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心

2017-09-08 19:36
醒狮国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禅宗境界人类

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朝思想家李翱任朗州刺史时,知道自己管辖的地界有一位著名的药山禅师,就请他来府里做客,但是这位药山架子很大,拒绝登门。于是李翱就亲自到山里拜访药山。找了许久,终于在山中的一棵松树下见到了药山。李翱喜出望外,毕恭毕敬地向药山问道。不料药山根本不理睬他,眼睛盯着手中的经书,对李翱连看都不看一眼。李翱气坏了,心想我好歹也是一个刺史,这地界都归我管,你怎么对我这么不客气?于是气哼哼地甩了一句:“见面不如闻名”,说完就要拂袖而去。

这时药山开口了:“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你为什么这样相信耳朵听到的东西,而不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呢?

李翱一听有深意,连忙回头施礼,请教药山:“请问究竟什么是道呢?”

药山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问李翱:“明白吗?”

李翱回答:“不明白。”

药山指点他:“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心中一亮,若有所悟,随口吟诗一首,赞颂药山: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头两句是说药山仙风鹤骨的气象,必须说“炼得身形似鹤形”,不能说“炼得身形似鸭形”,如果说“炼得身形似鸭形”就俗了。

“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最妙,它揭示的就是一种纯任自然的境界。云在天上飘,时卷时舒,任凭太空寥廓。水在瓶中装,可方可圆,全看瓶子形状。天上地下,俱是无尽的自然。

李翱还有一首赞颂药山的诗写得也极有禅宗气象: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是说药山投入自然,跳出滚滚红尘。不用今天欢迎这个局长,明天欢送那个部长了。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这句太有境界了,它十分传神地道出了药山的心灵融入自然、啸傲风月的潇洒境界。

最高的存在都通往自然。老子告诉我们“道法自然”,儒家也讲“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你看那天地万物的存在,都是那样的怡然自得,春夏秋冬的交替、季节的讴歌和人的向往自然的心,合成了一首美丽的生命诗篇。禅宗力求实现自然的生命境界和儒道的追求异曲同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将“禅”理解为一种追求自然的文化使命。

苏东坡有首《观潮》诗,特别能帮助我们理解禅宗的自然心: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无余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钱塘大潮,都是天下人向往的壮丽风光。没有领略庐山烟雨,没有观赏钱塘大潮时,千般遗憾,万般向往。等到见过庐山雨,看过钱塘潮,心境呢,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没有了心灵躁动,没有了胡思乱想,你对这大自然的天工造化,却有了深情的默契和领悟。

禅的自然心,体现为人生的顺其自然,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顺其自然,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好像“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狐狸精的故事

百丈禅师上课,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是他的铁杆粉丝,每堂课必到,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位老人的来历。

一天下课后,大家都走了,只有这位老人留了下来,向百丈交代了自己的来历。

“我也曾经是一个得道之人。一次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得道的人还受不受因果律的支配呢?我回答,不落因果,意思是不受因果律的支配。不料我的回答是错误的,因此被罚变成了一只狐狸精。但是我始终搞不明白我究竟错在哪里。因此化作人形来听您老讲课。您能指点我一下,我究竟错在哪里吗?”

百丈答道:“那个人问您的问题,您再问我一遍吧!”

老人问道:“得道的人还遵守因果吗?”

百丈回答:“不昧因果。”

百丈的答案和老人的答案只差一字。老人说“不落因果”,就是错误的。百丈说“不昧因果”,就是正确的。为什么呢?

“不落因果”是不遵守因果规律。任何人,不管你怎么得道,也没有这个特权,因此这位老人就答错了。“不昧因果”,昧是昏昧、不明白的意思。不昧因果告诉我们,得道的人不是不遵守因果规律,而是对任何事物的原因和结果都清清楚楚。这就对了。这就符合禅宗的自然心。任何人都得遵守自然规律,能够体悟自然,顺其自然,就进入了禅家的境界。

禅的自然心,又体现为自然生意的体悟追求,因此禅家说:“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看这样一番禅宗的师徒问答:

“问如何是天柱家风?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春来草自青”,“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这是多么美丽的问答,这样的问答,只能出自禅的自然心境。

因此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杜甫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因此明代学者袁宏道在进入山林时要说:“丘壑日近,吏道日远,弟之心近痴矣,狂矣!”

山山水水离我越来越近,官场那一套离我越来越远,我的心啊,已经陶醉的要发狂了!

因此才有“天下名山僧占多”。

日本禅的境界

日本禅的俳句最能传神地体现禅的自然境界:“晨光啊!牵牛花把井边小桶缠住了。我借水。”

舍不得扯断那牵牛花,舍不得破坏那自然的生意、宁静和美丽,宁肯去借水。

如果人人都有这样一颗禅心,何来环境污染,何来生态危机?何来臭氧层空洞,地球升温?

