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踏虎凿花

2017-09-07 05:54湖南省泸溪县非遗中心供稿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8期
关键词:泸溪县纹样艺术

◆湖南省泸溪县非遗中心供稿

泸溪踏虎凿花

◆湖南省泸溪县非遗中心供稿

湘西泸溪县合水镇踏虎村是著名的“凿花艺术之乡”。踏虎凿花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成为湘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园地里的一支艺苑奇葩。

踏虎村位于泸溪县最为偏僻的西南边界。这里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经济滞后,交通不便,连接外地只有一条驿马古道,现在也只有一条简易公路从踏虎村通往泸溪县城。杂居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世代多以“凿花”为业。他们手摇花铃,走乡串寨,逢墟赶场,将“凿花”艺术品销往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苗族和土家族地区。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唐代李贤注释:盘瓠故事源于泸溪)。从服饰源流看,居住在泸溪县境的苗族先民,很早就将纹身术演化为服饰艺术。这种对服饰美的追求,为“凿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使苗绣得以普及和提高。这种受盘瓠图腾崇拜和苗巫鬼文化影响的凿花艺术,几乎渗透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千百年来,在合水镇踏虎村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凿花艺人。1955年,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在《塔户剪纸》(注:塔户为当地方言记音) 中写道:“当踏虎花样流行时,三厅(即凤凰、吉首、花垣)城中的针线铺,还得从货郎手中批买踏虎花样,连同发售。这种花纸既吸纳了乡村妇女的大部分剩余劳动力,也增进了她们的爱美感情,自然远比年画和窗花意义重要得多,也复杂得多。”著名民艺学者张道一先生曾说过:“在苗家姑娘的绣花衣上,有的竟绣花衣上,竟绣着一个民族久远的迁徒历史!”

这种流行于土家苗寨、深受群众喜爱的凿花艺术,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习俗的转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信鬼崇巫”成为笑谈,“祭祀礼仪”逐渐淡化,苗族手工服饰被专业厂家取代,传统凿花纹样的实用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异。除了部分婚嫁喜礼用的吉祥图纹以外,其余诸如服饰纹样、鞋帽纹样、祭祀纹等等都逐渐地失去了往日广泛的市场。然而,尽管时代急剧的变革,中西文化猛烈的碰撞,民俗形态快速的异化,踏虎凿花艺术并未因此而消失,以黄靠天大师领军的凿花艺术群体,继承传统,积极进取,不断开拓,使凿花艺术的实用性和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走向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特对踏虎凿花艺术作一简要介绍。

(一)凿花工具

喜鹊含梅 踏虎凿花

踏虎“凿花”顾名思义,这“凿”字即是雕凿镂空之意,故而当地广大群众称这一艺术为“凿花”或“扎花”,苗语称之为“压本”,将从事这一技艺的艺人尊称为“花客”。现将凿花工具简述如下:1.凿刀:一般长约13厘米,宽约为0.6厘米,刀刃部位呈长三角形。凿刀制做工艺较为复杂,主要是煅制淬火。把握火候稍有不慎,不是刀软不能用,就是太刚易折断。

2.蜡板:它由杂木板和“堂心料”组合而成,是“凿花”工艺中最为

重要的垫板。杂木板一般厚约2厘米,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堂心宽为10厘米,长为8厘米,挖凹为0.8厘米,宽约20厘米。堂心宽为10厘米,长为8厘米,用以装“堂心填料”。填料由蜂蜡、石蜡、桐木灰或香火灰、茶油按比例调配而成。

3.粉袋:是用以间隔刻纸和蜡板的粘连以及防止纸之间粘连的用品。因为凿花工艺一个纹样加工时,可重叠20几层纸,纸与纸之间拍打一层石粉以后,完工时,便于揭开分离,不易撕坏。

4.纸钉:即纸捻,它的作用是便于压紧纸与纸的重叠,以防移动。

5.剪刀:多用于剪纹样的连框和剪纸钉。

6.钉锤:打纸钉用,分木槌和铁锤两种。

7.扎针:相当于锥子,用于扎出纹样中的圆点隐线,提示各种绣法。

8.花本篾架:保护花本、便于携带的用具。篾架用竹编成,类似画夹。

9.花本:用于夹各种纹样的自制纸本,用布作封面,宽约30厘米,高约50厘米。

10.花铃鼓:铁制,带长手柄,用于招徕顾客。

凤穿牡丹 踏虎凿花

(二)踏虎凿花类型

踏虎凿花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演化,已渗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装饰纹样,作用于广大土家苗汉的日常生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型:

