,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是不明显的,而人物的内心冲突一再得到强化。虽然在剧情上似有些拖沓,但是因为“技”的融入,人物的表演式讲述就变得赏心悦目了。该剧融入地圈、顶碗、空中秋千、手技等20多项杂技,将变鸽子、悬浮、变伞等魔术呈现给观众,主角身份的契合使“技”的加入显得合情合理。

该剧紧紧围绕剧情发展的需要,改良传统杂技道具的工具性,将其变成剧情发展的必要元素,突出了物件和人的关系。如设计和人物身体状态相一致的龙椅,并用卡通图案进行装饰,使在龙椅上的表演更加艺术化和情境化,为观众创造了新奇感及审美陌生化的效果。再如用表示关爱的“小红伞”,象征不安全感的“桅杆”,意味着小朵走向魔术殿堂的“帽子”等等,将物件变成了突出该剧主题的形式化呈现,不仅使主题表达得更清晰,也营造了作品的诗意品格。

三、具有西方新马戏风格的视听效果

该剧舞台色彩以蓝、黄色为主调,剧中反复渲染的海景及植物都体现了南黄海风情特色;舞台空间插入不少南通地域的真实场景。该剧花费资金制作了多媒体视频,如美丽的海底世界、人物心理的幻觉空间等,真人、实景与三维建构的动画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达到了震撼级的艺术效果。导演运用幕布的开启和落下,做一些场景的变化和交代,真实场景的插入和多媒体视频的创造性运用,拓展了舞台空间,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舞台已不再是静止的、只有简单背景的舞台,而是具有童话色彩的生活幻景。这种将真人和实景融入的技巧,使舞台空间具有了电影空间的丰富性和真实感。舞台灯光的配合营造出幻觉效果,形成巨大的带入感。因为在色调和景别上反复呈现了地域特色,该剧无疑可成为南通形象名片之一。

该剧在杂技表演、舞台背景、道具色彩等方面借鉴了西方新马戏的一些概念。如卡通化的表演技巧,将传统的传帽子技术,用小丑的装扮进行演出,使舞台气氛更为活跃,色彩更为斑斓。从这个意义上讲,舞台感官刺激和心理刺激的激烈,是一般杂技表演没有的。《海星花》融传统杂技、情景舞蹈、心理呈现为一体,深沉而带点忧郁的大提琴曲与舞台的整体色彩合而为一,景色怡人,音色含情,旋律动人,音画合一,形成了该剧唯美、震撼的整体效果。

当然,该剧的观众定位问题还需进一步确定。究竟是演给成人还是演给儿童看?如果是儿童,是否增加一些环节,减少心理戏的反复,使小朵的康复更具有医学根据?剧情和杂技表演的融合还可以更有机一些,增加主人公由表演柔技转向表演魔术的转折点,必要的交代还应更清晰,等等。

正如所有的艺术都是遗憾的艺术,《海星花》也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本剧总体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

(本文图片均为《海星花》剧照)

猜你喜欢
小朵心理剧海星
神奇的海星
追梦小海星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安小朵的尖叫
海星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概念与特征辨析
麦小朵变成了水仙花
麦小朵变成一阵风
海星有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