禅宗对自然境界的追求,深刻地揭示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审美和科学的某种差异。先来看两首诗:

第一首是日本17世纪著名俳句诗人芭蕉的作品:

当我细细看,endprint

啊,一颗荠花,

开在篱墙边。(芭蕉)

你瞧,这朵花,诗人连碰都舍不得碰它一下,诗人发现的,诗人向我们展示的,就是那完整的、圆满的、纯净的、原汁原味的自然。

第二首是英国19世纪诗人但尼生的作品:

墙上的花,

我把你從裂缝中拔下;

握在掌中,拿到此处,连根带花。

小小的花,如果我能了解你是什么,

一切一切,连根带花。

我就能够知道神是什么,人是什么。

这就不仅是碰了,而且是拔掉了,甚至要拿到显微镜底下去研究了。

芭蕉的诗,体现的是审美的态度,自然的态度。但尼生的诗,体现的是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态度。

科学和艺术

科学和艺术,犹如人类文化之两轮。科学是人类智慧的伟大成果,但科学的成果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成比例地威胁人类、残害人类。人类在科技的武装下空前强大的同时,也在科技异化的威胁下空前脆弱。例如原子能的利用。可以用它来发电,也可以用他来制造毁灭人类的原子弹。科学发展到今天,这把双刃剑的两端都越来越锋利。

21世纪流行的、日新月异、最有前景的三种高科技为:1.电子自动化,也就是电脑;2.生物基因工程;3.纳米技术。戴尔的一位电脑权威严肃地指出,正是这三种高科技将威胁人类的生存,致命的地方是它们都有一个发展潜能,都有一个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共同特征:可以自我复制。也就是说,这些人所制造的科技产品可能有一天会脱离人的控制,实现智力的自我升级,升级到一定程度,就超过了人的智力。第二条,理论上我们可以逆着时光走回过去,也可以超越时光进入未来。这听着像神话,是吗?但是霍金又告诫我们,不要轻率地那样做,因为那将因果颠倒,不知道带来多大麻烦。

但是人类能听霍金的吗?

如果说高科技对人类生存的根本威胁还不是眼前的事,那么它对人类的文化本质,也就是人之为人的的挑战,颠覆,却已经堂而皇之地发生了。对克隆技术造成的道德伦理问题,人类的反应,政府的对策,显得那么地惊慌失措,从美国总统到欧洲议会,都只能仓促上阵。前景如何?难以预料。说到底,问题还都是人的问题。如同人们经常指控的金钱的“罪恶“都不过是人的“罪恶”,科技的“可怕”其实也都是人的“可怕”。

因此,关键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如何在全新时代全新环境中使人类具有更加自觉的责任心,具有更加高尚的文化意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课题。当然,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科技的伟大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科学的进步,因此我反对对科学采取感伤主义的否定态度。但是科学态度对于人生毕竟只具有工具的意义,而审美态度才是回到生命自身。我们只有用审美态度来引导科学态度,科学才能健康发展,才能有益人类。

从这个意义上讲,禅宗的心灵建设,正是科技畸形发展的解毒剂。

真善美到了最高境界,就成了一个境界。科学家告诉我们,科学智慧到了最高境界,竟可以和禅宗的智慧融合。例如霍金的宇宙弦理论,就和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先生说得妙:当科学家千辛万苦地爬到峰顶时,他发现,佛教的大师早已经坐在那里等他了。

当然,搞禅学的、搞哲学的不能听到这句话就沾沾自喜,科学自有科学的伟大价值,科学家的艰辛非一般人能够理解,科学家的智慧也非一般人能够企及。无论多少高妙的哲学见解,也不能代替那一麻袋一麻袋的数学演算公式。无论你念叨多少遍“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发明不了蒸汽机、计算机,无论你念叨多少遍“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也发明不了汽车和飞机。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禅宗的自然心,是对人生的一种安顿,是一种实现人和宇宙和谐统一的文化诉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天人合一”。禅对宇宙,不像未来派诗人那样狂妄,如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宣言》宣称:我们站立在世界的峰巅,再一次向星辰提出挑战。

禅对宇宙有深情,有瞩望,就像唐诗所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禅宗的自然心到了极致,就像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诗云: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

这就是禅宗讲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它是瞬刻中现永恒,有限中藏无限的审美境界。

它是打破生死、跳出轮回的大彻大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禅所开拓的人生境界,与儒的价值取向殊途同归,体现了两种伟大智慧的合流,共同滋润着人间生活,如《坛经》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台湾那位著名的证言法师竟然说,人死不要死在医院里,不要死在陌生人中,而应该死在家里,死在亲人的环绕中。连姓都改了,都六亲不认了,为什么还要死在亲人的怀抱里?因为禅宗和儒家合流了。儒家倡导的伦理亲情,就这样融进佛家的关怀中。

禅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境界,一种特别有情味的活法儿。离开生活没有禅,禅又使生活真的有意义,有价值。

让我们在喧嚣不堪的名利场中时时出来透透气,静静心。一颗慈悲心,会让你的人性放射出佛的光辉,令人间温暖无比。一颗平常心,会让你甘于淡泊,随遇而安。一颗清净心,会让你心平如镜,神清气爽。一颗自由心,会让你得大自在,处处无碍。一颗自然心,会让你道通天地有形外,回到生命本源,获得最美的安顿。这样你才能战胜人生旅程中的迷惘、虚妄,自由地舒展地快乐地生活。

因此,我们要以禅清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禅宗境界人类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禅宗软件
人类第一杀手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人师”的境界