1.服饰类:如胸围花、衣袖花、裤边花、围裙花等。

2.鞋帽类:如狗脑帽花、八卦帽花、莲花帽花、福寿帽花、麻草鞋花、嫁娘鞋花、亡人鞋花等。

3.床上用品类:如帐檐花、帐檐飘带花、被盖堂心花、枕头花等。

4.生活用品类:如腰包花、烟荷包花、口水袋花、褡链花、背裙花、门帘花等。

5.婚嫁喜礼用品:如寿幛花、喜幛花、喜盘花、门窗花、喜字花等。

6.祭祀用品类:如招魂幡花、神旗花、神像花、纸钱花、灵堂屏风花、寿棺盖花等等。

这六大类型的传统纹样中,每一类型都有几十各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样式。仅以衣袖边花为例,就有近百种造型各异的花、鸟、虫、鱼、龙凤、蝴蝶及几何纹样,极大地满足了民间绣花女各自的喜好和审美意愿。由此可见,这六大门类的纹样之多、题材之丰富、品种之齐全,是其他剪纸艺术难以比拟的。

(三)踏虎凿花生产特征

踏虎凿花历经千百年的承传演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气息,能充分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踏虎凿花集散地的家家户户都从事生产,它具有如下特征:

1.创作的群体性。这些扎根在区域民族文化沃土中的纹样,凝聚着世代艺人和千家万户绣花姑娘们的心血与智慧。因为凿花艺人们在营销过程中,经常得征询绣花姑娘们的意见,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完善,以求得他们的赞同和喜好,所以凿花艺术表达的是大湘西这一地域民族群体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2.审美的独特性。踏虎凿花纹样是根据这一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传说故事、心灵意愿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如蝴蝶纹样,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祖先崇拜意识。狗脑帽纹样反映了他们对盘瓠远祖的怀念和崇敬。鸳鸯采莲纹样,反映了他们对爱情生活美好的追求和祝福。傩神纹样,显示了巫傩信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并未完全消失。还有众多纹样,如福寿纹样、龙凤纹样、喜庆纹样等等都包含了本乡本土独特的题材内容。尽管有些纹样融合了汉族文化的某些观念,但大部分纹样都能显示出湘西苗族人民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寄托和追求。

围裙花 踏虎凿花

3.功能的普适性。长期以来,踏虎凿花艺人为谋生计,足踪遍及湘、鄂、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面对土家苗汉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各方面的差异,创作了难以数计的各种凿花纹样。如《龙凤呈祥》《花好月圆》《连生贵子》《双喜临门》《五福捧寿》等等,成了这一区域“约定成俗”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在人们婚嫁喜礼中应用。

(四)踏虎凿花艺术的传承

千百年来,踏虎凿花是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至今。谱系脉络清晰,多数为父传子,子传孙,世代以此为业。他们有的6岁学艺,有的中年学艺,均因师出家门,传承方便之故。由于是封闭型的家庭传承关系,凿花纹样风格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里仅以踏虎村部分艺人传承关系加以例证。

黄冬狗,男,踏虎村三角坪人,以凿花为业,生卒不详。

黄科富,男,1899年生,黄冬狗之子,从父学艺,以凿花为业。

黄靠天,男,1923年生,1998年去世,黄冬狗之孙,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湖南省文联委员、著名凿花艺术家。

黄晚青,女,1955年生,黄靠天之女,凿花艺人。多有作品在省内外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并在展览中获奖。

黄科源,男,踏虎乡三角坪村人,1877年生,从父学艺,以凿花为生,其作品在当地广为流传。

邓兴隆,男,1951年生,12岁随母黄桂兰学艺,现为湖南省剪纸艺术家协会理事、著名凿花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

杨桂军,男,1958年生,现在县凿花传习所工作,师从黄靠天,现为凿花省级传承人,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

邓启刚,男,1984年生,邓兴隆之子,现为凿花州级传承人,多有凿花作品在州、县参展。

还有许多踏虎业花艺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移居湘鄂川黔各县,如龚玉和移居凤凰县城王家巷,黄启禄移居辰溪县花桥镇,黄科兴移居芷江县落球村,另外移居的还有龚梓芳、龚银甲、龚玉和、龚玉英等,他们移居外地后,也将踏虎凿花带到了外地。

狗头帽花 踏虎凿花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及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在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关照中,踏虎凿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1983年省著名民艺专家胡万卿先生撰写的《黄靠天剪纸技法》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85年50余件踏虎凿花作品赴日展出。1987年32件作品由国家民委选送“南斯拉夫国际民族艺术博览会”展出,荣获国际民族艺术成果奖。1992年100多件作品由中国民族院校赴美考察团作馈赠礼品带往美国赠与各界人士。1993年应湖南师大艺术学院邀请,在省书画研究院隆重地举办了“踏虎凿花艺术展”,取得巨大成功,轰动了省城。湖南师大艺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聂南溪教授欣然题词,赞誉其为“楚魂”;原省美协主席、省书画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陈白一先生题词,赞誉其为“民族瑰宝”。

踏虎凿花所取得的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越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越具有世界性”。踏虎凿花艺术不仅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有意义的探索。

猜你喜欢
泸溪县纹样艺术
湖南泸溪县油茶低产林带状更新改造对策
泸溪县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实验
泸溪11万吨椪柑鲜果求销路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袁飞纹样设计
艺术之手
以区域教学模式构建整体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湖南省泸溪县为例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